绿茶一般泡3泡,绿茶未经发酵,其内含物质丰富,且干茶鲜嫩,第一泡时,其可溶物质及营养成分会析出60%左右,第一泡所含物质最为丰富,第二次冲泡约占30%,第三次为10%左右,第四泡以后则茶汤清淡无味,因此,正常情况下,绿茶冲泡3泡为佳。
茶叶的耐泡程度除了与嫩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茶叶加工的方法。而绿茶发酵程度低,干茶鲜嫩,耐泡程度低。
从其营养成分(维生素和氨基酸)看,第一次冲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冲泡时约15%,第三次冲泡后,基本全部浸出了。
冲泡绿茶时,茶叶产生水上漂和沉底的现象,从茶叶的物理特性讲,主要由茶叶的密度和茶叶的吸水程度决定,当然也有绿茶加工中的揉捻工序有关。
1、茶叶的密度:绿茶就是树叶,叶片里包括致密的栅栏组织和疏松的海绵组织等。其中,有不少空隙都储有空气。加之茶叶干燥时自然卷曲,如果形成了空腔的结构,
2、吸水程度:绿茶冲泡时,密度低的茶叶吸水较快所以容易沉底,而密度高的茶叶吸水较慢沉底也就较慢,也就产生了水上漂的现象。
3.、绿茶鲜叶在杀青完成后的揉捻过程中,如果搓成空条状,里面是空的,冲泡的时候会浮上去,产生水上漂的现象,如果揉捻成扁形或者成球形,就会沉底。
因为茶水表面浮着一层似油的东西是茶氲,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茶碱和可可等成分,泡茶时间过长,茶叶中的咖啡因、可可充分分解而浮在上面,所以呈现黄色。
因为茶汤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等。这类浸出物质比重较轻,漂浮在茶汤表面。
当茶汤到达一定高温时,茶汤上下有了一定的温差,产生了水蒸气。而水蒸气因为这层“油”的阻隔,没办法立刻挥发到空气中。茶氲的形状不停变化,就会时而像雾、时而像油,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来。
(1)采摘,晒青:将人工采摘的茶叶新梢芽叶,均匀地摊放在萎凋槽上,摊放叶的厚度的10cm,通风散热,常温下自然萎凋20小时;
(2)第一次发酵:首先在温度为30℃、湿度为95%时,发酵30min;然后在温度为28℃、湿度为95%时,发酵40min;最后在温度为30℃、湿度为95%时,发酵32min;
(3)摇青发酵:茶青通过摇青机或手工搅拌的摩擦运动,擦破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通过摇、凉(即动、静)反复进行4-5次,历时8-10小时,使叶子由硬变软("活来死去"),古称为"消青",这达到"绿叶红镶边"。
(4)炭焙:在45℃,用木炭进行烘焙到8成干时收起;杀青(炒青)定型:就是以高湿来破坏酵素的活性,抑制茶叶继续发酵,以免使得气味完全散失 而保有半发酵茶类特有的香味。
(5)第二次发酵:首先在温度为28℃、湿度为95%时,发酵30min;然后在温度为28℃、湿度为90%时,发酵20min;最后在温度为26℃、湿度为95%时,发酵60min;
(6)第一次机焙:将经过第二次发酵后的毛茶拣梗成净茶后在温度为90℃条件下用电烘箱烘焙10小时;
(7)冷却:取出第一次机焙的茶叶,风冷;
(8)第二次机焙:在80℃条件下用电烘箱烘焙50小时;碳火干燥烘焙是乌龙茶开成独特滋味的关键。其一般火功的要求是:低温慢焙,高级茶温度宜低,时间宜短,低级茶温度宜高,时间宜长。
(9)拣剔:分为机械拣剔和手工拣剔。主要是除去粗老畸形的茶衅,拣出茶子、茶梗。
茶壶是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独自酌饮的。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差别,茶壶的基本形态就有近200种。泡茶时,茶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茶壶的质地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以紫砂陶壶或瓷器茶壶。泡茶 茶的用量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一般来说,茶、水的比例随茶叶的种类及嗜茶者情况等有所不同。嫩茶、高档茶用量可少一点,粗茶应多放一点,乌龙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应多一点。对嗜茶者,一般红、绿茶的茶、水比例为1:50至1:80,即茶叶若放3克,沸水应冲150至240毫升;对于一般饮茶的人,茶与水的比例可为1:80至1:100。喝乌龙茶者,茶叶用量应增加,茶与水的比例以1:30为宜。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叶3克冲开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冲开水150毫升。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冲泡的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据研究,绿茶经一次冲泡后,各种有效成份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氨基酸是茶叶中最易溶于水的成份,一次冲泡的浸出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咖啡碱,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较低,约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目前,国内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据比较,袋泡茶比散装茶冲泡浸出量高20%左右。
物理变化。
判断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主要是看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则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则是物理变化。茶叶泡入水中,干茶叶逐渐被泡开,茶叶里的一些物质溶于水,形成茶的溶液,但这个溶解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
茶叶是怕冷冻的,用冰箱储存茶叶适宜冷藏、不宜冷冻,因为在冷冻的情况下,温度通常会达到零下,而这容易使得干茶中原有的3-4%水分(结合水)凝固成冰,此时茶叶细胞结构就会被“撑破”。
茶叶指的是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是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
茶垢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化学式为C17H19N3O,少量金属离子参与了茶垢的形成。茶多酚的主要成分为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和花白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其次是黄酮类,其他酚类物质含量比较少。
茶垢也称茶渍、茶山,指茶具内壁的垢物,因茶具使用过后,不及时清洗,长时间容放茶水,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经空气和水分氧化后而形成。
茶垢以皲裂状形式存在于杯壁,且主要由C、O、Ca、K、Mg、A1、Zn、Si等元素组成,并且茶汤中的大部分无机元素来自所浸泡的水,少部分来自茶叶浸出物。
加强冬季施肥力度,采摘时细嫩采摘,秋季时修剪养息。
绿茶是不发酵茶叶,保持了茶叶天然颜色。绿茶以汤色清澈,茶汤中绿叶飘逸沉浮的姿态闻名。冲泡绿茶时,宜使用透明度高的玻璃杯。这样才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水中舒展的状态。除了玻璃杯,白瓷茶杯也是不错的选择,也能映衬出茶汤的青翠明亮。绿茶由于发酵度低,冲泡水温不宜过高,适宜冲泡绿茶的水温是85°C。绿茶的冲泡方法分为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上投法:就是一次性向杯中倒入足够量的热水,待水温度适宜时,再放入茶叶。中投法:先往茶杯里放入茶叶,再倒入热水,稍加摇动,让茶叶与热水接触,然后继续倒入热水。下投法:先向茶杯中放入茶叶,然后向杯中,一次性倒入足够热水。绿茶一般都是以下投法冲泡较为常见,绿茶以三次冲泡为佳。冲泡好的绿茶应该尽快喝干,浸泡久了会影响口感的。
白茶属于轻发酵茶叶,分为白芽茶和白叶茶。白茶冲泡较自由,可选茶具较多。如玻璃杯,盖碗,茶壶等。白茶冲泡水温在85°C-90°C之间,白茶冲泡方法有:杯泡法,盖碗法,壶泡法,大壶法,煮饮法。煮饮法是利用铁壶,放入适量清水,再投入白茶茶叶,小火煮几分钟,倒出茶汤后品饮。煮饮法适合有一定年份的白茶,这样才会比较有味道。
黄茶也是轻度发酵茶叶,分为黄芽茶,黄大茶和黄小茶等。冲泡黄茶的茶具选用和其它茶种相似,可以选择玻璃杯或者茶碗进行冲泡。选择玻璃杯冲泡更适合欣赏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景观。选择茶碗对冲泡工艺更讲究,更适用于品尝茶汤的滋味。冲泡黄茶水温控制在85°C-90°C之间,让茶叶更好溶于水中。
乌龙茶又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叶。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一种茶叶。乌龙茶的冲泡较为讲究,采用的茶具有别于其它茶种。泡乌龙茶的茶器具有:茶壶,茶杯,茶海,茶荷,茶匙,水盂等。乌龙茶对冲泡水温要求很高。茶叶的水分为三沸,其中二沸的水,茶叶浸出率高,茶味浓,香气高,适合乌龙茶,更能品饮出茶汤韵味。由于乌龙茶叶片比较粗大,如(永春佛手茶),所以投茶量应该控制在7-8克,可以使用陶瓷盖碗冲泡,水温控制在90°C。乌龙茶冲泡方法分为沸水冲泡法和冷水冲泡法(即冷泡茶),不同冲泡方法,获得的口感不一样。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品饮红茶适合用白色瓷杯或者瓷壶冲泡。红茶需要用沸水冲泡的,红茶冲泡水温在95°C-100°C.水温太高不利于及时散热,容易将茶汤闷得发黄而苦涩。冲泡红茶时,使用的茶具不同,可将红茶分为杯饮法和壶饮法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叶,也被称为紧压茶。黑茶一般选用陶瓷杯,紫砂壶进行冲泡,也可陶壶煮法。黑茶的茶叶较老,在水温方面,要使用100°C的沸水进行冲泡,才能保证黑茶出汤后的茶汤品质。冲泡方法有:煮饮法,杯泡法,盖碗法。在冲泡过程中,可以比其它茶叶闷泡时间较长一点,每次大约2-3分钟后品饮,才可真正体会黑茶口感。
不同茶类的茶叶,发酵工艺不同,茶叶的老嫩程度不一样。茶叶冲泡所使用的器具也不一样,冲泡的水温也不尽相同。所以冲泡一款茶叶,除了选择优质的水质,还有茶具的选择,冲泡的水温,以及浸泡时间都很关键。喜欢喝茶的朋友,可以试试,看看是不是使用不同手法冲泡出茶叶的口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