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晋《华阳国志之巴志》载: “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 。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 “ 土植五谷 …… 茶 ……” ,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
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唐时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儒释道三教鼎立,从外在修养(指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要求)转向内在修养(指对道德意识和思想目的的实质追求)己成为他们共识。茶性高洁情雅,是他们内在修养最理想的饮料,因而三教都爱、颂茶, “ 田闾之问,嗜好犹切 ” 。
安禄山反唐,硝烟弥漫,饿夫遍野,百姓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有识之士,把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继六朝之后,继续从广度和深度开发江南土地, “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 ” , “ 给衣食,供赋役,悉恃祁之茗 ” 。茶叶种植业迅速发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出现、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见过最长的茶叶是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叶名称。属绿茶类尖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中。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并赢得荣誉。此外,还有其茶文化,保健作用。
1、酒比茶更早
2、茶是植物,肯定更久,不过唐朝以前大家都喝酒,唐朝以后喝茶的传统才在中国传播开来,所以,作为饮料来说,酒比茶要历史悠久 神农那个时候瓶子都没有。
3、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远古时 , 人类最初获取的是自然发酵的原始酒浆。这从“有饭不尽 ……久蓄气芳”和“猿猴造酒”的传说中可以得到印证。而人工酿酒历史从我国的文献记载以及文物考释推知 , 大约已有六、七千年。
南北朝时 , 河东郡出了与杜康并称“刘杜缸神”的刘堕。
唐代酿造专家人才辈出。唐初焦革以酿酒名于世 , 王绩仰慕而从之学 , “后追述其法以为 (酒)经” ; 名臣魏徵亦善酿酒 , 曾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的称赞。民间则涌现出一批像宣城纪叟那样身怀绝技的“酒翁” 。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滚滚流过,随之而来的是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出其中的涵义。单从时间说起,五千年,无疑是漫长的。那么,在这悠悠五千年里,我们的祖先究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举世惊叹的文化?
要从那么深厚的五千年文化中挑选出三三两两来详细介绍,实属不易。我只能依照个人喜好,优先考虑最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茶文化。悠悠的历史,留下了令世人获益良多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
蒙顶甘露,为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称为“茶中故旧”。其外形纤细,汤色黄碧,清澈明亮,香气持久。
蒙顶甘露,属于绿茶中的细嫩炒青茶,也是卷曲型绿茶中的代表。产自四川雅安的蒙顶山,为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称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蒙顶甘露来源自历史上的蒙顶茶中的“凡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卷曲型绿茶,由宋代蒙山名茶的“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演变而来,甘露在梵语中是“念祖”的意思。
茶祖:吴理真,人工栽培始于西汉。
吴理真,西汉严道(四川省雅安名山区)人,号甘露道人,道家学派人物,先后主持蒙顶山各观院。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因此,吴理真也被称作“甘露大师”。
1、吴觉农:当代茶圣 一心为农
吴觉农,这是一个在现当代茶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吴觉农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
吴觉农曾说,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绿酒,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精神。
2、冯绍裘:滇红之父 扶植后辈
冯绍裘是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也是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改写了戴维斯描述的云南茶叶历史。他寻得中国红茶宝地,创制出世界一流红茶,并且开启了中国红茶新纪元,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茶叶专家。
3、张天福:以茶为伴 倡导茶礼
张天福是我国著名茶学家,他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是中国近代茶叶事业的先驱,被尊为我国“茶界泰斗”。
1935年8月,张天福创办福建第一所省立茶校——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第一个茶叶改良场——福安茶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创茶业科教合一的先河。
1941年,由张天福创制的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台揉茶机问世,命名为“9·18揉茶机”,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效率。
茶叶的饮用和食用大概经历了五次历史变迁
一煎,神农尝百草时遇毒,得茶解之,当时的茶是当药煎后服用茶汁的。《茶经》中也有"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症状,均可饮茶治之。
二煮,两汉之后,茶叶由药发展成了普通饮品。晋代郭濮的《尔雅注》中著"可煮作羮饮"。羮为茶粥。唐代后煮茶中加盐等类似奶茶和酥油茶。
三淹,将茶捣成茶末,撤上佐料后,再用沸水冲泡。唐宋时期一般用此法。
四泡,明代时才汲泉置鼐,一泡便啜。即取茶芽制作,不加其它,用沸水冲泡,开始了饮茶。
五烹,现代不仅饮用茶叶,还将茶叶烹调入馔,如龍井蝦仁,茶葉蛋等,使茶叶的饮用又有了新的变革。
名茶的历史发展是在茶叶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又依各自的特点得以延续。
如西湖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的冲泡方式更适用于龙井,杯中芽叶直立,汤色清冽,幽香四溢,有了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特点。
碧螺春茶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朝作为贡品。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后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色泽碧,卷曲成螺。冲泡后杯中茶翻滚,清香袭人。
祁门红茶则另有渊源,由于清光绪年间绿茶销量不旺,祁门人考察制造红茶之法,并提高制作技术,用祁门茶叶制出香气独特的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条形细紧,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味道鲜醇酣厚,香气清鲜持久,似花、似果、似蜜,称为“祁门香”,喝后有回甘,叶㡳呈紫铜色,匀嫩。
祁门红茶还走出国门取得了1915年国际博览会的特等奖和金牌。
武夷茶
十八世纪由中国福建远销海外的武夷茶的英文名为“Bohea”,但在英语世界里,它明显是个外来词。即使是在18世纪进口和消费中国茶叶最多的英国,很多英国人至今也并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么。“Bohea”一般解释为“武夷”的闽南语发音。
因为那时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大多为红茶,因此一般翻译为武夷红茶。然而笔者通过对英文文献中“Bohea”的描述结合中国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史进行分析,佐以武夷山当地茶农的口述和实地田野考察,认为要解释清楚17-19世纪中国畅销海外的“Bohea”究竟是什么,远非“红茶”那么简单。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 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有些国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饮品-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稍后,《茶经》也采用了“茶”字。在此之前,文古曾制作过 “茶”是用“荼”表示的。[2]
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主要茶叶生产消费国都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受良好社会环境的带动,中国茶业又一次站上新的历史高点——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0年,中国茶树种植面积为195万公顷,茶叶总产量为145万吨,茶叶年总产值为900亿元人民币。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32.26万吨,同比上升6.66%,金额9.65亿美元,同比上升23.08%,出口数量和金额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智研咨询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而且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从国际需求来看,我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将继续推进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建设,力争到2015年,四大重点区域茶园面积提高到全国的60%,总产量73%,总产值80%。
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
养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蚕桑、缫丝和织绸的国家。据说,公元前3000年,黄帝的元妃以蚕丝为纺织原料,发明了“养蚕治丝”的方法。殷墟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而且还有一些与丝绸生产有关的完整的甲骨文。1958年,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在浙江吴兴千山洋遗址出土。它有4200-4400年的历史。1977年,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具有纺织工具部件和丝织图案的牙雕杯(距今6000多年)。可见,我国5000多年的蚕桑和缫丝的历史并非是传说。
猪的驯化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野猪的驯化首先始于中东,然后蔓延到整个欧亚大陆。随着中国已知最早、最可靠的猪化石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发现,这一观点可能会被改写。这些化石被鉴定为家猪。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碳14测年约为9100年。此外,在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类似的发现。从南到北的考古证据表明,我国是家猪最早的产地之一。
粟的栽培
粟是一种小籽粒谷物的总称,包括谷子、黍等,俗称小米。我国北方是谷子的起源中心,野生种类粟(狗尾草)在我国分布广泛。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碳化谷子遗址近20处,其中最早的是7000多年前的河南培里岗遗址和河北慈山遗址。
水稻栽培
水稻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作物。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支持了中国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的观点。如湖南玉蟾岩遗址址发现了最早的水稻标本,距今约1万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2万年的水稻,考古学家还在6000多年前的江苏和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田和灌溉沟。
大豆栽培
大豆原产于中国。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分布在我国各地。在一些地方,野生大豆仍然被收集起来作为食物或者饲用。中国大豆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它早在2000多年前就传入了亚洲其他邻国,18、19世纪传入欧美。由于大豆不容易保存,考古学家在发掘中很少发现大豆。到目前为止,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时期碳化大豆只有10种,黑龙江宁安县大木屯出土的碳化大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此外,河南洛阳少沟一汉墓出土了一座距今约2000年的陶器仓库,上面用朱砂写着“大豆万石”字样。
茶树栽培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茶叶泡水喝和种植茶叶的国家。世界上其他产茶叶国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引进我国的茶树。在我国古代,茶首先被用作食物或药物,然后发展成为一种祭祀品。饮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王宝所著的《僮约》。然而,茶叶种植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甲骨文考古研究中发现了采茶的记录。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以及最全面的茶学专著。
柑橘栽培
我国是柑橘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柑橘的国家。它可能有4000多年的历史。《尚书·禹贡》中的一句话:“厥包橘柚锡贡”是最早的柑橘栽培记录。公元前300多年,诗人屈原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橘颂》。宋代韩彦直的《橘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橘子的著作。
温室栽培
我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据《汉书·循吏传》:“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表明,至少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的古人就可以利用“保护设施”(温室的雏形)种植“反季节”的蔬菜了。西汉末年,温室不仅用于蔬菜种植,还用于珍稀动物和花卉的饲养。
竹子栽培
竹子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竹器。大约60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很轻松就可以辨认出竹子的图案。从5300年到4200年前,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了200多件日用竹器。中国人使用竹筷和食用竹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竹简的使用,让我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