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别称、流变 陆羽《茶经》提到的茶,还有称槚、茗、南方嘉木。 另外,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 葭荼、苦荼、酷奴等称呼。 茶的雅号: 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拟人化的最仔细:“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 这里是叶嘉(楼上误)、清友、玉川先生。 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 这里是 “余甘氏” 还有“森伯”、“涤烦子”。 “茶”字出现较晚,在唐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作“荼”(tú),《辞原》作如下解释:①苦菜。《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②菅茅的花,白色。《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③即“茶”古字。《尔雅·释木》:“槚(jiǎ),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此指普通茶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汉代《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茶”字七纽,字形如下: 其中六七纽已与“茶”字形相近。此后,三国时张揖撰的《广雅》,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韦曜传》,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都曾出现过“茶”的字形。湖南“茶陵”,西汉时称“茶陵城”。《汉书·地理志》中的“茶”字颜师古注为“音戈奢反,又音丈加反”,与今之“茶”、“荼”二字通用。直到唐玄宗(712~755)编《开元文字音义》时才明确“茶”字的音、形、义。陆羽第一次在《茶经》中使用统一的“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要贡献。 这个“茶”字也随茶的传播通行全国并走向世界,读音及译音在流传中难免走样,福建念tá,广州念chá,广东的潮汕念tē,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念chái、zhóu或chà,傣家念lá,苗家念chútā。外国人的发音更是五花八门,由海路传布的发音近似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和ti,如英国的tea、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国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由陆路传布的发音近似华北的cha,如前苏联的yaǔ、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兰的chai、阿尔巴尼亚的chay等。仅考查一下“茶”的语音,也足以说明茶的故乡在中国。 茶的别称很多,除前面提及的“荼”、“槚”外,还称蔎(shè)、茗、荈(chuǎn)、诧、皋芦、瓜芦、水厄、
普遍就叫茶客。你如果想尊称他的话。我建议你叫他茶仙。
当年的情况是:茶:低劣的树叶级别的茶叶,做成的茶砖;(低劣的蛮子门根本没有茶叶好坏的概念)马:用茶叶来换战马;也被认为是驽马运输;
荼tú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
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没有反义词。
茶”,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chá,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茶”的基本含义为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如茶树、茶农;引申含义为特指“茶叶”,如绿茶、红茶;用茶叶沏成的饮料,如茶水、茶饭[1]。在日常使用中,“茶”也常做名词,表示茶叶市场,如茶市。
chá tú
“茶”,普通话读音为chá,“茶”的基本含义为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如茶树、茶农;引申含义为特指“茶叶”,如绿茶、红茶;用茶叶沏成的饮料,如茶水、茶饭。在日常使用中,“茶”也常做名词,表示茶叶市场,如茶市。
唐代以前的古书中,茶的称呼有多种,有荼、荈、槚、蔎、诧、茗、葭、葭萌等,其中以茶字用得最多,但当时“荼”是一个多义字,“荼”有时是指苦菜,有时是指茶。后来,大概是为了区分苦菜和茶,将指茶的荼字加一个木字旁,因此就有了。在唐代以前茶和是茶的常用文字称呼,读音一般仍读茶(cha)音。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湖南省有个茶陵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的县称“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葭萌”也是古代茶的称呼,明代杨填《郡国外夷考》称“《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之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可见,在茶陵县之前早已有以茶命名的县城---“葭萌县”。
茶文字的规范,自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质的书《广韵》开始,它同时收有茶、茶字,并说明“茶”是荼的俗称,因此唐代开元年间官修《开元文字音义》中就正式收入了茶字,专指茶树和茶叶,到陆羽写《茶经》时,就只用《茶》字,而不用荼了。
“茗”字在很多古书中,有的是指茶的嫩芽,有的把它指作晚采的茶,即“早采者称茶,晚采者称茗”。但现代语言中,往往将茗作为茶的雅称,似乎“品茗”比“饮茶”更雅致些。
对这个问题想彻底了解的,推荐《茶与中国文化》一书,该书从中国茶文化的成立期——魏晋南北朝初唐时期入手,从文化史角度解明当时饮茶习俗的发展状况以及饮茶习俗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本书是“中国文化新论丛书”之一。本书成书于2001年,正式出版后产生很好的市场效应,读者反应热烈。本书主要阐述了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作为茶之故乡茶之大国,自古就有很好的发展,此书正是为了说明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是茶文化爱好者应该阅读的佳作。
书 名
茶与中国文化
作 者
关剑平
类 别
散文随笔
人民出版社
目录
序 章
第一章 茶的技术史研究——饮茶的药用起源说
第二章 道教服食与饮茶风俗的形成——兼论道教对于饮茶风俗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茶的药史研究——兼以嗜好品嗜好理论审视饮茶
第四章 社会各阶层的饮茶状况
第五章 茶的文化地理
第六章 饮茶的文化意蕴——风流
第七章 茶的程式化、技能化与礼仪化
第八章 茶宴的诞生
第九章 茶宴的馔口——茶果
第十章 茶筅的起源
第十一章茶器与茶的精神
第十二章 从《荈赋》看晋代茶文化
“茶”在日常生活可能是茶叶,喝茶,泡茶等一系列的词汇。塞网络用语中,我认为这是一种梗和嘲讽网络上某些博主娇柔做作,摆出一种让网友不喜欢感到不适的动作或照片视频。
网友们俗称“茶”为绿茶、“茶艺”等等的脑洞词语,让不经常玩手机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这些,一些老实的语言也会被他们看成是不友好的言论。
荼
陆羽《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茗
唐代后许多诗文中指茶。唐朝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唐朝诗人皎然《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竹里品茶并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古人视此为雅事。
不夜侯
茶的雅号,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龙芽凤草
除了采、蒸、捣、拍、焙、穿、封等环节,就是茶汤的烹煮了。宋代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有云:“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意为烹一杯香茗,要许多环节,尤其煮汤,更需一丝不苟。
分解为艹、余。
部首:艹
结构: 上下
笔画:10
“荼”,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tú,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荼”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苦荼也。从艸余声”。
“荼”的基本含义为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如荼毒;引申含义为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如火如荼。
在古文中,“荼”通“涂”,涂炭。
字源演变
“荼”,最初见于秦朝小篆,艹表意,篆书形体像草,表示茶是草本植物:余表声,“余”像古代时简陋的房屋,表示茶是穷人采来食用的苦菜。
楷书体和简化版的“荼”都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荼的字源演变
荼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拼音
shū
名词
古朝会时所执
jade tablet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荀子·大略》
形容词
舒缓
leisurely
荼缓
tú
名词
苣菜属和莴苣属植物
a bitter edible plant
荼蓼,荼荠
荼,苦菜。——《尔雅·释草》
白色
white
荼首之孙。——《管子》
芦苇之类的小白花
the white flower of congongrass,reeds,etc
荼火,荼首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同都切,音涂。【诗·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传】荼,苦菜也。【大雅】周原膴膴,菫荼如饴。
【尔雅·释草】荼,苦菜。【疏】一名荼草,一名选,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断之白汁,花黄似菊。
又【诗·豳风】採荼薪樗。【又】予所捋荼。【注】荼,萑苕也。
又【诗·郑风】有女如荼。【笺】荼,茅秀,物之轻者,飞行无常。【周礼·地官·掌荼注】荼,茅秀也。
【前汉·礼乐志】颜如荼,兆逐靡。【应劭曰】荼,野菅白华也。【师古曰】言美女颜貌如茅荼之柔也。荼者卽今所谓蒹锥也。
又【书·汤诰】弗忍荼毒。【传】荼毒,苦也。【诗·大雅】民之贪乱,宁爲荼毒。【疏】荼、毒皆恶物。
又【诗·周颂】以薅荼蓼。【孙炎曰】荼亦秽草,非苦菜也。【王肃曰】荼,陆秽。
又【尔雅·释木】檟,苦荼。【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飮。【野客丛书】世谓古之荼卽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惟荼檟之荼卽今之茶也。详茶字注。
又【博雅】荼,僭也。
又【扬子·方言】倩、荼,借也。【郭注】荼,犹徒也。
又神名。【风俗通】上古之时有神荼、鬱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蔡邕·独断】十二月岁竟,乃画荼、垒,幷悬苇索以御凶。
又【唐韵】宅加切【六书正譌】直加切【正韵】锄加切,音。义同。
又通舒。【礼·玉藻】诸侯荼。【注】读如舒迟之舒。【荀子·大略篇】诸侯御荼。【注】古舒字,玉之上圆下方者。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荆荼是徵。【索隐注】荼,音舒。【唐韵古音】神荼之荼,荼毒之荼,亦音舒。
又【集韵】时遮切,音闍。【尔雅·释草】蔈、荂,荼,卽芀也。
又仓大切,音蔡。【博物记】云南郡荼首,其音爲蔡茂,是两头鹿名也,永昌有之。
又【集韵】余遮切,音邪。荼陵,县名,在长沙。
又姓。【通志·氏族略】《汉书·江都易王传》有男子荼恬。苏林云:荼音琅邪之邪。
又【正韵】商居切,音书。与瑹同。
又【周礼·地官】掌荼,徐邈读作羊诸切,音余。
又【集韵】后五切,音戸。亦茅秀也。
说文解字
苦荼也。从艸余声。〖注〗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同都切。
说文解字注
苦荼也。释艸、邶毛传皆云。荼、苦菜。唐风采苦采苦传云。苦、苦菜。然则苦与荼正一物也。仪礼。鈃芼。牛藿、羊苦、豕薇。记内则。濡豚包苦。亦谓之苦。
月令、本艸、易通卦验皆谓之苦菜。从艸。余声。同都切。五部。诗荼蓼、有女如荼及后世荼荈皆用此字。籒文作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