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著名白茶品牌
1、张元记
隶属于福鼎市张元记茶业有限公司,始创于1868年,是福鼎白茶历史文化与技艺传承品牌,被授予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
2、鼎白
隶属于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85年,福鼎白茶知名品牌,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茶叶深加工产品和衍生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白茶专业企业。
3、品品香
隶属于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福鼎白茶代表性品牌,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出口及白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4、董德
隶属于福建省董德茶业有限公司,始于1853年,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品研发、专业仓储、企业定制、茶旅体验、白茶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型综合性白茶企业。
5、白大师
隶属于福建白大师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福鼎白茶研发、加工、销售及运营推广为一体的茶叶品牌,拥有福鼎核心产区的白茶资源、高规格的白茶制茶工厂、白茶制茶技艺传承大师团队。
6、六妙
隶属于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先后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等三十多项荣誉。
7、馥益堂
隶属于福建省馥益堂茶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福鼎白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化的专业化茶制品企业,在全国拥有自己的品牌销售系统,以自产福鼎白茶为核心,整合茶叶资源,开发出多系列产品。
8、誉达
隶属于福建誉达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起誉达茶业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和中国茶叶企业信用AAA等级单位。
9、大沁白茶
隶属于福建省大沁茶业有限公司,是传承福鼎白茶文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现代化高科技、全自动、日光萎凋和传统的福鼎白茶制作生产工艺流程,拥有2300多亩高山有机生态茶园及数百亩荒野大白、大毫茶树基地,其中大沁十三坪茶园是福鼎市较早获欧盟出口认证的有机茶园。
10、绿雪芽
绿雪芽隶属于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2000年创立,专注于福鼎白茶生产及白茶文化推广,是中国白茶标准参与制定单位、国家白茶标准实物样制作单位、福建省白茶生产标杆企业。绿雪芽于2001年试制紧压白茶,建立福鼎白茶标准化生产体系,研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3、苏炳溪
年龄最大的传承者,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现在与儿子苏德发办“大坑口茶厂”。苏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制作传承人之一。
有:大红袍、肉桂、水仙、奇种。
制茶世家苏家,苏德发、苏清安制作的4款大坑口牛栏坑肉桂, 其中“丹崖玉贵”是2021年大坑口建厂80周年,特别推出的。由苏德发亲制,只有一焙笼的8斤精茶。 一门两代非遗传承人制茶世家苏家, 苏德发 在岩茶圈,人们不得不把品质岩茶与苏炳溪、苏德发这对父子联系起来。 苏炳溪,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其子苏德发,武夷山市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申请非遗传承人,首先自己手下要具有技艺绝活,这项技艺要有百年以上历史与传承,这是根本条件。
你手中有百年传承技艺绝活,先要向你所在的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申报非遗项目,我国县级非遗主管申报和保护机关一般设在县文化馆,也有设在文化主管部门的。
提出申请以后,县级非遗保护部门会对你所持技艺进行审核,认为合格后,向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告,县长办公会通过审核非遗保护部门提供的材料,决定予以认定并下文批复,这时候县级非遗确立,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申报传承人了,要提供申报书。
第二,申报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先要申报项目,市政府批复项目后,你才可以申报市级非遗传承人,你需要填报申报书和五分钟申报视频资料,市文化主管部门成立非遗评审专家组,您通过专家组审核认定后,市文化主管部门下文认定您为传承人,并颁发传承人证书,省级、国家级以次类推。
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序号:413;编号Ⅷ—63)入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成为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成为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的流程有采摘、倒青(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扬箕、晾索、拣剔、复焙、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精致分筛、归堆近20道工序.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最主要的10道制作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武夷山榜上有名,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国唯一因茶进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共有1315个项目向文化部申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媒体公示,最后由国务院批准确定518项,在这众多的项目中,武夷山市申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是唯一茶类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是世界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是在传承了绿茶、红茶制作的科学精华基础上出新,继承了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武夷乌龙茶神韵,其制作工艺、技能具有科考、科研价值,主要分萎凋、做青、双炒双揉、炖火等步骤,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形成了具有卓越高超技能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 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几个原因: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不可复制性
大红袍手工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纯手工制茶的复杂性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茶农在漫长的制茶过程中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的,全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来进行手工操作.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工艺更加繁杂,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讲究.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不确定性
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约不到3000人.而且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后,国家将有资金和政策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抢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成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张天福、姚月明、陈德华等20多位传承人代表,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并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在实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同时,对具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的老制茶师进行专访,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当代的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实施了对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了与传统技艺相关的茶艺、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赛等习俗活动.实施了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传统制茶器具、传统制茶作坊、武夷岩茶主产区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号”茶庄焙坊、天心永乐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厂遗存修复和保护档案.
武夷山还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质量标准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加强大红袍证明商标管理使用,执行有关质量的监督和检测,通过对这些法规、条例的执行,确保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和进一步保护.整合全市的茶叶科研机构,以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为主,建立发展各种科研专业机构,为民办为主,在传承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同时,通过整合品牌,加速茶业产业化和与它相应的机械化制作,注重传统工艺技能和传承应用使之相得益彰,让传统工艺与机械化先进技术相辅相成,以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延续.
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陈孝文、王国兴、刘峰、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吴宗燕、黄圣亮、游玉琼、刘国英、苏炳溪
感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您保证了祖国的文化不被灭绝。保证了其历史延续性。
这款武夷山小罐茶包装非常讲究,送人都很有面子。自己喝着也方便,小罐携带也方便,茶泡出来味道清香,口感非常好,这五种口味都特别喜欢,叶底一点杂质都没有,早晨泡的喝上一天味道还特别好,很耐泡,非常值得推荐购买。武夷山小罐茶,包装非常讲究,送人都很有面子,自己喝着也方便,小罐携带方便,茶泡出来味道清香,口感非常好,这五种口味都特别喜欢,叶底一点杂质都没有,早晨泡的喝上一天味道还特别好了很耐泡,无数次购买了,非常值得推荐。
“钦茶”是指钦州单丛茶——“钦香”
是凤凰山单丛茶种植制作传承人涂师傅深入五峰山反复研究实验,制作出了别具特色的钦州单丛,并以自宋代就闻名海外的钦州博易场香料——“钦香”为其命名。
“钦香”外形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油润有光,冲泡后清香持久,几步外便能闻其香味。
了解中国茶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茶圣陆羽在茶界的地位,可有一人却名气一度盖过陆羽,皇亲国戚对他的茶技也是赞赏有加,这个人的名字叫常伯熊,与陆羽属于同时代的人。
不过二人虽属同时代,但估计是没有见过面的,就像江湖传闻的北什么、南什么之类的,虽说江湖齐名,但传闻中的人在生活中不一定有真正的交集,而常伯熊与陆羽就是这样。据《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的记载,常伯熊最初应该是陆羽的粉丝,在听闻或目睹陆羽煎茶之后,没有拜陆羽为师(陆羽心气非常高,一般的人入不了他的眼,所以也没有收谁为徒,估计即便常伯熊拜师,也是无门),而是回家自己钻研。
陆羽以隐士自居,所以煎茶时不会看重繁文缛节,选择的地方也多是野寺山园、松间石上、瞰泉临涧之处,颇有名士高古之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陆羽始终以茶为本,他知道无论在哪煎茶,最终茶都是用来喝的,而不是用来演的。所以也正是针对陆煎茶的这一特点,常伯熊才做了另一番调整,要说这常伯熊却是有本事,他在研究陆羽煎茶法后,从服装、用具、串词等多方面对原有的煎茶法做了极大的包装。而正是因为常伯熊的努力,煎茶法在王公朝士的圈子迅速流传。所以从客观上讲,常伯熊对煎茶在唐代的传播是有贡献的,而这一影响,甚至跨越时间,影响到当今中国的茶艺
六堡茶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六堡茶属于黑茶类,被誉为茶叶中的“黑宝石”。 六堡茶千年制茶历史得以续写至今,离不开六堡镇内代代相传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和每位茶人对六堡茶历史文化的传承、坚守与创新。
为寻好茶,同时也为了满足茶友想更深入地了解六堡茶的生长环境、以及六堡茶制作工艺的需求,我们每年都会多次探访千年制茶名地:六堡镇。
今天,我们介绍的是曾拜访的六位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讲述这六位非遗传承人,给茶友呈现一杯好茶的背后所凝聚的整个六堡镇制茶人的匠心与智慧
国家级六堡茶非遗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韦洁群大概是外面茶友了解最多的六堡茶制茶人了。
1、叶启桐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