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途运输时驮载50公斤,远程运输根据骡马和道路的情况驮载30-40公斤。
军用驮骡标准驮载85公斤,每日标准行军路程32公里。(普通骡马达不到这个水平)
近程运输或迫于无奈时也有让骡马超负荷驮载的,但是会给骡马造成鞍伤甚至累死骡马。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西汉设江阳侯国;梁武帝大同年间建置泸州。泸州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游资源。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
1、龙脑桥:位于泸县县城北郊九曲河上,修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桥长54米,12个桥墩13个孔,中间八个桥墩分别雕刻了麒麟、青师、四条龙、白象四种瑞兽,“麒麟两岸守护,大象河边畅饮,青狮桥上怒吼,龙王携龙遨游”,景象甚为壮观。龙脑桥厚重的历史与雕刻的艺术性、结构的科学性完美结合,全国罕见!
2、泸县龙桥群:在泸县,许多石板梁桥上都有龙等雕刻装饰。这样的龙桥在今属泸县范围保存有140多座。最早建造时间在北宋治平年间,明、清两代建造最为盛行。在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建桥雕龙的风俗仍在延续。
3、报恩塔: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报恩塔文化广场,俗称泸州白塔,其特有的“白塔朝霞”为“泸州八景”之一。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为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而建;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米。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有90龛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
4、尧坝镇古建筑群:位于泸州合江县尧坝古镇内,古镇中东岳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该庙建筑布局得当,雕刻精美,明清建筑特色交汇,气势雄伟;古民居群部分为明代原始建筑,多数为清代重修,历史原貌保存十分完好。古街长1000米,民居有2000余间。
5、泸县屈氏庄园:座落于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30亩,有碉楼4座,大小花厅,天井48个,房间180间。院内有戏院,佛堂,凉亭,跑马场,钓鱼台等建筑。建筑群采取中轴线对称方式布局,穿斗式木质结构。民国初期建造的内戏楼,融合了欧氏建筑风格。屈氏庄园集南北民居建筑之大成,综合了园林,工艺,绘画,雕塑等艺术。
‘6、玉蟾山摩崖造像:位于泸县县城东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及石刻题记始于晚唐,大多数凿刻于明代永乐至天启年间,少数雕刻于清代。多达四百余躯,最大的一尊为十一面千手观音。
7、清凉洞摩崖造像:位于叙永县马岭镇清凉洞村的鹤盘山,山上有一天然半环形洞窟,名曰清凉洞。窟内有明代摩崖造像223尊,所刻佛像大的高2.17米,小的仅高0.17米;佛像刻工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生动,错落有致,为川南罕见的大型石窟雕刻。
8、春秋祠:位于叙永县(叙永镇)县城内的盐店街,主要供奉关羽,因传说关羽喜读《春秋左氏传》,故名春秋祠。也叫“陕西会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现存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坐南向北,长方形布局,沿中轴线从前到后有4个封闭式四合院,依次为乐楼、大厅、正殿、三官殿。
9、泸州大曲老窖池:位于泸州市区下营沟21号,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窖池共四口,皆为长方形,纵横向排列不等,占地面积1,960平方米,系用城外五渡溪优质黄泥,同市中区营头沟龙泉井水掺和踩揉而成窖。经四百余年,窖泥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微生物体系,经该窖池发酵烤出的酒,酒质特好。泸州大曲老窖池是我国保存最好、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酒窖池。
10、泸县宋墓:在泸县19个镇都有发现,总数100座以上,其中福集青龙、喻寺、奇峰相对集中,出土较多。宋墓石刻对研究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状况、丧葬习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这是已发现的全国规模最大宋代石室墓葬群。
11、 神臂城遗址:位于泸州市市区东30公里合江县神臂城镇老泸村,亦称铁泸城。是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节点和唯一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的宋元古战场遗址。遗存有1100余米的石砌宋城城垣,两道保存较完整的石砌拱形城门,以及炮台、护城池、较场坝、地下坑道、一字城、练兵教场、蓄水池、舂米足碓、炮台、烽火等遗址。
12、合江崖墓群:位于泸州市合江县,合江崖墓主要分布在长江、赤水河、习水河沿岸丘陵和山区窄谷地带。以墓群为主,尚存芭蕉湾、鱼天堂、佛子岩、高村、梭滩石等五处崖墓群相对集中。
13、 罗盘嘴墓群:位于泸州市泸县泸县奇峰镇红木村,已暴露四座墓葬。其中M2墓室最为完整,墓志铭明确纪年为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墓室长2.9米、宽1.25米、高2.58米。墓室侧龛浮雕花卉门扇,后龛雕女侍,后壁横梁正面镌墓志,室底设棺台,盝顶。墓门左右两侧门柱剔地起突高浮雕镇墓武士各一。
14、 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位于泸州市古蔺县,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时四渡赤水在古蔺县留下的遗迹,包括太平渡渡口、二郎滩渡口、太平镇红军驻地、二郎红军街、双沙毛泽东及总司令部驻地旧址、鱼化红军村、观文云庄四渡赤水战斗遗址、镇龙山奔袭战战场遗址、金星乡岭上红军驻地旧址、东新乡正峰寺红军驻地旧址、土城乡改路沟红军驻地旧址11处文物点。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不过藏区却并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恰恰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了一条延续千年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经过的山脉昰横断山脉。
茶马古道昰由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向西延伸,跨过中囯最大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这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印度次大陆。
茶马古道经过的山脉昰茶马古道昰我囯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分川藏、滇藏两路,进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境内,最后直到抵达西亚和东非红海海岸。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囯西南地区,昰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囯际商贸通道,昰中囯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昰第七批全囯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或经思茅——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打落,而后出国至缅甸的景栋,其后再转运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
二是关藏茶马大道:从普洱——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由拉萨中转到尼泊尔等国,主力是藏胞的大马帮。
三是江莱茶马道:从普洱——江城,入越南莱州,而后再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思茅糯扎,渡过澜沧江,再经孟连出缅甸。
五是勐腊茶马道:从普洱——勐腊,然后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茶马古道”是古代著名的贸易通道,它主要促进了西藏云南四川的贸易往来。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不是。终点是西藏。
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三省境内,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地跨川、滇、青、藏四区,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茶马古道主要干线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马古道的存在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凝聚了各民族的精神,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茶马古道是推动民族和睦、维护边疆安全的团结之道。茶马古道是中国统一的历史见证,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可能是产品更新换代的原因,这款茶马古道面膜补水效果不错,有黑茶和绿茶系列,主要功能就是补水,提亮,后来突然就不生产了,紧接着就生产出了食源养肤系列的面膜,宣传的是和茶马古道一样,都是养肤型面膜,紧接着没过多久又出了一个冰肌水面膜,在网上买到过一次茶马古道面膜,但是期日不太好了
茶马互市盛于明清的西北地区,主要为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互市的兴盛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明史·食货 四》中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茶马交易来往运输均借助于马帮,所以唐宋以后逐渐将这样的通道称为茶马古道。
而明代的茶马贸易, 主要还是与北部与西部的蒙、藏等少数民族间进行。所易之茶, 初期仍是唐宋以来传统的“ 巴茶”,后来逐渐为物美价廉的湖南伏茶所取代。
明朝还对茶马互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新举措,以保障茶马互市的正常进行。一是在洪武十六年出台了“土赋”制度。二是实行金牌信符制度,即差发马制度。
明洪武初相继在秦州、河州、洮州、庄浪、西宁、甘州设立茶马司,负责用四川、汉中等地出产的茶换取西宁卫、河州卫、甘州卫等地所产的马。洪武三十年间,对西北各“纳马之族”给发金牌,以为纳马凭证。
金牌信符成为明代茶马贸易的合法凭证。三是实行“收纳差发马匹,给以价差”的茶马比价制度。蒙古族地区每年输出如此大量的马匹, 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茶叶却受到明廷的限制, 经常得不到满足。
于是“ 万历五年俺答款塞, 请开茶市”,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对扩大茶叶贸易的迫切要求。明代政治相对于宋代较为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畜牧业也较为发达,这使得明代的茶马互市贸易十分活跃。
清初延续了明代的“茶马互市”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设西宁、甘州等5个茶马司,由陕西茶马御史督理。
即西宁司驻西宁;洮州司駐岷州(今岷县);河州司驻河州(今甘肃临夏);庄浪司驻平番(今甘肃省永登);甘州司驻兰州。以后茶马政策松弛,雍正十三年后,官营的茶马政策终结。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止以茶易马事务,改征茶叶税款并且允许商人自由贸易。随着清朝在全国范围内统治秩序的建立、社会的安定, 以及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贸易的繁盛, 茶法、马政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清朝政府在康熙二十年( 1681年) 、二十二年(1683年)分别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之后基本达到了全国的政治统一,朝廷对茶马贸易开始淡化。雍正九年因用兵新疆,恢复“茶马互市”,仍设西宁等地茶马司。
对新疆的军事行动结束,所需马匹数量已大不如战时,仅靠贡赋形式就可以满足。延续近千年的茶马互市制度至此正式宣告结束,茶马贸易转由民间经营。
而在一般研究者的叙述中,对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着眼较多,大致将其分为滇藏、川藏两条主线。而当时内地与藏区之间最大的贸易中转地为四川打箭炉(今康定)。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批准在打箭炉进行茶马互市,使得打箭炉发展为以茶马交易为主的商贸中心,以此为始,其远端可达尼泊尔、印度,甚至西非的红海沿岸地区。
但从广义上讲,茶马古道还应该包括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西北地区陕甘茶马古道,尤其在清代,它成为了晋商与西北边陲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互市的另一条重要路线。
在这条古道上,由于运输工具主要依靠驼队,因而运输量大,至清代,每年经由这条路线输往北地的茶叶已经达到数千吨。这样的贸易量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陕甘茶马古道当时的运输量远远高于滇藏、川藏的运输量。
而且这是一条被明清政府认可了的,在国内跨区贩茶的通道,有着独特的重要性。陕甘茶马古道的开辟,晋商功不可没。
“茶马古道文化丛书”是关于茶、古道、马帮和人生活状态纪实的故事指南,它只有一个单纯的企图——用描述来引诱人们,让大家看和欣赏我们的这条“茶马古道”。
丛书全面介绍了“茶马古道”区域的香格里拉、怒江大峡谷、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产茶地的西双版纳、思茅以及中国大西南的其它地方,但是我们仍扣紧了“茶马古道”四字。对于茶马古道而言,旅人、商人、探险家、僧人……却是匆匆过客。而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最漫长的这条艰险之道上,推动古道繁荣的茶马贸易已经消失,但仍能想像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和热气腾腾的生活,那人类不畏艰难的“茶马古道”精神,将会给中国的大西南带来灿烂的前景。昔日的辉煌已沉入西方的地平线,而来日的壮美将升起在东方的天际。
冈仓天心于《说茶》中借他人之口说茶道的真髓“茶道就是这样一种隐藏着你可以发现的美的艺术,一种暗示你不敢表白的东西的艺术。它是平静而充分地自嘲的高尚的秘密,它本身即是这样一个幽默——达观的微笑。”这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表述,我喜欢。[1]
不要门票。
拉市海叫湿地公园,又叫茶马古道,主要游玩项目就是骑马和划船,拉市海边上住满了当地纳西族居民,以村为单位,而马场也是各个村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拉市海周围都遍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马场,把拉市海包围得水泄不通,由于是村民私建的马场,具体价格多少没有统一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