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因业务调整该接口将于北京时间2023年8月1日0点下线,届时该产品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为了避免对您的业务造成影响,请您尽快做好相关业务调整。详见:https://cloud.tencent.com/document/product/271/907111 陈宗懋推荐的茶叶(陈宗懋喝什么茶)-粤湘源茶叶知识分享

陈宗懋推荐的茶叶(陈宗懋喝什么茶)

粤湘源 4 0



  1.《生活月刊》著《茶之路》除去之前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是我看的第二个关于茶的资料。书序中指出年轻人多不喝茶,是因为没有合宜的识茶渠道、核查方式和用茶帮助的整体氛围。这样,年轻人就不知其好,或者知其好却不得其门而入。这本书,通过旅行的方式,踏上中国茶树种植地的山路去寻找茶源,讲述历史、种茶环境、制茶过程、茶叶特点,也讲一些茶人的故事,人文感十足。它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和平易的态度,通过茶本身的故事,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让人更想去了解茶,去试试品尝茶。这本书,也和茶一样,让人有回甘的感觉。作为一本初步了解茶的书籍,非常推荐。

陈宗懋推荐的茶叶(陈宗懋喝什么茶)

  2.郑国建主编《中国茶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它对茶叶分类、中国名茶、饮茶器具、茶道之法、茶养生与茶美食、茶历史与茶文化做了一些讲解。对我来说,比较适用的是书中对每种茶叶的解释和品鉴方式。书中有图文对照,从茶叶本身、茶汤、香气、味道和一些独特的地方去讲解品鉴的方法,这块对我来说非常有用。喝茶的时候对照着看,对茶本身的理解会深一些。书的第四部门讲了现代工夫泡茶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学习之处。整本书,对我喝茶的“实践”,帮助比较大。其实想说一句,想学茶,多喝最有帮助。

  3.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是一本教科书、工具书,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讲茶的书,从地理分布到制茶工艺、茶叶特色,非常专业。但是说实话,对我这种非专业的朋友,涉读起来稍显费力。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系统性了解茶叶,十分有帮助。

  4.周重林李明著《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这本书没怎么讲茶,倒是以茶为线索,讲了一群顶级文人的故事,有胡适、鲁迅、周作人、梁秋实、林语堂、闻一多、郁达夫、陶行知、汪曾祺、巴金、李叔同、苏曼殊、丰子恺、张爱玲、张恨水和顾颉刚。作为茶周边的趣事,这本书就非常有意思,所以这本书我也推荐。

  以上这四本,除了《中国茶经》很专业,另外三本书属于入门级,对茶会有初步了解有帮助的书。两年来,笔者觉得喝茶最重要的还是实践,看书作对比,和更多有经验的茶人交流,都是了解茶的渠道。对茶文化传承这件事一直不太接受,了解茶之后,喝茶,真的只是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大的责任,需要我们去传承。而且,有些茶真的很好喝,比如昔归、冰岛、蒙顶甘露啊。我们很多人也爱喝咖啡,但和爱喝茶一点不冲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茶,爱上茶。

  适合中国的茶叶品种(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茶叶品种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绿茶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烘青绿茶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等。

  晒青绿茶分为:川青、滇青、陕青等。

  蒸青绿茶分为:煎茶、玉露等。

  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阿里山高山茶。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

  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六堡茶受到越来越多茶友喜爱,而许多北方茶友曾问到,六堡茶的“堡”字到底读“bǎo”,“pù” 还是“pào”?在查阅文献资料的时候发现,关于六堡茶的“堡”,有三种念法:“bǎo”,“pù” 和“pào”。

  1.在一些文献如专业论文中,六堡茶被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按拼音的写法即“LIU BAO TEA”,并也成为一些海外茶友的英文交流中约定俗成的叫法。

  2.早在六、七十年代出口海外的六堡茶,就被写作“LIU-PAO TEA”,沿袭这一习惯念法,目前无论在出口海外还是相关规定,在商品包装用到“六堡茶”这个词的时候,通常翻译作“LIU-PAO TEA”。

  3. 还有一种是在专业的文献中,如在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关于“六堡”的标注是 “LIU PU” 。资深茶人彭庆中老师说道,这种读法,可能因为著书者当时不明确梧州当地人对六堡茶的念法和地名缘由,而按常规理解,如“堡”字用作地名的时候,就念“pù”,所以就把“六堡”翻译成“LIU PU”。

  划重点!尽管有不同的读法,但就规范和梧州本地沿用的习惯叫法而言,六堡茶的“堡”字读“bǎo”;作为商品标注的时候,“六堡茶”的中文拼音为liù bǎo chá,英文译作LIU-PAO TEA。

  不同品种的茶,可以冲泡的次数不同。如果是红茶、绿茶和花茶,一般可以冲泡3次左右。如果是乌龙茶,一般可以冲泡4-7次。如果是红碎袋泡茶,一般可以冲泡1次。如果是普洱茶,一般可以冲泡3-5次。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绿茶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定心茶是定心之味:春味、茶味,渝味。

  定心茶产自位于我国名茶生产带上的高山生态茶园——重庆定心茶园。这里终年云雾笼罩,阳光雨露恰好。每年春天开园后,由专业的采茶人在头一批萌发的茶芽中,只摘取新鲜、饱满、细嫩的完整独芽,而且一年只采20天。再以非遗手工制茶技艺『抛、抖、撒、抓、压、带』等十九种复杂手法交替炒制而成,历经百万分之一的精挑细选,只为确保定心的顶级品质。珍稀绿茶得名于此。

  细观定心,汤色黄绿明亮,清汤碧叶;

  栗香持久,清香萦绕;

  细品入口鲜爽回甘,唇齿留香。

  嘉应茶为客家山茶的代表。

  梅州,古称嘉应,重峦叠嶂,山丘广布,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也是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盛赞梅州嘉应茶:“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

  梅州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品茗的传统,茶业也是梅州重要的特色产业,全市茶叶种植规模达到2.09万公顷。梅州市加强“嘉应茶”品牌推介,统一“嘉应茶”品牌名称和LOGO形象,组织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举办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在第二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上,梅州市3个茶叶产品获评“广东十大好春茶”,6家茶企入选广东首批生态茶园认定名单。

  三个月到六个月

  茶叶属于碱性植物,一般农药基本上都是偏酸性的。根据用药的剂量和使用次数,加工方法实验、推算,大致残留期在三个月到六个月。

  其实,“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概念不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指出,茶叶中检测出农残不等于对人体有危害。我国老百姓平均每天喝茶量为4—5克,农残摄入量不会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安全标准。同时,微量农残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此外,目前一般使用有机化学方法检测农药残留,然而大多数农药不溶于水,泡茶时农残溶出量最多是检测量的10%—20%,农药含量极低。一般有品牌、通过质量认证、标明生产日期的茶叶,其农残含量符合标准,可放心饮用。

  如果还是很介意茶叶中农残的问题,建议大家在选茶和喝茶时花点心思。虽然茶叶的种类很多,但不同种类茶叶之间农残含量并没有明显差别,关键是茶叶的生产季节,一般来说,当年5月底前采制的春茶农残很少。春茶生长期间茶树一般无病虫害,不用使用农药,不会对茶叶造成污染。购买时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品味和香气来鉴别春茶的真假。春茶的芽叶一般较肥壮厚实,有的还有较多毫毛,色泽鲜润,香气浓郁而新鲜。冲泡后,可通过闻香﹑尝味﹑看叶底来进一步做出判断。春茶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味持久,滋味醇厚,叶底柔软厚实。

  础理论学,学茶入门必读的硬核工具书

  1、《茶叶全书》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撰写,它与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日本建久时代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

  书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茶叶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包括:历史方面、技术方面、科学方面、商业方面、社会方面及艺术方面,是一部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

  2、茶学专业四大金刚《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生物化学》

  茶业专业用,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要了解茶、学好茶、懂得茶,制茶学,你必须要读的书。

  茶学不是玄学是科学。初学者可以把《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先翻一遍,保准你功力大增。当然,这几本书最好还是搭配茶叶审评课程边练边看,如果报了考证班,这四本书能一直陪伴你考完高级评茶师,并终身受用。

  3、《茶业通史》

  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椽编著。

  《茶业通史》汇总古今中外茶业大事,使它尽量起到《茶业辞源》的作用,因此对中外古今(截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茶业史迹,不得不穷尽手头资料,但以节录原文为主,以便读者查阅考证。

  4、《茶经述评》

  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陆羽《茶经》都觉得太艰涩难懂吧?你可以不读《茶经》,但不能不读《茶经述评》。两代茶圣时隔千年的对话交流而成。

  吴老从1979年开始撰写,中间几经曲折,花费了较预想多得多的时间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整理完成。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出了第一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从思考编著到成稿再几易其稿,可见内容的详实与写作精神。现代不日即可写出一本茶书的那些混混们可以汗颜。

  5、《茶叶化学》

  这是一本面向茶学专用的教材。主要对茶叶的生物化学进行研究,深入浅出。

  书中知识点均为茶学干货,主要介绍茶叶中各种的物质及其性质,会让你对茶叶的内质了解更深,从而明白各种茶叶现象的机理。茶友如果想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就把这本书拿下吧。另外还有《茶叶生物化学》也能带给你相同的体验。

  6、《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国家标准》

  这不是一本书,是一份份文档,基本有点名气的茶都有,网上可以下载不用买。

  很多人说茶叶分级混乱,但曾经我们也是有茶叶标准的啊,至少很多大型茶企还是在按照国家标准做茶的。

  7、《中国茶经》

  陈宗懋先生编著,一本不可多得的茶学百科全书。

  是茶叶领域总结前人成果和近代茶科学、茶文化学研究进展的一部专著。该书涵盖茶的起源、茶性、茶类、茶技等茶学多个领域,包括茶史、茶饮、茶诗、茶画、茶歌、茶舞、茶事典故等茶文化学多项内容;既属自然科学,又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既有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进展,也重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不仅适于茶叶专业人员阅读,对历史文化工作和研究者也有参考价值。

  1.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

  位于合肥,其前身是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被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独立建院,1956年由茶叶专修科改建为茶业系,学制由2年改成4年,茶业系分茶叶和机械制茶2个四年制本科及一个2年制茶叶经济贸易专修科,1981年起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开设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等课2.浙江大学茶学系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成立于1952年。前身为浙江农学院专修科,1956年改为4年制本科,1960年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并,1966年系所分开,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建立博士研究生点,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9年,其茶学专业被批准为茶学学科唯一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设有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等课程,育成“浙农12号,21号、25号、113号"国家级茶树新品

  3.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位于雅安市,1976年建立,初期为2年制专修科,1977年改成4年本科学制,设有制茶教研室,茶树栽培、茶叶审评等专业实验室,附设实验茶场、制茶车间等。开设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种。程。

  陈宗懋,刘仲华,方心芳三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