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灵源万应茶传承人。
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包括以下各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及
5、传统手工艺。
灵源万应茶(菩提丸)源于明洪武年间,闽南灵源山灵源寺三十一世祖沐讲禅师(俗名:张定边)为解当地百姓疾病之苦而创制。由于其功效显著,菩提丸便作为“镇寺之宝”被灵源寺历代主持所传承,有650多年的历史,历经22代传承人,历代百姓视之为宝,民间口碑世代相传,成为当地百姓家中常备之养生药茶,亲友互赠之礼品,华侨思想之物。
八马茶叶
隶属于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37],源自百年制茶世家,汇聚中国原产地好茶[7][5]是中国茶叶连锁领先品牌,高端茶市场领先品牌,高端中国茶全国销量领先。董事长王文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序号:413;编号Ⅷ—63)入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成为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成为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的流程有采摘、倒青(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扬箕、晾索、拣剔、复焙、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精致分筛、归堆近20道工序.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最主要的10道制作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武夷山榜上有名,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国唯一因茶进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共有1315个项目向文化部申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媒体公示,最后由国务院批准确定518项,在这众多的项目中,武夷山市申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是唯一茶类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是世界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是在传承了绿茶、红茶制作的科学精华基础上出新,继承了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武夷乌龙茶神韵,其制作工艺、技能具有科考、科研价值,主要分萎凋、做青、双炒双揉、炖火等步骤,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形成了具有卓越高超技能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 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几个原因: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不可复制性
大红袍手工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纯手工制茶的复杂性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茶农在漫长的制茶过程中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的,全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来进行手工操作.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工艺更加繁杂,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讲究.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不确定性
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约不到3000人.而且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后,国家将有资金和政策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抢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成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张天福、姚月明、陈德华等20多位传承人代表,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并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在实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同时,对具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的老制茶师进行专访,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当代的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实施了对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了与传统技艺相关的茶艺、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赛等习俗活动.实施了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传统制茶器具、传统制茶作坊、武夷岩茶主产区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号”茶庄焙坊、天心永乐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厂遗存修复和保护档案.
武夷山还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质量标准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加强大红袍证明商标管理使用,执行有关质量的监督和检测,通过对这些法规、条例的执行,确保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和进一步保护.整合全市的茶叶科研机构,以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为主,建立发展各种科研专业机构,为民办为主,在传承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同时,通过整合品牌,加速茶业产业化和与它相应的机械化制作,注重传统工艺技能和传承应用使之相得益彰,让传统工艺与机械化先进技术相辅相成,以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延续.
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陈孝文、王国兴、刘峰、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吴宗燕、黄圣亮、游玉琼、刘国英、苏炳溪
一、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
闽西汉剧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游大龙、走古事、烧炮、花灯)
龙岩采茶灯
永定万应茶制作工艺
长汀公嫲吹
二、省级非遗项目(18项)
龙岩山歌
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
静板音乐
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百壶宴、犁春牛、作大福)
上杭女子五枚拳
闽西上杭傀儡戏
永定客家山歌
武平民俗绝技
连城宣纸制作工艺
连城拳
提线木偶戏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
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
新罗沉缸酒制作技艺
新罗咸酥花生制作技艺
永定土楼楹联
长汀客家刻纸龙灯
上杭白砂田公会
三、市级非遗项目(17项)
长汀客家菜
长汀三洲“玻璃子灯”
长汀三洲长锣鼓
长汀河田“玻璃子灯”
长汀客家九连环
汀州客家酿酒技艺
汀州客家严婆信俗
红龙缠柱
定光古佛信俗
水仙茶传统制作技艺
永定高陂五色锣鼓
余氏骨伤
树叶吹奏
上杭溪口马灯
闽西客家船灯
五龙米酒制作技艺
闽溪上杭客家木偶雕刻制作技艺
杭州日报讯 日前在杭举办的“鸠坑种·母亲茶”千岛湖鸠坑有机茶小镇推介会上,千岛湖鸠坑茶正式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这也是继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之后,我市第二个有望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农业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以及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
千岛湖鸠坑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鸠坑种也是全国唯一用乡镇地名命名的国家级十大茶树良种之一,先后被日本、几内亚等10多个国家引种,是我国茶种推广的典型代表,在茶叶种质资源领域有独特的价值,被称“遍布世界的原种茶”。
同时,鸠坑乡是我省首个以有机茶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目前共有茶园近万亩。经过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千岛湖鸠坑茶摸索出一套“小块茶园、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茶园栽培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鸠坑种品种优势和茶叶原生态品质特征的栽培技术,形成了独特成熟加工工艺流程,“绿茶制作技艺(鸠坑毛尖茶制作技艺)”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保护名录和杭州市历史经典产业第一批目录。
“千岛湖鸠坑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不仅能提高千岛湖鸠坑茶的知名度,对淳安今后茶叶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和茶农增收致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一级调研员方桥坤介绍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农业农村部认定,每两年申报一次,目前已公布了五批,共计118个项目入选,其中,我省占到了12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按照千岛湖鸠坑茶的文化底蕴、产业发展和品种优势,非常有希望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鸠坑乡党委书记张盛剿也表示,要借助千岛湖鸠坑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契机,进一步做深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经济,走出一条“以一片鸠茶小叶富鸠坑一方百姓”的助农增收致富路
茶叶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制萘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源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一、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Ⅰ)
客家童谣
市直
二、传统音乐(1项)
序号
1
传统音乐(Ⅱ)
客采调
和平县
三、传统技艺(6项)
1
传统技艺(Ⅷ)
客家菜烹饪技艺
市直
2
传统技艺(Ⅷ)
铁炉功夫汤制作技艺
源城区
3
传统技艺(Ⅷ)
彩扎(楼镇彩扎)
和平县
4
传统技艺(Ⅷ)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月光饼制作技艺)
龙川县
5
传统技艺(Ⅷ)
擂茶制作技艺
紫金县
6
传统技艺(Ⅷ)
糖环结制作技艺
连平县
四、民俗(2项)
1
民俗(Ⅹ)
渔梁习俗
连平县
2
民俗(Ⅹ)
临江镇关帝庙会
江东新区
河源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共计2项)
一、传统技艺(1项)
序号
分类(代码)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
传统技艺(Ⅷ)
绿茶制作技艺
(石坪茶制作技艺)
东源县
1
民俗(Ⅹ)
上灯习俗
(龙川上灯习俗)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