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种茶伯:与时间对话的手艺人
暮色里的六堡镇,七十五岁的种茶伯仍俯身在竹匾前揉捻茶叶。茶青在他布满老茧的掌心翻滚,像被唤醒的精灵舒展腰肢,溢出清冽的草木气息。这道工序他已重复五十八年,手指关节因风湿肿胀变形,却依然保持着最精准的力道。
种茶伯的茶园藏在云雾缭绕的桂东丘陵间。每年清明前,他要徒步三小时攀上海拔八百米的原生茶林,枝头初绽的茶芽裹着细密白毫,在晨露中闪烁微光。这种坚持手工采摘的倔强,让他的六堡茶始终保持着茶梗长度不超过三公分的古法标准,茶汤方能沉淀出特有的槟榔香韵。
在砖木结构的祖屋里,藏着世代相传的茶窖。种茶伯将初制好的茶叶按古法分层码放,用当地红泥封窖。当机械烘焙成为主流,他仍守着阴火慢焙的祖训,每日寅时起身查看窖温。茶砖在微生物作用下缓慢转化,需经历三年窖藏方得开窖,这般耗时耗力的工艺,如同与时间签订契约。
茶厂老板曾带着支票簿上门,劝说改用机器揉捻提高产量。种茶伯只是默默递上两盏茶,机械茶的茶汤清澈透亮,而他手制的茶汤却浮着细密金圈。"这是茶皂素和果胶的舞蹈。"他指着茶盏说。年轻人终究没看懂,但山下茶客的味蕾记得这种温度。
去年霜降,种茶伯收下最后一个徒弟——在深圳做程序员辞职归乡的孙子。年轻人用手机记录下祖父制茶的每个细节,云端存储的数据与廊下的紫砂茶罐形成奇妙呼应。当茶铲第五次划过铁锅的弧度被3D建模时,古老的手艺正以新的形态延续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