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芽吐秀,雾拢茶山
三通鼓声唤醒千年的茶树
也奏响了茶农们致富的序曲
4月2日,鸠坑乡严村村海拔近600米的高山茶园里,一年一度的鸠坑千年茶树王祭祀活动在此举行,同时标志着“贡茶鸠坑 龙井祖庭”——2022千岛湖茶博览会开幕。专家、茶农、企业家们共聚一堂,见证一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促共富的盛事。
得益于从未间断的文化传承,中国人对于“寻源”有着极强的热情。地处江南、时在清明,众多“寻源之旅”中,最合时宜的莫过于对手中一杯“明前龙井”的寻根问源。
龙井茶的最早品种不在杭州西湖,而是来自浙西大山——龙井茶最早的品种是“群体种”,群体种里最早的一批是“鸠坑种”。
好茶有源在鸠坑,可不是说说而已。从有茶喝茶开始距今的2000年历史里,鸠坑茶除了在唐代陆羽《茶经》、五代十国毛文锡《茶谱》两部茶经中得到推崇外,还有唐朝李肇《唐国史补》、杨华《膳夫经手录》、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甚至是欧阳修、元代脱脱、明代徐渭都对鸠坑茶有过极高评价,如“江南东道,睦州土产鸠坑团茶”“睦州之鸠坑,极妙”“睦州鸠坑,茶之极品”等等。从唐朝开始叠续数朝,鸠坑茶都是供奉朝廷的“贡茶”。依据相关考证,龙井茶最早的品种是“群体种”,群体种里最早的一批是“鸠坑种”,鸠坑种的原发地是鸠坑乡——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鸠坑种为“龙井祖庭”实在贴切。
正是这份茶文化的底蕴传承,近年来,鸠坑乡一直在依托千年茶树王,持续挖掘贡茶文化、申报中国文化遗产项目,意在将这份茶文化更好地保护、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龙井祖庭、鸠坑好茶。在祭祀中,童男童女也向大家展示了《树谱图》:树谱图中记载了近年来新培育的鸠坑新品茶种鸠20.鸠16等。通过展示谱图的方式,向世界展示鸠坑茶种不断更新优化,源远流长。
“鸠坑茶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是特殊地理造成独特人文叶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坚持茶种原地、产区原貌、管理原样、加工原味的基础上,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努力让这片‘特殊地理造成独特人文叶子’远销世界各地,带富鸠坑茶农。”在祭祀现场的茶山上,鸠坑乡党委书记张盛剿热情表达着自己对鸠坑茶的热爱和期许。
据了解,鸠坑茶作为淳安县鸠坑乡主要产业之一,每年生产出口茶量达300吨,年产值近6000万元,茶产业也成为鸠坑乡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大拼图中不可或缺的小拼图之一。如今,鸠坑更是以淳安“三茶”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在科技兴农和产业富农的道路上稳步迈进:除了不断改良品种外,还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推进“三证”、“机器换人”,茶叶坚持生态栽培方式,制定统一的地方标准,推广有机肥和茶园“统防统治”,开展绿色有机茶认定。目前农茶机制率达99%,实现了茶叶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
当天活动,还有严始红等3名鸠坑毛尖非遗传承人现场炒制茶树王茶,展示并教授自己的独特炒制技艺;来自县农业农村局的李继等专家就在现场对茶农进行了种植、采摘等技术指导;茶机专家也进到厂房,指导茶机运用、制茶机械化流程展示、机采机运机制机选机装及线上线下销售指导。此外,唐圣、万岁岭、绿春等3家鸠坑茶企发表也携手茶农发出了共富倡议,要“坚守初心责任,发挥所长所能,努力为‘三茶’统筹发展添砖加瓦,争当引航员,指引发展‘大方向’;争当宣传员,搭载发展‘强引擎’;争当服务员,跑出发展‘加速度’,在推进产业助推共同富裕中发挥我们的优势和作用”。
“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相信随着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不断深入,阵阵春雷带来的“好事”,不仅有雨前春芽的萌发,更有以茶致富的成果和喜悦。
来源:淳安县融媒体中心
图片:王建才 朱海亮 王鸿儒 倪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