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作为中国特种名茶,除了与通常茶叶有着醒神益思,缓解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祛寒解酒、祛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如今抗癌症、降低血脂、防衰老等特定效用。
台湾乌龙茶源自福建,后来传到了台湾,制茶工艺经改进发生了变化,依据发酵程度及其工艺流程的区别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台湾乌龙茶的白毫较多,呈铜褐色,茶汤颜色橙红,滋味醇和,尤以馥郁的清香冠台湾多种茶类之上。台湾乌龙茶的夏茶由于晴天多,品质最好,茶汤颜色艳丽,香烈味浓,形状整齐,白毫多。台湾包种茶在乌龙茶中独具一格,对比接近绿茶,外观形状粗壮,无白毫,色泽青绿;干茶有着显著花香,冲泡后茶汤颜色呈金黄色,味带甜,香气清柔;有着“香、浓、醇、韵、美”五大特点。
台湾乌龙是乌龙共酵程度最重的一种,也最近似红茶的一种。
乌龙茶是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如今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当时台北通常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此刺激各地之茶农,愈发努力延长茶叶生产,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绪7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钱贵重,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当时,台北通常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基本上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有着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来历,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不长,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稳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齐头并进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同时,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及从前,代之而起的是有着花香的包种茶。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步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发酵的制造方式,有着果香味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非常好,乌龙茶再度得到市场的肯定。而高级乌龙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气,带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而,又名为“香槟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发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
台湾茶之初期发展史,唯独乌龙茶发其光辉。其后,虽有后起之包种茶,继而走红之红茶,然后抬头之绿茶,但经过百年,乌龙茶犹仍稳占台湾四种茶叶外销之首位,永不凋谢,实乃台湾茶中之寿星。乌龙茶自1869年输出区区数万公斤之后,到1879年,不过十余年,茶叶就一跃输出达五百余万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余万公斤,到了1893年,实现最高峰,总计983万余公斤。直至1920年,台湾乌龙茶的外销始暂挫于包种茶,虽然如此,但乌龙茶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至战争结束,台湾光复至今五十年来,台湾茶业以外销为导向的茶叶生产,发生了旋乾转坤的变化,外销市场节节倒退,至1990年以后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选购茶叶来满足岛内市场。但,在这种情形下,台湾的茶叶对外贸易史依然没有中断,乌龙茶每年仍保持有一千多吨的出口量。(来源:茶叶微刊)
乌龙茶下有很多小类,品种繁多。如:铁观音、水仙、毛蟹、武夷岩茶、冻顶乌龙、肉桂、奇兰、罗汉沉香、凤凰水仙、岭头单丛、色种,等等。
更多乌龙茶的茶叶基础知识,欢迎访问茶叶知识网-爱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