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银针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 产茶嫩绿似莲心。”“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 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茶”。又据《湖南省新通志》 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银盘 里一青螺”。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发亮,着淡黄色茸毫,叶底肥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 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黄茶的分类是根据原料的嫩度把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黄芽茶:芽叶细嫩,白毫尽显,茶汤颜色微黄或黄亮,叶底嫩黄匀亮,气味芬芳馥郁,用细嫩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黄小茶:芽叶较细嫩,显毫,茶汤颜色橙黄透亮,叶底嫩黄,香气浓郁,用细嫩芽叶加工而成。黄大茶:外形条索粗壮,耐泡,茶汤颜色呈现透亮黄 色或褐色,叶底嫩黄或黄中显褐色,香高味浓,采用一芽二、三叶或三、四叶加工而成。
娥皇、女英带来岳阳黄茶
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驾崩于九嶷山下。两位爱妃娥皇、女英奔丧途经洞庭遇险,湖面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她们托起聚成君山。为了不让君山岛被淹,在湖底还有“定海神针”可随洞庭湖水涨退而伸缩。
其间,二妃将随身所带的茶籽播于君山。茶籽经悉心培育,在君山白鹤寺长出了3兜健壮的茶苗,成为君山茶母本,也是黄茶之源。自此君山有茶,后来人们模仿“定海神针”之形将君山茶制成针状,取名君山银针。
岳阳黄茶与文成公主入藏
唐代的岳阳黄茶,不但受到了宫廷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媒介,为汉藏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引出了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6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出发时,文成公主带了一些她所钟爱的书籍、日用品,及其陶器、纸、酒、茶叶等嫁妆,而入藏时带去的茶叶就是岳州(今岳阳)名茶“灉湖含膏”。文成公主入藏后,把饮茶习俗传到西藏,使茶与佛教再次融合,布道弘法,并升华为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规模的茶之盛会。
贾母品茗栊翠庵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有一段贾母品茶栊翠庵的故事,许多茶叶学者认为,这是文学大师曹雪芹对君山茶最细腻的描写。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散席之后,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相迎进去刚坐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道:“知道,这是老君眉。”据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考证(见《中国茶经》第238页),老君眉指的是洞庭湖中君山岛所产的银针茶,外形似老年人的长眉,故名老君眉,茶名带有增寿的意思。
乾隆江南品贡茶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来到岳阳,乘船泛舟洞庭,登上君山,并品尝了君山茶。乾隆看到柳井水冲泡的君山茶,水色清冽,幽香四溢时,喜笑颜开,赞不绝口,当即封银针茶为御茶。
乾隆皇帝是一位品茗斗茶的行家,晚年他更是嗜茶如命。在御花园里有他专门饮茶的亭阁,并有纳贡的君山银针、西湖龙井、铁观音等。闲时,他常去精心斋(今北海公园内)品饮君山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