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黄汤产自浙南泰顺、平阳、瑞安、永嘉等县,品质以泰顺东溪和平阳北港(南雁荡山区)所产为最好。黄汤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
黄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继绿茶之后出现的第二大茶类,现于中唐时期。黄茶依照采摘鲜叶的嫩度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黄茶的当家品类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蒙顶黄芽被誉为“仙茶”,在唐代、明、清均为贡茶,君山银针到清代也进入贡茶之列,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还进入了我国名茶行列。
温州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需要大小匀齐一致。温州黄汤制造分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
杀青:锅温160℃左右,投叶量1~1.2公斤,需要杀匀杀透,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就可以滚炒揉捻。
揉捻:继续在杀青锅内进行,降低锅温,滚炒到茶叶基本成条,减重50~55%时就可以出锅。
闷堆:将揉捻叶一层一层地摊在竹匾上,厚约20厘米,上盖白布,静置48~72小时,待叶色转黄,就可以初烘。
初烘:用烘笼烘焙,每笼投闷堆叶1.2公斤左右,烘焙时间约15分钟,七成干时下烘。
闷烘:初烘后适当摊凉,收放在布袋内,每袋1~1.5公斤,连袋搁置在烘笼上闷焙,掌握叶温30℃左右,经3~4小时达九成干,再经筛簸,剔除片末,复火到足干,就可以包装。
温州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茶汤颜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匀齐。
(来源:养生之道网)
黄茶的品种不同,闷黄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湿胚闷黄和干胚闷黄两种。湿胚闷黄就是将杀青叶或经热揉后的揉捻叶进行堆闷,因为含水量高,儿茶素等成分自动氧化块而变黄,如沩山毛尖,经7小时左右即可变黄。干胚闷黄,是初烘干后再进行装篮堆积闷黄,初烘叶含水量较低,生化变化速度缓慢,黄变时间较长,如黄大茶,初烘至七、八成干时装篮闷黄,闷黄时间需要7天左右才能达到黄变的要求。
更多黄茶的茶叶基础知识,欢迎访问茶叶百科网-爱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