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普洱茶热在整个中国大地燃烧起来。商人、官员、公职人员都加入到普洱茶的品鉴、炒作之中来。一时之间,使产自澜沧江中上游大山中的原本普普通通的大叶种茶身价百倍。这些其貌不扬、条索不整、老嫩不匀、粗黑壮实的茶叶成了人们争收的物品,成了美佳人保持身材和容颜的神物。各种关于普洱茶的出版物、宣传品铺天盖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普洱茶成了一种时尚,不谈普洱茶不知普洱似乎就落伍了,谈普洱茶似乎成了身份、财富的象征。于是,懂茶的出去讲学,不懂茶的也出书开普洱茶讲座。普洱茶江湖一片混乱,炒家从海外炒回大陆,各种谬论也有了市场,有炒原产地的,有炒老茶的,有炒野生茶的,有炒古树的,等等。茶界有识之士一头雾水,谈话失去了分量无人听得进去。
宁洱“6·3”地震后,普洱茶界仿佛也被震了一下,普洱茶价格一降再降,各种关于普洱茶不好的声音又在茶界传来。普洱茶又成了众矢之的,受害的是那些以种茶为生的老百姓。因此,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来看待普洱茶,全面总结我们在普洱茶推广中的所作所为,我们是否做到了像普洱茶一样的大气和醇厚,我们的心境是否做到了像普洱茶“和”的境界。
一、关于普洱茶的得名地和原产地问题
现在来说普洱茶的得名地和原产地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可在前几年,对这个问题的争议却非常激烈,为什么争议?明眼人眼就能看破,原产地就是正宗的普洱茶产地,争到了原产地好像得到了正宗的普洱茶产地,归根到底还是利益之争。其实,普洱茶的得名地就是普洱县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濮人是云南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濮人就把茶叶上贡给周武王了。上贡的是什么茶?不外乎是晒青毛茶,且是大叶种,那时的茶叶没有叫普洱茶,但出于普洱茶的老祖宗产地是肯定的。历史学家证明,濮人最早居住在哀牢山一带,濮国的首府则在今景东、镇沅一带,随着西北游牧民族大量迁入云南,濮人也被迫南迁,普洱县城则是濮人最后一个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普洱曾叫过“步日”、“普日”、“普耳”,普洱境内有“普洱山,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濮人”和“普洱”有什么联系?“濮人”和“普洱”在少数民族语言的读音上又有什么联系?普洱是一个地名,有其长久的历史渊源,有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普洱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因素,普洱逐渐发展成为滇南的重镇之一,清代中央政府曾在这里设置普洱府、普洱道。而宁洱县这个名称,没有什么历史渊源,是清雍正十三年由清王朝的兵部赐给的名称,意即安宁的普洱。现在,普洱更名,对普洱茶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老茶根移位,成活与否还不得而知。普洱一个渐行渐远的名字。
关于原产地的问题,各地也是争议了许久。你是茶城,我是茶都;你是茶源,我是茶王。各种名目繁多的称号层出不穷,然后各种茶节更是如雨后春笋,与茶有关的协会、研究会也比比皆是。各种研讨会、交易会更是目不暇接,懂茶的不懂茶的都在各种研讨会、交易会发言,更是目不暇接。由于懂得茶的不懂茶的都在各种研讨会上发表意见看法,原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也就复杂起来。比如对产地的界定问题,云南省政府根据历史事实,确认了思茅、版纳、临沧三个地州的范围为普洱茶的原产地,这基本上是认定古普洱府的管辖范围为普洱茶的原产地。但后来,各地一争,省政府原产地范围扩大到9个州市。现在争议普洱茶的原产地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把云南能种大叶种茶的地方都已经划成了保护区,大家都是原产地,不用再争了,皆大欢喜。但这与国外的原产地保护的意义却大相径庭,这种失去原产地意义的保护不知还有多少意义?也难怪原产地证明商标没有多少产家申请使用。
二、关于台地茶、乔木茶、野生茶
台地茶:顾名思义是指人工种植的现代茶叶,因在山坡上开垦台地种植而得名。乔木茶:与灌木相对应,指长成大树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普洱茶必须用云南大叶种荼做原料。而在云南,大叶种茶都可以长成乔木,在古茶园中,也还生长着乔木型的小叶茶树。野生茶:是指没有经过驯化选育的野生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在云南,野生茶树品种多,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本文节选自《普洱茶与健康》,作者:李捷,赵荣,文字由茶叶网录入,图源于网络。 注: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