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这是古人总结的谚语,今天看来,仍然有它朴实而科学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一些原料相对粗老的茶叶中也有宝,其中有一种“宝”就叫做茶多糖。那究竟何谓“茶多糖”?“茶多糖”为什么可谓是一种“宝”呢?
1.茶叶中的几种糖
日常生活中说到“糖”,比较直接的联想是糖果、蔗糖或者葡萄糖之类。不过,从化学角度区分,其分类方式则和日常所见有所不同。从化学分类角度看,茶叶中含有糖,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其含量可达干物质的25%~40%。其中单糖和双糖溶于水,而多糖不溶于水。单糖有鼠李糖、葡萄糖、果糖等,双糖则有蔗糖、麦芽糖,但含量甚微,并且以较老的叶片含量较高。它们在茶叶加工中,发生水解作用、焦糖化作用生成单糖类、色素和香气等物质。
多糖主要包含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除淀粉外,可以被粗略认为是常见的膳食纤维。茶多糖一般是茶叶中复合多聚糖的简称,一般由糖类、果胶等与蛋白质紧密结合。茶多糖可以衡量茶叶的老嫩,并且对茶叶加工有重要作用,同时它还有诸多保健功效,因此茶多糖可以说是当下茶叶的主角之一。
那么哪些茶叶中茶多糖较多呢?茶叶中多糖的含量与品种、等级、生长海拔、产地等因素有关,主要规律有两个。规律一:粗老茶叶中含量较多;规律二:乌龙茶>绿茶>红茶。一般而言,茶叶嫩度越低,茶多糖含量越高,因此,一般用料粗老的茶叶,茶多糖含量较高。傅博强在以江西婺源车田炒青绿茶为研究对象的试验中,发现茶多糖含量与茶级别密切相关:三级为4.62%,而五级为5.23%。就茶类而言,一般乌龙茶较高,如傅博强在研究中发现,福建三级乌龙茶的茶多糖可达7.02%,江西婺源绿茶含量为4.17%~6.35%,红茶为3.10%~3.53%。因测定方法的差异,这与汪东风等测定的多糖含量略有不同,但其中不同茶类茶叶茶多糖含量的大小趋势是相同的。
2.茶多糖与茶叶品质
提及茶叶品质,在多糖中,果胶与茶叶品质影响最大,茶汤的粘稠度和浓度与之息息相关。果胶也有利于茶叶揉捻成形,果胶含量高,可使茶叶条索紧结,外观油润,汤甘甜而味厚。
在红茶加工中,萎凋时,果胶总量分解下降;揉捻和氧化过程中,在干燥时,由于高温的水热作用,因为局部的加水分解,果胶急剧下降。绿茶加工中,高温杀青有利于果胶的增加,且在揉捻和炒干过程中继续增加。在沱茶等加工中,茶多糖则在蒸揉和干燥中上升,对茶叶的味厚感功不可没。
3.茶多糖的几种突出保健作用
科学研究显示,许多植物多糖比如香菇、银耳、竹荪、灵芝、大枣、无花果、猕猴桃等多糖具有生物活性,多糖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国际科学界甚至有人提出,21世纪是多糖的世纪。近年来,关于茶叶多糖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抗血栓、增强免疫力、抗癌、抗辐射和抗氧化的作用,同时近年来研究也逐步证实了茶多糖在保护造血和防止放射性疾病方面的功效。
降血糖作用
在中国及日本民间就有常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案例。蔡鸿恩用粗老茶治糖尿病,临床观察其有效率达70%。李布青等研究发现,茶叶多糖对糖代谢的影响与胰岛素类似;江和源等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能改善小鼠的糖耐量,具有降血糖功能。倪德江等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将福鼎大白茶、福建水仙以及云南大叶种鲜叶,分别制成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研究发现,其均有降低血糖作用,且乌龙茶、红茶多糖的降低血糖作用明显优于绿茶多糖,但在高剂量下差异不明显。在所设定的低、中、高剂量下,各种茶叶多糖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都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其中在低、中等剂量下,乌龙茶、红茶多糖的降低血糖作用明显优于绿茶多糖,但在高剂量下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不同产地、品种、加工工艺对茶叶多糖的降血糖效果都有显著性影响。
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
血栓形成主要分为: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三个阶段,茶多糖可作用于血栓形成的三个环节。茶多糖可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并降低血液粘度,并可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力。据王淑如等报道,茶叶多糖在体内、体外均可显著延长凝血时间,灌胃给药50mg/kg,小鼠凝血时间可延长31.9%;灌胃给药37mg/kg,家兔凝血酶元时间延长40%。
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高血脂是人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茶多糖主要在降血脂方面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王丁刚等通过对小鼠腹腔注射茶多糖,他指出,茶叶多糖能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对抗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形成,可使高血脂症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中性脂下降,高密度脂蛋白上升。此外,茶多糖还能与脂蛋白酯酶结合,促进酶进入血液,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茶多糖可以通过五中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①激活巨噬细胞;②激活网状内皮系统;③激活淋巴细胞;④激活补体;⑤促进各种细胞因子的生成。
此外,在以多糖为基础的药物一般作用于细胞表面,而不进入细胞内部,对整个细胞和机体的干扰和药害要小得多,因此它可能是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同时,它对茶叶,例如一些叶茶或是粗老茶的综合利用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茶与健康.屠幼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茶叶多糖的研究进展.谢明勇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
3.茶叶中多糖含量的测定.傅博强等,食品科学,2001.
4.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分析.汪东风等,中草药,1996.
本文转载自祥源茶官方微信。
注: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