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从绿茶演化而来。因为制作技术不好,含水量较多的茶叶干燥不如时,引发黄变,绿茶变成黄茶,因为这种 “闷黄”现象的发现,由此发明创造了黄茶的制造方式,也由此造成了茶的新种类——黄茶,下面大家就来看一下黄茶的历史发展过程吧!
黄茶又叫“侨销茶”,归属于发酵茶类,黄茶的诞生颇为巧合,是在生产绿茶时加工工艺出现偏差而偶然得到的,因而加工工艺十分相似,可是黄茶与绿茶的口感、茶汤颜色和外观都有很大不同。
黄茶的历史发展
有关黄茶起源,据史料推测,它在公元七世纪就已有生产了。但当时黄茶有别于如今大家说的黄茶,它是由一种自然发黄的黄芽茶树品类的芽叶制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如今的黄茶类,指的是历经改进,在绿茶制作程序中加入“闷黄”工艺逐渐演变而来的。在绿茶炒青制造实践中,鲜叶杀青后若不如时揉捻,或揉捻后不如时烘干或炒干,堆积过久,都会变黄;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长过长,也都会发黄。
因此在炒制绿茶的实践中,就会有意或许无意地发明出了黄茶类茶。这一全套生产工艺,是在公元1570年前后形成的。如黄茶类中产量最高的条形黄茶之一黄大茶,即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距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
黄茶的加工工艺
1、杀青
黄茶通过杀青破坏酶的活性,杀青锅温通常在120℃—150℃,采用多闷少抖,造成高温湿热条件,为形成黄茶醇厚滋味及黄色创造条件,对香味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2、揉捻
黄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过揉捻形成其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内质改善也有所影响。
3、闷黄
闷黄是黄茶制法的特殊性,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在闷黄过程中,因为湿热作用,多酚类化合物降低,改变了多酚类化合物的苦涩味,形成黄茶特有的金黄色泽和较绿茶醇和的滋味;另外也保存较多的可溶态多酚类化合物。
此外,叶绿素因为杀青、闷黄大量破坏和分解而降低,叶黄素显露,这是形成黄茶黄叶的一个重要变化。
4、干燥
黄茶干燥分两次进行。干燥温度先低后高,过程中芳香物质因为高温作用显露,这是形成黄茶香味的重要因素。
总的而言,黄茶在中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公元七世纪就已经出现黄茶,黄茶也能够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茶叶,且黄茶的加工工艺也比较讲究,因此黄茶同样值得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