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岩茶背后的“功夫”(1)

粤湘源 13 0



  “等我有工夫就去找你,喝你花功夫做出来的工夫茶哈”

“工夫”岩茶背后的“功夫”(1)

  ——工夫?功夫?工夫茶?是不是有点晕儿,那咱们今天就花点儿工夫,来看看 “工夫茶”背后有什么工夫&功夫。

  “工夫茶”的概念,始于福建,盛行于闽北、闽南、广东潮汕、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

  与其说它是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饮茶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它的沏泡与品饮,绝不仅限于解渴提神等生理需求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并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简单而深刻。

  闽式“工夫茶”其实还可以再细分为闽北“工夫”、闽南“工夫”,那做为闽北“工夫”里的武夷岩茶都藏着哪些“功夫”呢?

  茶文化浓郁的潮汕,为什么喝茶只用三个杯子?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功夫。

  在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再有郭柏苍《闽产录异》:

  “……又有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甑仅一二两,其制法则非茶师不能。”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功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

  直到今天,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独树一帜的“岩韵”,除了天赐的产地环境外,与精湛考究的制作技艺密不可分。

  特别是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功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钟爱岩茶的茶友也许听过岩茶界里关于 “三个半师傅”的说法,这“三个半师傅”中的每一个都对一泡岩茶的最终滋味和品质呈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个半师傅”指的是做青师傅、焙茶师傅、拼配师傅,再加上最后半个师傅:泡茶师傅。

  “泡茶师傅”即茶艺师,她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整个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但是在岩茶的销售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茶艺师也称为“半个师傅”。

  好的泡茶师傅,要懂茶。

  在泡茶过程中讲究看茶泡茶,看人泡茶,因茶而异,因人而异。

  好的茶艺师在冲泡茶叶时要考虑很多的细节,如:泡茶器具的选择、茶壶的大小容量、茶杯的大小、水的选择、水温的把控,以及对每一款茶的特性要熟知,对每个客户的喝茶浓淡喜好也要了解。

  具备岩茶的基础知识,热爱岩茶,用心去对待手里的每一泡茶,就都是好的“半个师傅”。

  在业内,不会泡茶就像一位老师不会识文断字一般,好的茶艺师能够根据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比如,接待的是什么客人,该用什么品种、品质的茶叶,水温该怎样控制,用怎样的沏茶器具,这样才能给到茶友最好的品饮效果。

  往实了阐述是因为岩茶的制作过程中非常注重香气和水感的结合,且是经过炭火焙过的茶品,干茶的含水率是非常的低,如果想让茶味茶香迅速释放,第一要素便是要将水温加热至100摄氏度,要注意的是第一泡的冲泡时间也不要过长。

  出汤时间、泡茶器的不同、水温的不同,都会使茶叶内含物浸出呈现梯度分布,而随后的每一泡注水出汤时间,都需要视情况而定。

  武夷茶之为工夫茶,既因制作之法见功夫,也因泡饮之法有功夫,二者相互缠绕,不分彼此。

  事实上,纵观中华茶史不难发现,每个时代流行的饮茶方式总是与制茶技术息息相关,因为茶叶的色、形、香、味等品质特征是由制法赋予的,而呈现则通过泡法和饮法。

  #茶生活##我的家乡在南平##茶#

标签: #岩茶 #工夫茶 #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