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须炒成满室香”香出何方

粤湘源 12 0



  英玮绝世的唐诗,是中华古典文学凌跨千载的奇峻高峰,不仅集文学艺术之丽象大成,而且是公元七世纪——十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即如茶饮“盛于国朝”,于是“茶”诗就呈爆发状态,馨香弥漫处,佳作连连出。其中哲学家“诗豪”刘禹锡的一首名篇,今人公认:为绿茶技艺最早的文字,是茶史的重要文献。

“斯须炒成满室香”香出何方

  笔者2018年受邀为《中国茶全书湖南郴州卷》执行主编,因要解秘相关议题,重新琢磨刘禹锡此诗。觉得研究心得不吐不快,应向“茶粉”们分析一下刘禹锡的贡献,和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及其具体出处。

  唐代思想家、诗豪刘禹锡塑像

  首先肯定,诗豪刘禹锡积极洞察现实,认真摹写世情,思接千载,联想万里,七言古诗《西山兰若试茶歌》,就是这样的名作。既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茶桑农业生产、僧侣待客之道、官民饮茗习惯,又揭示了茶叶的加工技艺。这是他作为朝廷命官在遭受谪迁的长途跋涉中,毫不颓丧,坚守文学家之初心,对后世认识唐人社会所做出的宝贵贡献。再,此诗属于中国茶叶炒青的首显史料,因那时尚无红茶等;诗中牵涉的“炒青”既指绿茶加工技艺,又是整个茶叶制作的重磅科技创新。

  此技艺新花究竟开在何方?有人说诗中有“便酌砌下金沙水”句,应在今浙江长兴县顾渚山,那里有金沙泉。可刘禹锡并未游历或任职长兴县,他是借陆羽喝过的金沙水煎茶,来比喻自己喝的西山“鹰觜”茶。很多人说在他做过官的朗州(今湖南常德),或在连州(今广东连州),但据笔者考证,结论相左。这并非狭隘的“沽名争地”,而是要理性地捋清其空间时间、来龙去脉,避免肤浅解读贻误后人,大家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茶叶学科方能共同建构得更好。

  如是,笔者姑且抛出这块“茶砖”,求正于方家同好。请看刘禹锡原作《西山兰若试茶歌》,全诗为: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音像逼真,妙境横陈。标题中“兰若”的“若”,读音:rě,兰若即僧庐。“西山”,笔者认为是湘南郴州临武县西山,为什么?是因为《临武县志》记载“茶,产西山”吗?不全是,因为哪里都可以说“在我们西山”。此话怎讲?这,首先取决于刘禹锡所处时代背景。永贞元年(805)德宗逝世,太子李诵继位为顺宗,重用太子侍读王叔文为起居舍人、书法老师王伓为散骑常侍,均拜翰林学士,主持朝政改革;麾下得力者,监察御史刘禹锡升尚书员外郎、郎中陈谏(郴州蓝山县人)、监察御史柳宗元升礼部员外郎等多名官员;加上宰相韦执谊协助;针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采取一些改革措施,颁布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即民心认可的“永贞革新”。是中国古代10几次影响较大的改革之一,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

  但这善政只进行了146天便彗星般光灭,随着多病的顺宗逊位,太子李纯即位为唐宪宗。旧官僚及宦官们汹汹反扑,将革新派统统谪迁远州,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重庆)司户,次年赐死。王伾贬为开州(今重庆开县)司马,病亡。刘禹锡先谪任湖南观察使管连州之刺史,半道改降朗州司马,柳宗元也由谪任邵州刺史改降永州司马,打击反而加码;陈谏贬为台州(今浙江台州)司马,程异贬郴州司马,韩泰贬虔州(今江西赣州)司马,韩晔贬饶州(今江西上饶)司马,凌准贬连州司马,等;更有甚者,堂堂宰相韦执谊竟贬谪崖州(今海南琼山一带)司马,屈居海角天涯。

  司马是什么官呢?州刺史的佐官,级别从五品下,比正四品上的刺史低好几级,其前面还有负责一定政务的别驾、长史,司马属于安置性闲冗官职,故安排刘禹锡等受贬者。

  那么看贬官刘禹锡这6句诗:“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这,是他喝了西山茶后,专门写信附上炒过的茶叶,寄郡斋——州署刺史起居处,笑言:我喝了西山茶所以书此信一告,你郡斋里铜炉和砖井水烧的茶,有损风味呀,包括朱印泥封的蒙山顾渚贡茶转输千里原味衰减,怎比得春雨眷顾的西山之茗呢?要知道,必须是住山居行野外者,才能品尝到就地采摘嫩叶煎煮的水花呐。

  故这6句表述的含意,决定了此诗不可能写于朗州。因作为贬官,又是当朝权贵警惕的人物,刘禹锡寄人篱下,怎会无事生非招惹上司?更别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是显示才华?当然不能,就是太有才干了,才逐出京城。想求得郡守的好感么?更荒唐,身在朗州,又非急难事,同地寄信如同亵玩。只不过尝了一次茶,还要专门写诗刺激,说上司郡斋井水煎茶不好喝,贡茶不如普通山茶,不是自找没趣么?而且此诗前面还有两句“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也极易引起刺史的猜忌“你小子莫不是隐喻当今皇帝!”一纸证据在他人手中,刘禹锡将百口莫辩。

  那么,是不是刘禹锡在连州试茶西山并信寄郡斋?

  那就来看看:刘禹锡贬朗州,一呆十年,“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是他久别亲老的苦叹。苦甘共尝患难相伴的妻子也在第8年病逝,第9年他拿西汉贾谊屈于长沙来比对自己,作《谪九年赋》。终于小心地熬到第10个年头,814年底才召回京城。却未复原职,惆怅难消,一不留神,咏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一首名篇就此诞生。

  随之而来的,是此诗传开,掌政者的脑火无处发泄:好你个刘梦得(刘禹锡之字),还敢来影射!权贵有的是对策,于是元和十一年(816)过年后,3月7日诏令一册,美其名升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实则左迁山险水凶的古夜郎国地界。“官虽进而地更远”,慈母又年迈八旬。同时谪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怜悯好友,通过御史中丞裴度上奏唐宪宗:“其母老,必以此子为死别”,说柳宗元愿与刘禹锡换一州,以免刘母衰齿焚心。如此,改授刘禹锡为湖南观察使管连州刺史,西京古道过城,家书好寄高堂。刘禹锡跪谢,“恭承睿旨,跪奉诏书。皇恩重于邱山,圣泽深于雨露。”随即宽慰老母,便与柳宗元结伴上路。

  行色匆匆道经东都洛阳,一班朋友置酒相送,见无外人,他吟句答谢:“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

  沐风栉雨日晒气蒸,南行一月半,到潇湘衡州,刘柳分手。柳宗元往西南经永州去柳州,刘禹锡南下经郴州去连州。在郴州遇上好友杨於陵。杨也是外放刺史,但跟刘禹锡不一样;东汉与发明造纸术的桂阳郡人蔡伦一同被安帝谗害的丞相杨震,是其先祖;因杨震拒收千金的“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乃著名典故,后裔杨於陵一家均贵为冠族。杨於陵本任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位高权重,但被小人告“供军有缺”,先一步外放郴州。郴州原为南岭首郡楚苍梧郡,汉代湘中第一郡桂阳郡(治所均郴县),南朝隋唐为郴州桂阳郡,辖郴、义章、义昌、平阳、资兴、高亭、临武、蓝山8县。连州原是汉代桂阳郡设置的桂阳县,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一文记“宋高祖世(南朝)始析郴之桂阳为小桂郡,后以州统县,更名如今”;连州仅辖桂阳、阳山、连山3县,属于下等州。

  郴州市北湖区白石岭(郴江源头,海拔1057米)古神农殿,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走遍中国·郴州》第2集“神农作耒耜”镜头(2005年3月16日播)。里间刻嵌名联“神化同天地,农功迈古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年代初由笔者找到,央视摄片特聘笔者为采访嘉宾),野生茶在下方海拔9百米处。

  千年古郡的郴州属于中等州,条件好一些,杨於陵热心地迎来送往。刘禹锡此前虽未到过郴州桂阳,但与郴籍郎中陈谏同为一党,在长安还与来自湘中的郴州学子刘景友善,刘景考取进士,他即赋诗《赠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刘禹锡和杨於陵关系更铁,杨於陵走马郴州之前,他以诗赠别,即《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

  怎料到,刘禹锡自己紧步杨之尘接踵而至。他乡遇故知,两人喜出望外。其时杨於陵正撰《郴州青史王碑记》,叙述郴州壮士曹代飞为民伏“龙”平息北湖水患,获封“青史王”神仙号之趣;又告诉好友,西汉郴县郎中苏耽预测瘟疫、橘叶井泉熬药救民,其出生采药之山获建“仙人祠”之事;并陪刘禹锡登游苏仙山,散心北湖畔。

  带着苏仙岭山花之芬和北湖氤氲之气,刘禹锡踏上湘粤古道,往相邻的连州进发。出城后,却行不得也,他在山路上全身发抖忽冷忽热,只好打道回府。原来,郴州地当南岭要冲,虽是中原与沿海的主通道,但湘江主支流耒水上溯郴江再无航道,崇山峻岭连绵,数百里原始次生林蚊子毒虫孽生,秋冬换季,春夏之交,气温时低时高,瘴气蛮烟,蚊叮虫咬,人马跋涉其间极易患疾,产生出中国古代流放史最著名的民谣“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打摆子”,也就是疟疾,人体温时冷时烧,身子抖摆如潮。刘禹锡三千里舟车辛劳,再加上南岭时冷时热的天气“变脸”,抵抗力下降委实可以料到。杨於陵安置他一间平房,请名医把病看,叮嘱他既染疾则安居“陋室”调养。

  那时哪来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教授提取的“青霉素”,但有晋代道医葛洪《肘后方》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良方,而郴州的“郴”原始义正是最早发现具有药力的青蒿之一“菻”蒿。治疗期间,肉体固受折磨,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思维总超然于物外,置身杨郡守慷慨提供的“陋室”,他有感于郴州苏仙山、北湖水的仙人传说之精神底蕴,遂撰下《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散理深,蔚然千秋美文。

  最拿手的诗歌自然也少不了,主要是在杨於陵郡斋互相酬唱,杨於陵撰《郡斋有紫薇双本······予嘉其美而能久因诗纪述》。他便《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然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仕途不容闪失,他得赶紧到那个“小桂郡”郡斋去履职。所以大病初愈,立即握别千金之子杨於陵,跋涉南岭,作《度桂岭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郴郡的桂阳岭有两座,大的即南岭五岭之一的骑田岭,小的是临武县产桂的桂岭,俗名香花岭,他翻越大小桂阳岭,取直线,经临武西山走小路过湘粤界。

  进得岭南连州城,不敢耽搁片刻,马上提笔向唐宪宗奏报《连州刺史谢上表》。照例是对此次任命感恩涕零:“伏荷陛下,孝理宏深,皇明照烛。哀臣老母羸疾,闵臣一身零丁,特降新恩,移臣善郡。光荣广被,母子再生。”而后叙述途中延宕缘故,“非臣殒越,所能上报。伏以南方疠疾,多在夏中。自发郴州,便染瘴疟。扶策在道,不敢停留。即以今月十一日到州上讫。”今月乃是元和十一年(816)5月。回到前面那一问,《西山兰若试茶歌》是写的连州西山么?

  当然不可能,刘禹锡本人是连州刺史,“不辞缄封寄郡斋”,自己写信寄给自己,岂不是象粗话所言“脱了裤子放屁”么。况且人在西山未抵州城,如何晓得郡斋有无砖井与铜炉呢?

  郴州临武县西山野生茶树临武县野生茶照片,临武茶自古闻名,“临武油茶”系地方美食,“东山云雾茶”曾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银奖。

  此西山,在郴州临武县,该县东山、西山皆产茶,东山云雾茶曾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银奖,西山乃瑶乡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数万亩野生茶和衍生久远的天然茶林。当年,刘禹锡因病困于郴州误了数日时辰,“扶策在道,不敢停留”,故翻越桂岭,走小路。经花塘(徐霞客游访的龙洞在该乡),避雨西山佛舍。僧人炒茶奉客,他饱饮茶乳,全身清彻,一州之长已非当年,赋诗托僧人寄往2百多里外的郴州桂阳郡郡斋;再经茶林塘,由杉树脚出临武县境入连州地界。

  其诗写的正是在临武“西山试茶”。清代《临武县志》记载“茶,产西山,味颇苦性凉,食之解毒。”《西山兰若试茶歌》还有诗句可以旁证,“炎帝虽尝未解煎”。神农炎帝氏族尝百草,于南岭地域尝出了茶的食用药疗效果,故有苍梧郡、桂阳郡郴县“茶乡”的地名,与唯一以“茶”命名的“茶陵”县。南岭腹地、北麓流传大量的神农炎帝氏族传说,如神农“乃命郴夭,作扶耒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犁耒”;传古临武地系炎帝的臣子“赤瀵氏”家乡,“其赤瀵氏,掌田之粪事”,就是说赤瀵氏最早在此运用肥料水灌溉农田;故有“瀵市”之乡,后人嫌字形不雅改作“汾市”。

  风雨兼程如穿行于农耕文化走廊,刘禹锡在大桂阳岭骑田岭、小桂岭香花岭和临武西山,都听闻了神农炎帝传说,故在《连州刺史厅壁记》记述“郴之桂阳为小桂郡”连州的州情时,也不忘添上一笔,此处属“炎裔之凉地也”。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斯须炒成满室香”的具体地点,业已水落石出,即湘南郴州市临武县西山。《西山兰若试茶歌》连同《度桂岭歌》,一并寄郴州郡斋。这并非地理方位的小题大作,是从人文科研中可以求证“炒青”工艺在唐代的产生时间、覆盖范围和发展程度。这科技制作至迟开创于唐代之初。若不然,不会连远州的南岭深山都已出现,而且在那么遥迢的湘粤边际,僧人手艺娴熟,充分揭示了“茶禅一味”“茶道”的源头,不会晚在咸通年间(860-874)。它不仅早于诗豪刘禹锡、八大家之柳宗元的元和年间(806-820),也早于茶圣陆羽和诗僧皎然的年代,当发达于治世有方、国泰民安的盛唐,其大千气象中,“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袅袅清香,早已随风潜入万户寻常百姓家。

  作者张式成简况: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郴州市义文化研究会会长;郴州市人大立法专家、市政协一二三届委员兼文史研究员、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专家组长;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市文史研究会、市委党史办、湘南学院地域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市地名、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形象标识、城市雕塑评审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燕泉文化学会、道教协会、伏羲女娲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协会文史顾问。

  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湖南作协会员,郴州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受聘《中国茶全书湖南郴州卷》主编。

标签: #刘禹锡 #司马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