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被“套”400万;古法精工柴窑坑有多深?被柴窑青花套牢的老张

粤湘源 12 0



  景德镇郑伊健老张

5年被“套”400万;古法精工柴窑坑有多深?被柴窑青花套牢的老张

  西北汉子老张是到哪都能活得“潇洒”的人。学生时代混上火车在车厢卖报纸;上世纪90年代,大学刚毕业就蹭着单位唯一能动的一台电脑学会设计软件;第一次来到景德镇旅游靠着自己的眼光就能把入手的瓷器全部倒腾回去——只要他愿意,他总能在当下的环境里找到最有力的那个“机会”。

  但放弃有车有房有户口的大都市到景德镇这个“乡下地方”,又在五年后抛下“钱多活少”的大众瓷生意投入360天在岗24小时在线的瓷器生产。这两个选择,“聪明人”老张“自己也看不懂。”

  上了贼船

  人的际遇有时说来“看不懂”,但总归于个体在几个人生拐角的选择。十多年前,当老张站在琳琅满目“什么都有”的街道时,他被这个全国唯一的手工业城市小小地震撼了一下。

  没有想到,十年后他也成了手工业生产中的一环。

  数百年的官窑柴窑炉

  上世纪40年代,景德镇进行窑炉改制,全面禁止柴窑生产,以气窑代替柴窑。60年后,当人们厌倦工业化产物,重新将视野回归手工制品时,“柴窑”这个从窑炉建成开始就由匠人徒手挛(搭窑的专用术语)起来,后期完全靠把桩师傅的经验烧制瓷器的“老手艺”又被重新提了起来。

  在央视的纪录片《景德镇》里曾有这么一个数据,清末民初景德镇挛窑匠人多达447个,在窑炉改制的70多年后,景德镇能熟练挛窑的只剩下余氏三人。“妙色青花”的窑炉便是余家人十几年前以人工徒手搭建而成。

  妙色柴窑局部

  70多年的断档,让完全不同于气窑的釉料配方、胎土成分、烧制方法归于空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完全摸着石头过河。但对于做熟了品牌市场的老张来说,柴窑太有吸引力了。不用你多说,不用美化,器物放在那里就是活广告,“基本就是一步到位了。”

  他在这里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三个拐角点——从轻轻松松就能赚满盆的大众低端礼品市场走进了要求极致的高端玩家市场。

  老张和把桩师傅

  几年后老张用“彻底上了贼船”来形容这个拐点。但船已开进昌江,“现在掉头就是对自己的反对,是败北,”在他面前,“只有一条路。”

  “上了贼船”之后的老张开始过起了“狗都不如的生活”。非专业出生,又是外地人,不了解柴窑的运作模式,甚至不懂这个纯手工城市匠人们工作的“潜规则”。贼投入将近400万资金却颗粒无收的三年后,怀着一股“不把自己弄死不甘心”的决心,“妙色青花”终于烧制出300个全部吸烟的杯子。

  千窑一宝

  时间转回2020年,我们沿着主干道前往景德镇郊区。这里距离妙色的市区工坊大约1小时车程。打开沉重的大铁门,入眼先是在一大片松木柴火,在柴火背后窑炉像一个巨人般躺在窑房里,只留下一根六七米高的烟囱耸立空中。

  耸立空中的烟囱

  长期以来从事生产让曾经的门外汉对瓷器生产了如指掌。汾水混水半刀泥,满窑装窑温度测试,他说起来头头是道。就连烧窑用的柴火,他都能跟你说上五分钟。“松木有油脂,它的可持续性时间比较长,一般的木头丢进去‘哗’一下就没了。但松木也讲究,你听,”老张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根马尾松往木堆里敲了两下,松木相撞发出“啪啪”的声音,“这个声音说明柴比较干可以烧,如果太湿就不能用。”

  妙色青花的柴窑容量60担,烧制一炉窑需要15吨马尾松,但60担中能烧青花的位置只有小小一块,俗称“窑窝”。

  祭拜窑神

  点窑火

  几天后妙色开始烧制2020年的第一窑,我在窑炉里再次见到了老张,他穿着一件皮袄一边和把桩师傅冯和平唠家常,一边往破损的匣钵上抹窑土。从满窑开始,他会一直呆在炉里,检查每一路匣钵。因为他知道,一旦点火,温度湿度气压的不可控将会让炉里的瓷器品质参差不齐。烧制柴窑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天命不可测,只能把“人事”做好,在前端不留瑕疵,把所有工序做到极致。

  老张检查每一路匣钵

  尽管他“细致”得让厂里人害怕,妙色柴窑青花的出品率还是只能达到20%成品,70%微瑕。真正接近完美品的几千个杯子中或许有一个,这叫“千窑一宝”。但柴窑没有真正的完美品,所有的匠人只能一直行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所以他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年360天在岗,24小时在线。因为妙色想“做一个有价值的瓷器。”

  终也青花

  什么是“有价值的瓷器”?

  在老张眼里瓷器不光是喝茶的,它更是“审美把玩的东西。”柴窑因为瓷化程度相对较低呈现微微的颗粒状,“茶汤倒进去会有油汤的感觉,不寡淡”。不仅如此,柴窑瓷器釉色的油润,青花发色沁入胎底,这两点让它更靠近中国人所喜爱的“玉质感”。

  妙色柴窑饕餮纹万年有余缸杯

  我想在五年时间的近百次点火里,他对柴窑是产生了一种类似“仪式感”的敬畏心,所以哪怕柴窑成品率低,入门级客户辨别不出,但他们一直保持着初心——“就算东西做得差一点或有瑕疵,哪怕全军覆没我们不去作假。”

  5年过去,当初那种开窑前心惊胆战的日子早已过去,对于现在的老张来说,烧窑的乐趣就在“试东西”。他的桃红像烟雨里桃花的颜色,他的天青像天空倒映在水中。他想在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东西,但从没想过脱离传统,也没想过脱离青花。在传统中寻找复核人当代审美和需求的元素进行二次创新,达到妙色自有的风格,是他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妙色柴窑琴韵人物莲花纹杯

  “作为一个曾经的设计师,你有考虑过自我审美吗?”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

  “把釉料胎土工艺和团队都搞清楚了,再开始做自己的东西,”他想了想又回我,“但我不会脱离青花。就像喝茶,你一开始没有喜欢喝易武,但是后面喝多了,倒回来最终还是易武。‘始也易武,终也易武’。”

  妙色柴窑鬼谷子大罐

  老张是“妙色”的老张,但随着一点点加深认识,他放松之后流露的景德镇口音、惬意的自如、说起家乡美食的眉飞色舞都让人又让你感受到撇开妙色之后的他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起前往窑厂的大道两侧的荒野,听说秋天的时候它会变成一片金黄。我想到了那个时候,在忙碌的生活里,当车子路过这片金黄,他应该会慢下来看看。希望在这个瞬间,他会稍稍松弛愉悦一点。尽管短暂,但也能给满满的鸡血洒上一层白糖。

  原创:三观很郑

  本文已征得原作者同意刊登

标签: #柴窑 #老张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