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 云南那些璀璨夺目的小叶种!

粤湘源 66 0



  每周一至周五 更新原创文章

HELLO ! 云南那些璀璨夺目的小叶种!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茶业复兴

  1

  -到底什么是小叶种?-

  在以大叶种茶闻名的云南,小叶种的位置极其尴尬。甚至连普洱茶定义都容不下它:

  普洱茶: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但当我们脑中闪过云南小叶种分布区域,发现这些区域的茶都奇香四溢,品质不凡。这便是小叶种无法被取代,也无法被遗忘的天然优势。少了小叶种,云南茶会少了很多曼妙轻盈,也少了很多粗细混搭风格。

  茶树的叶,不仅是茶的主要收获对象,更是茶树生育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不同于植物学分类,根据茶树叶型大小和组织比例不同,我们将茶树分为大、中、小叶种。

  一般而言,叶面积>50cm2属特大叶,28~50cm2 属大叶,14~28cm2的为中叶,单看叶面积,大叶种的芽头也是小叶呀(误!)。测量叶面积的用叶,需要用成熟且形态与面积固定的定型叶来测量。

  测量方法很简单,分四步:

  第一步,打开手机上的测距仪;

  第二步,测量叶长,叶宽;

  第三步,代入公式:叶面积(cm2)=叶长(cm)×叶宽(cm)×系数(0.7)。

  添加0.7系数是因为我们可爱的茶叶并没有非常贴心地长成长方形,而长成了略微复杂的椭圆形或卵形。不过,聪明的你一定还记得椭圆形面积公式,这会带来一个更为准确的数字。

  如果你忘了这个公式,让我大发慈悲地告诉你:

  S=π×a×b,其中a是长半轴长,b是短半轴长。(嗯,我也是百度的。)

  不同种,叶片内部结构也大不相同。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角质层厚度和叶肉中栅栏组织的层数以及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大叶种叶肉只有1层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例为1:2或1:3,中小叶种则有2~3层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例为1:1或1:1.5。

  这看似相差不大的比例,却是造成大小叶种触感、滋味、香气不同的直接生理物质基础。

  上图中与表皮垂直,竖直型紧密排列的就是栅栏组织,包含很多叶绿体。日常负责光合作用以及减少蒸腾。小叶种因为栅栏组织厚,像多穿了件保暖内衣一样,抗寒性较大叶种更强,因此小叶种可以一路北上进军,最北竟然跑到了北纬37度的山东烟台。

  而大叶种这种不爱穿保暖内衣的,基本只有生活在云南才能自在舒展。(并没有地域炮,不过这很云南人!)

  Anyway,栅栏组织下面那一群散漫的圆润的胖子,就是海绵组织,这是一群不规则的近圆形细胞,主要功能是贮藏养分和代谢产物。海绵组织内有叶绿体少,液泡多。与茶叶品质息息相关的多酚类、糖类等物质大都储藏在液泡内。故海绵组织所占的面积越大, 液泡面积就越大, 细胞液越多, 茶多酚的合量就越高。所以, 大叶种茶多酚的含量一般高于小叶种的含量。

  另外,大小叶种的超微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一般大叶种的叶绿体基粒片层多,亲(嗜)锇颗粒含量少;小叶种则相反,基粒少,亲锇颗粒含量丰富。相同生态条件下,大叶种光合速率高于小叶种,但香气欠高。亲锇颗粒的出现,也是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呈现。胡萝卜素、叶黄素是萜类衍生物, 分解后可产生β—紫罗酮和茶螺烯酮, 这些产物具有香味, 所以由小叶种制出的茶叶比大叶种的香。而因为大叶种茶所含的咖啡因、茶多酚等有效物质较多,可以制成味道浓烈、滋味收敛性强的茶。

  2

  -小叶种茶在哪里?-

  云南茶区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北纬25° 以南、怒江以东、哀牢山以西及澜沧江中下游一带,通常划分为滇南、滇西、滇中、滇东北等4 个茶区,基本的分布规律是红水河、南盘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怒山以南一线,是大叶种茶树的集中分布区,该线以北为大叶种向中、小叶种茶树的过渡区,而滇东北茶区是典型的小叶种片区。

  让我们在地图上找找,神奇的小叶种在哪里吧。

  /昆明片区/

  昆明-十里香茶

  地点:昆明市金马街道十里铺、归化寺、两面寺一带

  海拔:1850米

  唐朝已有栽培,明清时期为贡茶。其条紧色润,香气清鲜。据《昆明县志》载:“仅距城十里之外及其附近所产,名为十里香茶。”

  (图片来源:弘益大学堂)

  宝洪寺-宝洪小叶茶

  地点:宜良县匡远宝洪寺

  海拔:1880米。

  据传,宝洪小叶茶在唐代建宝洪寺时由开山和尚从福建引进茶种种植,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创制于明清年间的“宝洪茶”为云南历史名茶,外形扁平光滑,苗峰挺秀,味浓香郁。

  (图片源自网络)

  /昭通片区/

  昭通-翠华小叶茶

  地点:昭通市大关县翠华寺

  海拔:1070米

  翠华小叶茶,云南昭通独特的小叶种茶。所制“翠华茶”又称“金耳环”。作为“昭通十宝”的大关翠华茶的产制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据《中国茶经》记载,雍正年间为朝圣礼品,1864 年起一直为清朝贡品和佛家朝拜峨眉寺的珍品。1915年获得巴拿马博览会二等商标。采一芽一二叶按龙井茶制法加工,外形扁平,色泽黄绿,滋味鲜醇。

  /腾冲片区/

  青心软枝乌龙

  地点:腾冲县马站乡兴华村

  海拔:2000米

  听说腾冲有小叶种,一开始有些意外。实际上,从04年起,极边茶业就开始在腾冲引种台湾优良品种——青心软枝的变种。南半球唯一一片茶园:新西兰杰境茶庄园,也引种了相同的品种。台湾普通茶园的海拔是八九百多米,普通的乌龙茶品种不能直接移植到高海拔地区,需要高抗寒的品种。大禹岭的海拔有两千多,种植的就是高抗寒的变种。

  腾冲山的火山土壤有机含量比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高,有利于茶叶生长。乌龙茶的种植要低纬度,高海拔,还要有降水量。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能种好这娇贵的茶。极边的纬度和台湾接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所以叶片成熟晚。极边茶园春茶采摘时间是5月底到6月初,乌龙发酵工艺比较复杂,需要有制作周期,第一批春茶直到夏初才能上市。

  /无量山片区/

  无量山又名大围子山,古代亦称蒙乐山。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而得名“无量”。位于云南西南部,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起于南涧,一直延伸至古六大茶山。其西脉温暖多雨,东脉则干热少雨。无量山区多地都有大小叶种并生现象。推测或许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混杂居住并种植茶果后沉淀的结果。

  困鹿山小叶茶

  产地: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宽宏村

  海拔:1630米

  困鹿山属无量山东支余脉,又作“困卢山”,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分水岭。困鹿是傣语,“困”为凹地,“鹿”是雀、鸟,即鸟雀众多的山凹。在困鹿山的古茶园中,大中、小叶种混生,总面积达10122亩。出产茶叶清新淡雅,喉韵持久,是近几年涨势最迅猛的茶之一。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此建立贡茶厂,是最早进贡朝廷的古茶园之一,这又为其增添了一笔传奇色彩。其出产茶条索紧结黑亮,山野气强,杯底香持久,苦中带甜。

  (图片来源:范承胜)

  黄草坝茶

  位置:普洱市景谷县正兴乡

  海拔:1905米

  黄草坝位于困鹿山北边,茶树均生长在村民房屋周围,以中小叶种为主,生长茂盛,其可考证种茶历史可追溯到乾隆年间。据《新普洱茶典》介绍,黄草坝小叶种茶粗大程度超过倚邦小叶茶,耐泡度更强。黄草坝今年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以甘甜著称,即使在无量山也脱颖而出,汤质饱满顺滑。

  振太山

  位置:普洱市镇沅县振太乡

  海拔:1900米

  振太乡有1300多亩古茶园,汉族和彝族杂居,有零星中、小叶种分布,还有部分藤条茶。茶汤色泽透亮,汤水甜柔。

  漫湾山

  位置:普洱市景东县漫湾镇温竹箐、中山

  海拔:1700米

  景东茶或许不以茶气出名,但其柔和清香,依然是无数茶人的心头好,景东的历史地位也是难以撼动的。在景东县漫湾镇下属的温竹村箐为大小叶种混生,生态环境优良。中山山头的茶则主要为小叶种,树龄最大为1200年,土壤为黄棕壤夹带白沙砾土,一般只采收春茶。

  /西双版纳片区/

  六大茶山历来是优质普洱茶的主产区,不仅因其优越的生态环境有关,或许和茶树混生混采中小叶种不无关系。也因此,虞富莲在《中国古茶树》中提到:小叶种茶富含氨基酸,与大叶种拼配后生化成分互补,增加其鲜爽度和丰富度。对于六大茶山而言,最大的惊喜之地,往往都来自于有小叶种存在的区域。

  曼乃

  位置: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曼乃

  海拔:1126米

  在易武正山大叶种为主的易武,也分布有小叶种。曼乃的小叶种主要位于老街小组,老街小叶茶为栽培型,嫩枝有毛,芽叶绿色。

  曼腊

  位置:勐腊县易武镇曼腊村委会

  海拔:1512米

  “曼腊”是傣语,“曼”是村,“腊”意为茶,现存古茶园一千亩,下有丁家寨、高家冲、徐家梁子、张家湾四个寨。四个寨子古茶园几乎连片生长,古茶园中茶树品种较多,有大叶种、小叶种和紫芽茶。小叶种为小乔木型,嫩枝无茸毛,叶尖渐尖。茶味甘甜,略涩,回味悠长。民国初年的陈云号,当年在张家湾是最大的茶号,在易武众茶号中也鼎鼎有名。

  倚邦

  位置: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石板街)

  海拔:1380米

  倚邦是云南著名的小叶种产茶区,2004年由西双版纳州长岩庄亲任组长的全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在这里发现了465亩连片小叶种古茶园,绝大多数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叶椭圆形,叶尖渐尖,树龄在300—500年。倚邦小叶茶有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带来,也有人认为是汉文化审美影响下的存在。滋味虽不如大叶种那般苦涩强烈,在此处种下后却保留了小叶种传统的香甜柔和,又增加了山野气韵。

  而倚邦茶中最稀缺的那一块宝石,叫“猫耳朵”。比一般小叶种还要小上一圈,芽叶仅有大拇指大小,是倚邦小叶种里神奇的存在。茶叶叶片细圆,形似猫耳朵,故名之。其采摘之费力,耗时,又不压称,工人都不愿意采。真正的猫耳朵是什么味道?只有喝过的人才知道了。

  曼松

  产地: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曼松

  海拔:1380米

  大小叶种混生的曼松是倚邦片区地位最尊,也是价格最高的茶。共有3片茶园:王子山、背阴山和靠近曼腊的傣族寨子。小叶种是当地主栽品种,芽叶黄绿色,多毛。曼松贵,一是贵在“贡茶”一说,二在资源稀缺,老茶树仅存一二百棵,三是其小叶种难采,一天的采摘或许也只能得到不到一公斤干茶。曼松茶条索紧结黑亮,山野气强,回甘猛烈,涩短,耐泡度好。

  曼拱

  位置: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委会

  海拔:1528米

  曼拱是倚邦茶区老茶树保留较多的区域,茶园生态环境良好,没有经过矮化。在曼拱,生长得最好的茶树长在被称为“大树林”的山上。大树林又叫大黑树林,此处小叶种占相当比例,小乔木型,树姿开张,叶长椭圆形,叶质较软。制成的茶条索虽细短,但苦甜滋味饱满,回甘悠长。曼拱还有一定数量的红花茶存在。

  蛮砖

  位置:勐腊县象明乡

  海拔:1150米

  詹英佩老师的《古六大茶山》中写到这里“茶园多茶号少,清末明初易武的茶号都到蛮砖茶山买原料”。蛮砖是最早形成规模、产量较大的茶山之一。蛮砖最主要的两个产茶大寨之一就是曼庄。曼庄,又称“曼砖”,在大叶种为主的森林中,还有当地人称之为“柳叶茶”的小叶种,约占古茶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图片来源:张宇)

  曼林

  位置:勐腊县象明乡曼林村委会

  海拔:1238米

  蛮砖茶区另一个有名的大寨,就是曼林。不管是詹英佩老师还是韩子荣老师都说曼林的古茶园是他们去过六大茶山中保留得最为完好的一处。曼林也是蛮砖拥有茶园最多的寨,位于蛮砖茶山顶峰,总面积约148公顷。茶园中茶树品种多样,密度较高,小叶种长势强分枝密,叶片颜色深绿,入口滋味重,较苦,饮后令人舒适愉悦。

  直蚌

  位置:勐腊县象明乡直蚌村

  海拔:1400米

  革登茶山是六大茶区中最小的一块,约150平方千米,也是因战乱被人为破坏较严重的古茶山之一。但上天仍然对这里留有一丝依恋,革登的茶王树相传为武侯遗种,虽然茶王树已枯死,每年依然会举办祭祀典礼。孔明有没有到过这里或许并不十分重要,革登茶园主要集中在直蚌茶园,这里中、小叶种带来的细腻口感和饱满层次依旧吸引着无数茶人每年花重金来此地购茶。

  (图片来源:李正辉)

  莽枝

  位置: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

  海拔:1400米

  莽枝茶从风格上介于倚邦和革登之间。滋味十足的同时兼具了古六大茶山的细腻。其最大特色是同一片茶山中大中小叶种同时存在,混采的话会全部混在一起,有时也会分开,中小叶种采一起,中大叶种采一起;但即便是大叶种,整个叶片大小也没有勐海的大。

  那卡

  位置: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宋乡

  海拔:1620米

  很多人把那卡称为“小班章”,大小班章受到喜爱,或许均在于二者的高度协调性。如果说老班章协调了“苦”与“甜”,那卡则协调了“大”与“小”。茶业复兴造访过那卡很多次,不仅因为此地的“竹筒茶”曾是上贡傣族土司贡品,更因为这里是目前唯一发现的勐海地区中小种混生茶园,茶园小叶种比例较大,带来了独特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勐宋地区都极其推崇那卡茶,称之为茶中贵族。

  3

  -再认识云南小叶种-

  我们说了这么多小叶种,有些来源清晰,如宝洪茶,是从他地引入而非云南本地的。这些外来的小叶种因云南优质的天然环境和肥沃的土壤,又沾染上了云南的山野气息,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

  但有些小叶种却“来路不明”,以倚邦小叶茶为代表,有传闻说这些小叶种是由四川的茶农或江西人把家乡的茶树带到云南,也有人认为其性状和江浙地区小叶种比起来有很大差别,推测是云南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种质资源和较隔绝的驯化过程造就了云南小叶种,属于大叶种变异,依然是云南大叶种家族的一员。

  据田丽丽等人的研究,不同纬度条件下,大叶种茶树幼苗出现了叶片变厚、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变厚、气孔等解剖结构发生响应的改变。大叶种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变化促使茶树积极的响应高纬度对其生长环境的影响。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突破口。

  究竟事实如何,还需各茶学研究人员进一步钻研了。

  无论如何,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大小叶种的划分并不十万分严谨,其划分目的有基于茶树进化研究和选种的考量,但更多是基于叶片结构存在品种间的差异。

  目前大小叶种划分的主要运用场景仍是适制性:根据叶片结构制造相应的茶类。

  (图片来源:张宇)

  拥有1层栅栏组织的大叶种因丰富的内含物质适制红茶,也造就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2-3层栅栏组织的中、小叶种制作绿茶、青茶则拥有更好的香气。以红碎茶为例,用中小叶种制红碎茶不是不可以,只是叶片结构决定中、小叶种茶汤浓度很难比上大叶种。

  单独以面积大小划分而不讲内质,也不够科学。到最后,或许依然要以滋味定胜负。

  因为小叶种的独特滋味,有相当一部分爱茶人一直在为小叶种争夺话语权:普洱茶应该包括云南大叶种和历史上栽培的小叶种。

  (图片来源:雨林古茶坊)

  当我们在喝小叶种普洱茶时,也别忘了昆明和昭通的小叶种,作为绿茶,他们依然是佼佼者。腾冲的小叶种作为新的移民,也将和云南这块土地发生不可思议的关系。

  应该说,我们得以喝到这么多令人魂牵梦绕的茶,除了感谢大小叶种的奉献,更要感谢这块神奇的土地赋予茶的无限可能。

  后记:大小叶种虽然经常被提及,但真正翻开书本动笔写的时候却发现这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到底应该以解剖结构来定大小还是以定型叶面积定大小,实际上在写作途中我也一度充满疑惑。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去研究倚邦小叶种的解剖结构,如果解剖结构同小叶种不符,我们还能说它是小叶种吗?但后来我也明白(或者只是一个自洽):作为科学研究者,大小叶种的划分茶树进化和环境适应的标记;对于饮茶者而言,大小叶种更多是滋味的标记。

  你应该发现相关小叶种配图并不多,因为好多地方我都没去过,谢谢供图的朋友们;由于水平有限,有失偏颇,不严谨之处十分欢迎指正(语气不要太严厉就好);同时如果你知道更多关于小叶种的信息也请告诉我们,一起梳理云南茶的点点滴滴!

  关于茶,特别是普洱茶,还有很多未被厘清的部分存在。我想,这更需要每个人以开放、共同进步的心态去看待茶,茶才会显露出它最本真的面目。

  参考文献:

  1、黄炳生.《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概况》[M].云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

  2、严学成.茶树叶片结构与红茶品质的探讨[J].中国茶叶,1982, (5):40,25.

  3、陈玉银,洪健,童启庆.茶叶叶绿体的嗜锇颗粒含量和适制茶类的关系[J].广西植物,1992(04):345-348+402.

  4、虞富莲.《中国古树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年

  5、杨中跃.《新普洱茶典》[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

  6、田丽丽,李娟,林海燕,黄建安,刘仲华. 大叶种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对纬度的响应[J]. 分子植物育种,,:1-7.

  7、梁名志,田易平,蒋会兵.《云南茶树种质资源》[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年

  8、周重林,张宇.《易武与古六大茶山》[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

  END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茶

  业

  复

  兴

  出品人:周重林

  主编:杨静茜

  编辑:杨春 赵娟 陈朦 罗安然 杨湘

  美编:王天华 熊雄

  运营:猫猫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微信号:

  chayefuxing

标签: #小叶 #组织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