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叶种茶闻名于世的云南茶区,也夹杂着一些小叶种,比如赫赫有名的倚邦。
云南茶区有名的小叶种,不仅仅是倚邦,比如景迈。
很奇怪的是,以前喝景迈茶,从未联想到它有部分也是小叶种,即使百度资料一直在普及:“大中小叶种混生”。
对小叶种的最直接感觉,就是香。
也难怪,香其实就是最初让人们对这种树叶子产生好奇最终零距离尝试的一种本能。不然,当初神农氏何以会想到去咀嚼一下这种尚未判明是否有毒性的植物。
正如炎帝老人家对这种植物的好奇很可能源于它的香,我对小叶种的好奇是来源于它的不合常规:特立独行的小叶。
当今普洱茶普遍流行和重点宣传的是“云南大叶种”,偏生它们以“小叶”的形象和名称顽强存在于各色茶饼之中,不得不令我对它刮目相看。
小叶种茶除了叶子长度、宽度和叶面积比大叶种小这一外形的特点之外,梗的长度和叶与叶之间的距离也明显比大叶种要短,说好听点叫“采摘规范”,说难听点叫“持嫩度低”。
不过最终,不以外型论高下,还是内涵定输赢。
开汤,除了高人一头的香,喝到后面有生津超起过回甘的感觉,这也许是很多小叶种共同的特点。
喝着景迈,突然想到云南还有好多茶有这种感觉。。。
比如那些更有名的包括:倚邦,革登,蛮砖,莽枝…
再往前,联想到云南一些茶园的小叶种。
无量山,大朝山,永德、千家寨,勐宋,景迈,困鹿山。。。
没想到越想越怕,怎么这么多,这分明是要与普洱茶国标唱反调嘛!
所谓普洱茶国标就是2008年国家对普洱茶的定义标准。
普洱茶国家标准出台于((GB/T2111-2008))2008年,并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该国家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标准中GB/T含义为推荐性国标。
我们不管这定义搞得多复杂,只需抓住讨论的主要是三个字:大叶种。
倚邦茶是普洱茶,这应该没错吧。若不是,历史记载的普洱茶产地古六大茶山岂不要被推翻,皇帝喝的曼松也要被除名了!
倚邦有小叶种,这也没错吧,除非倚邦茶山每次做晒青普洱茶都去选大叶子来做,这可从未听说。
那结论就是小叶种也可以是普洱茶,那国标定义岂不是。。。
好吧,如果制定国标的专家们没错的话,就是小叶种错了,虽让现在流行大叶种呢!
在和大叶种的PK中,小叶种是如何成弱势的?甚至被普洱茶国家标准制定人忽略。
不管是在清代还是在现代,普洱茶的流行应该与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密切相关,清代普洱茶是作为贡茶供给皇家贵族的,满清的八旗子弟们之所以对这种粗枝大叶茶高看一眼,自然是源于它强大的解油腻功效,正好满足了他们这个阶层营养过剩的特殊需求;现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这一功能也恢复了用武之地,所大叶子占了上风,专家要大叶,百姓要大叶,国标也大叶了。。。
所以:
无性繁殖的茶园茶,云抗系列选了大叶
近年种植的新茶园,不用想,肯定是大叶种。
现如今,云南很多卖茶苗的地方培育茶苗。肯定是大叶种。
在倚邦,我们也见到了大量的新的中大叶种。据说这些是从不远处的易武引种进来的。原因当然是易武茶价可以,加大叶种的采摘效率更高。
当地的人们说,工人采一公斤小叶种,同样的时间可以采三五公斤大叶种。这虽然是小对话。但这会是对人工成本影响很大的方面。
勐宋那卡,你会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树的叶子小,小树(新种植)的叶子大。
虽说受普洱茶国标定义的影响,茶农、茶商和茶人都一窝蜂地去追求大叶种茶,这其实很好理解,云南茶,特别是普洱茶,对外宣传的越陈越香,必须有个基础吧,用和内地一样的小叶种,便没有了优势,也缺乏说服力,用“得天独厚、与众不同”的大叶种来说事儿,瞬间便显得超凡脱俗,高人一等了。相比之下小叶种便逐渐失势,沦为非主流。
但眼下,云南茶区的小叶种茶却悄无声息地强了起来了,景迈、勐宋、倚邦、困鹿山,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茶山,那一种茶不是主流,原先躲躲藏藏的“小叶种”名号,现在也公然成为宣传的优势了!
首先,存在即是合理,小叶种普洱茶的的确确存在,不管它和那个定义是怎样违和的;其次口感才是硬道理,您别看它小,喝起来一样可以PK好多名山古树的大叶,想想贡茶之巅的曼松,想想一泡难求的猫耳朵。。。追寻高质量普洱茶的人们,最在意的当然是品质,喝到口中体验后的品质,于是弱势的小叶种又开始了它的强势之旅。
普洱茶吧2019年春畅倚邦预定,精选2019年倚邦古树茶菁为原料,初制精制过程普洱茶吧全程监制,尽最大努力完成2019年春畅倚邦古树茶制作,延续2017年风格,更好的鲜叶,更规范的制作团队,力求呈现真实的倚邦。
(文:刀哥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更多好文请关注普洱茶吧微信公众号:puertea8;普洱茶知识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号:cha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