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精彩又实用的清代工夫茶壶

粤湘源 9 0



  说到泡茶用壶,行家无不首推宜兴紫砂壶,早在明代晚期,宜兴紫砂泥被世人开始用来制作茶壶之后,迅速获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明代中晚期以后,用宜兴壶泡茶成为一时风尚并流传至各地茶区,迄今在中国各地都有爱用者。然而历来对紫砂壶最为推崇的到底是哪个茶区?

一批精彩又实用的清代工夫茶壶

  答案是东南沿海的工夫茶区。

  清中期 孟臣诗句款朱泥大梨形壶

  清中期 孟臣诗句款朱泥大梨形壶

  清中期 孟臣诗句款朱泥大梨形壶

  「工夫茶」发源地在广东潮州,据史载,早在北宋时期,潮人便以能饮且善于饮茶之道著称。据学者的研究,中国古代的煎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对工夫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工夫茶法最主要的就是在明代壶泡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清晚期 贡局款朱泥铺砂莲子壶

  清晚期 贡局款朱泥铺砂莲子壶

  清晚期 贡局款朱泥铺砂莲子壶

  工夫茶法对茶具的要求,可谓历来各家茶法之最。尤其是「工夫茶四宝」四者缺一不可。这四宝即「玉书碨(开水壶)、潮汕烘炉(火炉)、孟臣壶(小紫砂茶壶)、若琛瓯(小茶杯)。」清人徐珂《清稗类钞》:「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民国翁辉东(1885-1963)《潮州茶经‧工夫茶》亦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今秋北京嘉德拍卖推出一批精彩又实用的清代工夫茶小壶,这批茶壶原为台湾某著名藏家生前宝爱珍藏数十年,每件茶壶都经过精心泡养,展现出宜兴紫砂泥料的素净美感,与优良的发茶性。以下择要为读者简短赏析。

  清早期 姑苏留珮制诗句款底槽青泥大高梨壶

  清早期 姑苏留珮制诗句款底槽青泥大高梨壶

  梨形壶,以高式为稀。此壶泥料细密如绸缎,制作精工秀巧。三弯壶流略短而衔接于高位,圆弧把外圆内平,壶钮上提,这几点一般都被看作清三代茗壶的特征,此类梨型壶式一般以朱泥材质多见,紫泥者尤稀。此壶底铭刻“斜抱云和身见月。姑苏留珮制”。此句原文为“…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出自唐人王昌龄《西宫春怨》。

  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

  参阅:《朱泥宝记》第143页,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年8月1日。

  清中期 孟臣诗句款紫砂大梨式壶

  清中期 孟臣诗句款紫砂大梨式壶

  功夫茶俗不但崇尚宜兴小壶,有能力者更追逐名家制器,所以紫砂陶史上的许多名家,都被陶人移名作为署款,例如时大彬、陈鸣远、惠孟臣、惠逸公等,均可见于后世传器,这种署有名家款识的宜兴功夫茶壶,不论是否为名家真迹,在功夫茶俗中的地位仍然备受推崇。壶身作梨式,也属君德式,器型上敛下鼓,饱满圆润,内圈,壶底铭刻“舟开江边二更时。孟臣制”。

  参阅:《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第210页,图166,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08年11月1日。

  清中期 秋水款朱泥大秋水壶

  清中期 秋水款朱泥大秋水壶

  此壶胎色纯正,胎体坚实,制作痕迹宛然可见。盖顶饰宝珠钮,圈把垂耳,流略弯,壶腹饱满,气度秀逸。卧足壶底,阴刻“秋水”二字,具嘉庆道光时期典型特征。

  “秋水”一词亦指清朗的气质,唐人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为神玉为骨。宋人苏轼《次韵王定国颍倅》亦有: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199页,图155,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第184页,图101,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1991年10月。

  清早期 朱砂思亭壶

  清早期 朱砂思亭壶

  此件思亭略显掺砂,胎身扎实稳重。流嘴上引微呈三弯,鋬环似耳状,嵌盖中竖顶珠钮,下腹圆鼓,卧足呈内圈,口径甚小,为典型清早期成型手法与风格。

  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127页,图83,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荆溪紫砂器》第143页,图17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年4月。

  清早期 馥远亭款紫泥思亭壶

  清早期 馥远亭款紫泥思亭壶

  思亭壶式,紫泥砂质,同类型中所罕见。流嘴上引呈三弯,鋬环似耳状,嵌盖中竖珠钮,中腹浑鼓,卧足呈内圈,口径甚小,为典型清早期成型手法与风格。

  馥远亭,未见史载,但常在“徐恒茂”署款制器的把下出现,是否即为徐氏堂号、作坊名,待考。

  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126页,图82,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清中期 留珮轩制诗句款紫泥梨式壶

  清中期 留珮轩制诗句款紫泥梨式壶

  经典梨式壶型,紫泥为胎,工精质美。三弯流,圆鋬环,截盖扁珠钮,口盖密合,敦腹沿势向壶底内收,平底内凹,呈虚内圈,中间铭刻“玉瓯论出生云浪。留珮轩”。

  玉瓯:指精美的杯盂一类的盛器。 唐 吴融 《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诗:“金鼎晓煎云漾粉,玉瓯寒贮露含津。” 元 关汉卿 《双赴梦》第二折:“我奉玉瓯,进御酒,一齐山寿。” 郭沫若 《水调歌头·访大邑收租院》词:“荒淫无耻,佛号金钟伴玉瓯。”

  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180页,图136,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清中期 孟臣制诗句款朱泥梨形壶

  清中期 孟臣制诗句款朱泥梨形壶

  此壶身形小巧,玲珑有致,形如梨子,骨肉挺匀,壶嘴前引二弯,优雅含蓄;壶盖与壶身呈“截盖”相接,维系完美流畅的器形,神完气足。泥色殷红泛桔,泥质细而不腻,细砂隐现期间。壶底铭刻“天香云外来。孟臣制”。此句原文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出自唐代宋之问的《灵隐寺》五言古诗。

  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212页,图168,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清早期 高朋满座款朱砂梨形壶

  清早期 高朋满座款朱砂梨形壶

  器身饱满,犹蕴骨力,扁珠钮高挺,直颈与圈足略高,撑起全局。平盖内敛且迭一同心圆线,圆把坚实有力。壶内造工一丝不苟,且内外如一,整体比例协调,造形端庄俊雅却不失灵动,凡此皆展现出作者超凡功力。壶底“高朋满座”印章款。

  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138页,图94,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清中期 逸公诗句款朱泥莲子壶

  清中期 逸公诗句款朱泥莲子壶

  此壶作莲子式,身筒圆润如宝珠,壶钮亦作同式,一弯小流前敛后移,壶鋬圆弧有力,把下留有耳垂,整体比例得当,做工不俗。朱泥色泽澄红,温润染人,精严而不板滞,通体潇洒流丽,气孔圆正,壶底铭刻“风流三接令公香。逸公制”,具有嘉道时期风格。

  参阅:《朱泥宝记》第100页,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年8月1日。

  清中期 潘制紫泥潘壶

  清中期 潘制紫泥潘壶

  砂质细腻温润,造型简朴,壶形突出莲子,骨肉亭匀,是紫砂茗壶光素造型中的佳器,看似素面素心,确显现出壶艺家纯熟深厚的技艺。盖墙有款“潘”字,即世称之“潘壶”。“潘”。由于潘氏名声远播,世人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此类壶的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

  参阅:《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第164页,上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1991年10月。

  《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223页,图179,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清早期朱砂君德壶

  清早期朱砂君德壶

  朱泥作胎,掺砂颗粒,骨胎均匀,观若梨皮。此壶俗曰“君德”式,敦腹敛口,盖面鼓起,口盖相合,覃菇钮竖立,气孔向上,流嘴呈三弯,蓄势挺拔。壶底卧足呈内圈。整器做工精致,是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得的佳作。

  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100、184页,图56、140,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清晚期 昌记制孟臣诗句款紫泥铺砂敦式壶

  清晚期 昌记制孟臣诗句款紫泥铺砂敦式壶

  功夫茶壶素有“宜小不宜大”之标准,配以“若深”小杯,诚乃茶道绝配。此壶甚小,泥色紫褐,调砂细密,形如敦式,简洁素雅,二流嘴,扁珠钮,鋬把圆弧。平底内圈,中间铭刻“眉宇真天人。孟臣”,把下钤有楷体“昌记”椭圆章。

  参阅:《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第152页,图108,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08年11月1日。

  清晚期 邵锦友记款朱泥钟式壶

  清晚期 邵锦友记款朱泥钟式壶

  壶作扁钟式,朱泥胎质,窑烧坚致,胎色栗红。三弯流,环鋬、钟式钮、压盖半弧,壶底一捺,钤有“邵锦友记”八卦型印章,全壶精气充满。

  钟系古代计量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釜十则钟”。杜预注:“(每钟)六斛四斗。古时四升为一豆,五豆为一瓯,五瓯为一釜,十釜为一钟”。以钟入壶,或有暮鼓晨钟之隐喻,尤其底款用闲章“则财恒足”出自《大学》:“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寓意生财有道,发人省思。

  清中期 孟臣制诗句款朱泥梨形壶

  清中期 孟臣制诗句款朱泥梨形壶

  此壶身形小巧,玲珑有致,形如梨子,骨肉挺匀,壶嘴前引二弯,优雅含蓄;壶盖与壶身呈“截盖”相接,维系完美流畅的器形,神完气足。泥色殷红泛桔,泥质细而不腻,细砂隐现期间。壶底铭刻“天香云外来。孟臣制”。此句原文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出自唐代宋之问的《灵隐寺》五言古诗。

  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212页,图168,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标签: #宜兴 #紫砂 #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