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古人的藏茶“秘笈”!

粤湘源 11 0



  茶圣陆羽说:“茶有九难

一文看懂古人的藏茶“秘笈”!

  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

  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

  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其实,还应有第十“难”

  那就是——“藏”

  由于茶天生具有吸附性

  容易吸附湿气、异味

  而导致茶叶变味变质影响口感

  茶该如何收藏?

  这是一个千年都在不断探索的命题

  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藏

  古代

  藏茶法

  唐代:陶瓶、纸囊、丝绢,freestyle

  明·丁云鹏《卢仝煮茶图》

  尽管《茶经》并没有专列藏茶一章,但在论及茶器时,还是有只言片语谈及了茶叶的储藏。譬如——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

  唐人韩琬在《御史台记》写道:“贮于陶器,以防暑湿。”说明唐代储茶用的是瓷瓶,也称为“茶罂”,其形“为鼓腹平底,瓶颈为长方形、平口”。一般用来装散茶或末茶。其实,早在汉代至迟是东汉,就有出土用来储茶的茶罍。

  贵族则喜欢用上好的丝绢来贮茶,通常缝一个茶囊,内附夹层,密封性更好;或者将茶饼层层包裹,用时再取。

  罗、合

  汉·四系印纹"茶"字青瓷罍(湖州市博物馆藏)

  唐人储茶用具

  纸囊

  两宋:茶瓶藏茶,茶桶填灰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代饮茶的主流,基本与唐代相似,以团饼茶为主,而饮茶方式则为烹点。因而,茶叶的形态决定了储藏方式。但,较之唐代,宋人对茶的存放更重视更讲究,在多部茶书茶著中都专列关于藏茶的条目。

  蔡襄的《茶录》记载:“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瓿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宋人的茶叶贮藏方式通常是将茶放到茶瓿中复烘后,用箬笼收藏,放置高处。这种藏茶器,在普通人家一般是用木盒、陶罐盛茶,富贵人家则喜用银盒装茶。

  宋·蔡襄《茶录》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宋人赵希鹄说得更具体了。他在《调燮类编》中谈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无蒸灰。”

  先把茶叶放进瓶子里,以十斤为量;然后,每年烧大量稻草成灰,填入桶内;将茶瓶放在桶中,四周以草灰覆盖填埋;饮用时,拨灰开瓶,取茶少许;取后,再恢复原状。稻草灰起到了去湿防潮的作用,这很科学。

  另外,还有茶笼也是藏茶的器具。茶笼是用来盛放圆形或方形茶饼的器具,一般挂在凉爽通风处,以保持干燥。当茶饼潮湿时,茶笼也可用于焙炙。

  #

  1

  宋·景德镇窑

  青白釉带盖瓶

  01

  #

  2

  茶笼(韦鸿胪)

  02

  明清:茶瓶茶瓮,还有茶叶罐

  明·陈洪绶《品茶图》

  至明代,随着团饼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散茶日益成为主流,带来的转变,不仅仅是饮茶方式,还有藏茶的方法与器具。

  朱权《茶谱》是现存最早的明代茶书,其中关于藏茶法基本是前代的延续。

  明人王象晋对茶的保鲜和贮藏总结得很精辟:“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蒸郁,宜清独而忌香臭”。换句话说,就是干燥、阴凉和避异味。

  到了明代中后期,散茶及其瀹泡法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文人深入思考如何藏茶,其目的是为了从茶上获得更多愉悦的感官体验及精神享受。在此方面,屠隆绝对是个老司机,他藏茶很有一套:

  明·王问《煮茶图》

  屠隆的藏茶秘笈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家,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预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净焙干听用。山中焙茶回,复焙一番。去其茶子、老叶枯焦者及梗屑。以大盆埋伏生炭,覆以灶中,敲细赤火,既不生烟,又不易过。置茶焙下焙之,约以二斤作一焙。别用炭火入大炉内,将罂悬架其上,至燥极而止。以编箬衬于罂底,茶燥者,扇冷方先入罂。茶之燥,以拈起即成末为验。随焙随入,既满,又以箬叶覆于罂上,每茶一斤,约用箬叶二两。口用尺八纸焙燥封固,约六七层,压以方厚白木板一块,亦取焙燥者。然后于向明净室高阁之。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取出,约可受四五两,随即包整。夏至后三日再焙一次,秋分后三日又焙一次,一阳后三日又焙之,连山中共五焙,直至交新,色味如一。应中用浅,更以燥箬叶贮之,则久而不(沾湿)又法:以中坛盛茶,十斤一瓶。每瓶烧稻草灰入于大桶,将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以灰筑实。每用拔开瓶,取茶些少,仍复覆灰,再无蒸坏。次年换灰。又法: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口朝下放,不蒸。缘蒸气自天而下也。”

  ——屠隆《茶笺》

  又如:

  张德谦《茶经》:“瓶或杭州或宜兴所出,宽大而厚实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

  高元濬《茶乘》:“藏茶莫美于沙瓶,若用饶器,恐易生润。”

  许次纾《茶疏》:“收藏宜用瓷翁,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

  可见,紫砂茶瓶及瓷瓶作为一种藏茶神器,在明人茶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清代,这类陶瓷茶瓶则更进一步深受爱茶人的亲睐。

  明·孟臣铭诗句

  紫泥如意云肩茶叶罐

  清·橄榄型铺砂大茶叶罐

  清·紫砂蓝地粉彩菊花茶叶罐

  清·徐飞龙制点彩葵口茶叶罐

  除了陶瓷材质,茶叶罐还有金属材质的,以锡制最为常见。

  冯可宾《岕茶笺》:“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坛,犹有微透风,不如锡者坚固也。”

  程用宾《茶录》:“盒,以锡为之,径三寸,高四寸,以贮茶时用也。”

  锡制茶罐,直到现代,依然被视为藏茶的理想器物。

  清·锡制诗文茶叶罐

  清·锡制诗文人物茶叶罐

  清·存周款仙子刻书画锡制

  圆筒茶叶罐

  尽管

  古人的藏茶技术远不如今天来得先进

  但他们爱茶之深

  以及对茶品质的孜孜以求

  恐怕比今人更甚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

  也许会带来茶叶储藏技术及方式的变革

  可是藏茶之道却是古今如一

  忌潮湿、忌异味

  忌高温、忌光照

  以及密封保存

  让茶保持在最美好的状态!

  那么,在现代生活中,该如何科学合理地收藏茶叶呢?什么样包装物或容器最适合藏茶呢?哪些茶值得收藏呢?居家藏茶该注意些什么呢……

  想知道答案?敬请继续关注“茶道湖南”!

  编辑_右然

  排版_玖捌叁

  图片_本刊图库

标签: #茶叶 #宜兴 #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