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朱泥,“误”终身

粤湘源 10 0



  紫砂之路无捷径,手艺之途无快门。对于紫砂艺人来说,时光如沙漏,当一颗颗砂砾在手中流逝之后,春去秋来,花谢花开,不过就在俯仰之间,而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岁月凝练成永存的壶韵。

一遇朱泥,“误”终身

  择一城终老,遇朱泥白首,这是对杨小泉最真实的写照。

  ▲杨小泉老师

  手艺人制艺深浅,博涉多寡,各有不一,乃至泥料、器型、装饰艺术者也各有所长,或广泛涉猎,或精纯专一。

  而杨小泉,他只对朱泥壶情有独钟,从一而终,且善为朱泥大壶,一做一生。

  一生只做一件事,并将它做到极致,这就是他独具魅力的匠人精神。

  ▲杨小泉老师参观顾景舟故居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杨小泉生于宜兴,深受陶都紫砂文化熏陶,耳濡目染,尤其对朱泥爱不释手。

  朱泥之美,美在细腻红润,艳而不娇,朱泥之壶,温润如玉,更是别有一番风韵,长期以来就备受壶友喜爱。

  查看 小鱼戏水 大红袍

  九十年代末,台湾功夫茶风尚一时,泡功夫茶以朱泥壶为最。上等的茶开汤后香气高扬沉稳,汤水绵柔细腻,韵味持久深沉。朱泥壶质地细腻紧密,尤其适合于泡高香型的茶,它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并发挥高香型茶的香气与汤感,两者之间相得益彰。

  而当时朱泥壶的制作已经失传近一个世纪,可谓是一壶难求,年轻的杨小泉带着满腔热血毅然投入其中。

  从此,他踏上了朱泥壶的复兴之路。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

  正如他所说: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日常泡茶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众所周知,紫砂技艺以师承为主,在那个朱泥壶断代的年代,没有大师指导,唯一的参考物便是几片老壶身筒和几本旧书。但是,理论和实践毕竟会有出入,加之朱泥的收缩比大,成品率低,容易变形开裂,限于当时的制作工艺,杨小泉所作之壶无一成品,皆以失败告终。

  做一把坏一把,坏一把再做一把,他从未气馁,反而更加刻苦专研,靠自己一点点摸索改进。从零开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走下去。

  壶把容易扭曲,壶嘴老是开裂,壶身坍塌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从壶钮到壶底,有时候一个小问题就得花好上几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完善。仅仅是为了做好一把梨形壶,他就用了四五年的时间,从器型上苦下功夫,才使壶身线条流畅衔接自然。

  这一摸索,便是十年!十年来,杨小泉做废了上千把壶,稍不如意的,他都会从中总结失败的经验,会仔细的观察泥门的致密度等等寻找原因,反复制作,反复改进,直至满意为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赤子之心的认真与执着,何其难得!

  所幸,岁月未曾辜负这个努力的人。

  ▲杨小泉老师制壶

  而今,经过三十余年的制壶生涯,他依然不曾稍有懈怠,不忘初心,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朱泥壶的传承和创新上,不仅成为了高级工艺美术师,其作品也是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朱泥大壶更是名重业内。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增益其所不能。

  制大壶若烹小鲜

  坊间有“自古朱泥无大品”之说。一般的朱泥小品成型难度本就较大,对于朱泥大壶来说更是极难烧成。

  杨小泉的朱泥大壶,在业内独树一帜,其制作手法,非一般壶艺师所能及。他曾做过一把3300cc的朱泥大壶,像这种容量的朱泥壶,没有十足的信心,绝大部分壶艺师都不愿意尝试。

  为了将朱泥大壶做成功,杨小泉慢慢尝试改进制壶工艺,从小壶开始,逐渐将壶容量提升,循序渐进,从小品到中品,从中品再到大品,当一个容量能够熟练制作出来的时候再加大些,不断挑战,不断失败,不断专研,不断超越。有时候仅仅为了改进一个小细节,反复实践一再重做,不达理想效果决不罢休。

  一步一脚印,一级一台阶,他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极致,所以,朱泥大壶便成了他的代名词!

  以简为美,以素为雅

  杨小泉的朱泥壶,多以传统器型为主,且多为光素器。

  传统器型是紫砂壶之灵魂,是紫砂艺术之根本,大部分壶友都偏爱之,因为经典,所以永恒。

  杨小泉曾师从陈国良先生学习壶型创作,深耕传统器型三十年,精进不止,独具心得。他的朱泥壶追求的是宋瓷以简为美的壶韵,讲究古典的韵味美和极致的线条美,这种审美观念在他作品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提及制壶,都离不开好泥料。鱼籽砂是杨小泉珍藏泥料之一,因砂感细密如鱼籽,故又名鱼籽砂。他家藏的鱼籽砂都是精选的赵庄朱泥矿料,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艳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移,泡养包浆后红色沉稳,如玉脂般莹润。

  查看 合欢 大红袍

  “这么多年来,对传统器型的把握,自己非常有信心”

  说起传统器型,他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数十年深厚的功底。他对于朱泥的水平、梨形、龙旦、西施、潘壶等等传统器型的把控极为老练,已能达到够随心所欲的变化,深受壶友们喜爱。

  若要论他最为经典的壶型,自然当属水平壶。水平壶为功夫茶之利器,历代以来,以明末惠孟臣为最。杨小泉所做的水平壶,上追孟臣之工,下开大容之器,极其讲究工艺和致密结构,规整均衡,比例协调,尤显其高超之技艺和深厚之功底。

  查看 水平壶 赵庄朱泥

  而对于初入门的壶友们,他最推荐的还是梨形壶。坊间有言“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梨形壶是朱泥器的一个代表,大部分壶型都可以从梨形壶型中衍生变化而出。入手梨形朱泥壶,能够帮助新壶友快速入门,提高鉴赏能力。

  查看 梨形 大红袍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六方宫灯壶是他跨越式的代表作。此壶曾获2019年大地奖金奖,壶型取自古代官邸之宫灯,寓意喜庆祥和。

  查看 六方宫灯 大红袍

  德艺双馨,敦行不怠

  杨小泉对自己作品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他的出壶率也极低,每一把壶都极其注重泥料和前期的工艺,追求完美。正如俗语所说,一件好的作品是值得等待的。

  他非常喜欢书法,认为书法和壶艺的理念是相通,可以有助于对线条的把控。他的每一把壶都会有其亲笔手写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壶友的后顾之忧,降低受骗率。这不仅体现出其对作品的负责,更是对壶友的尊重。

  ▲六方宫灯壶

  在采访中,杨小泉老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每一把壶都像自己的女儿,从制作再到壶友手中,就像嫁一个女儿一样”。

  这种朴素无华的言语,正是老一辈艺术家的情怀和匠心精神所在。

  “每一把壶都像自己的女儿”多么纯粹真挚的言语,仿佛道尽了天下壶艺师所有的心声,岂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艺术是由内而外的修行

  生活中的杨小泉是一个非常谦和的人,给人的感觉踏实,舒适,较易相处,那种对人真诚坦荡,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散发出来的是一种平和之气,你会忍不住想向他靠近。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闲暇之时,除了练习书法之外,他还会站桩、打太极,这种虚静恬淡的生活态度,更像是一种修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对于未来规划,杨小泉说,未来太过缥缈,会立足当下,用心做好每一把朱泥壶,让壶友满意。同时可能会更加注重于对孟臣壶的研究,想将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入到传统壶型当中。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都有各自的人生履历。

  而杨小泉,仿佛就是为朱泥壶而生。

  他还在继续往前走

  这条路,没有尽头…

标签: #朱泥壶 #杨小泉 #朱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