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贵的茶越体现出“浓非厚,淡非薄”

粤湘源 9 0



  春茶后的生活围绕着重复的炭焙、审评

为什么越贵的茶越体现出“浓非厚,淡非薄”

  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

  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相同的联系

  好似枯燥乏味且雷同

  但一定会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

  加油!藏在审评室后面无私奉献的审评人员们

  武夷岩茶非常好的诠释了:凡茶皆有味。

  但是每一款武夷岩茶的滋味都不一样,香气、水感厚度更是不同。

  经常有茶友们询问陈馨,到底什么样的口感才是你们所说的茶水厚度。

  是茶汤的浓郁,还是冲泡的克数多所导致的?这茶汤的厚薄到底是什么,让人摸不透。

  而陈馨会偶尔调皮的告诉他们“浓非厚,淡非薄” ,这看似简单的六个字经常令陈馨的茶友们一头雾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浓非厚,淡非薄”

  浓非厚,淡非薄

  ————姚月明

  大家都说茶是一片树叶落入水中的故事,可是这片叶子是如何做到改变了茶水的本质却很少有人了解过。

  首先茶的滋味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区分:茶汤的浓和淡、茶汤薄和厚

  厚我们可以追溯到宋范仲淹的斗茶歌里提到:武夷岩茶“味轻醍醐”。

  醍醐是酥酪上凝聚的油,而武夷岩茶比醍醐还浓郁。

  虽有夸张的修饰,但这很有助于对厚度的理解,代表着茶汤往往具有“嚼劲”

  同时茶汤的厚体现在茶汤入口后,口腔所产生的的饱满度。

  这种饱满度我们也可以直接解读为“茶味”

  茶味充斥着整个口腔,像一块爽滑的布丁溜过舌尖和喉咙,却在落入身体的瞬间绽放出不一样的风味。

  让我们的口腔、喉咙都充斥着茶香、茶韵、茶滋味。

  武夷岩茶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 “一为水,二为汤,三四为精华”

  这些风味都被称作茶的主要味道,让人入口即能辨别。

  而茶汤的厚薄便是这些工艺香品种香刺激嗅觉味觉后,从身体的口腔,胸腔,喉咙中复来的一种滋味。

  这种滋味有种如啜饮富含胶原蛋白的骨头汤,米汤一样粘稠饱满,令人回味无穷。

  这种骨鲠比喻的滋味是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非常的细幽,而又源源不断的出现。

  是草木的气息,是岩石的滋味,更是岩骨的体现。

  令口腔不断的分泌唾液产生回甘,喉咙中不断的产生喉韵,口腔舒展的十分自然。

  这种味道便是茶汤的厚,是乾隆爷口中的“气味兼和骨鲠” 被认为是茶中佳品才有的滋味。

  浓,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一种滋味的强烈度。

  所谓浓,大抵是口感强烈,味大苦重涩不化。

  也被小部分朋友理解为耐泡。

  而茶汤的浓淡与置茶量和冲泡时间有关。

  茶叶放的太多,浸泡的时间太久,茶汤自然会浓郁。

  但是浓并不代表“厚”,只是味道上的浓。

  武夷岩茶的厚,可以间接说明这款茶品的岩韵足。

  能感受到“滋味甘醇而厚重、长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长”

  是茶中内质物丰富,品之层次感明显。

  每一泡茶汤的滋味都会有所不同,同时,茶汤厚重粘稠顺滑,七泡有余香、八泡有余味、九泡有余韵,而且两颊生津,回甘持久。

  所以,做到”浓“轻而易举,做到”厚“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厚”是茶叶的种植山场的条件越优越,茶汤滋味厚重的表现,就越明显。

  例如正岩山场优于半岩山场,因为正岩山场具备优越的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涧水滋养等等。

  “厚”是细心的栽培只有有机生态管理。

  才能保障茶汤的醇厚绵柔,否则施了过量化肥,直接影响醇厚度和耐泡度。

  “厚”是工艺的精益求精。

  在走水过程中水份不能走太干、做青不能做太熟、焙火也不能焙太急。

  不恰当的工艺会将茶叶中的内质物挥发,从而,影响茶汤的醇厚。

  六大茶类其实无论是什么茶品,内含物质越丰富其体现出来的滋味便会更加厚实和变化。

  用恰当的冲泡技法,犹如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将茶的味道展露出来。

  优异的工艺香、特殊的品种香气、在不断的冲泡过程中逐渐褪去,茶滋味虽然会逐渐淡下来。

  但是依然能从茶汤中喝到其本身优异的原料滋味。

  绿茶的厚来源于其鲜爽度、红茶的厚来源于其鲜甜度,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其内含物质所释放出来的优秀基础。

  茶内含物质的多少与种植区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茶叶的浓淡我们可以通过最直观的口腔喝出感觉,但是厚薄却是需要一定的敏感度去感知。

  厚实的茶,无论冲泡是浓是淡,品饮时都可以给人一种汤水有“内容”的感觉。

  同时茶的薄厚是可以比较出来的,但还需爱茶的您用心仔细去感受。

  希望茶人陈馨的文章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中国茶。

  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

  本文由茶人陈馨原创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茶生活##中国茶人#

标签: #滋味 #茶汤 #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