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茶如何避免踩坑,看看老茶友们怎么说?

粤湘源 11 0



  一句话:茶行业的水很深、坑无数;但也是有门路的。

买茶如何避免踩坑,看看老茶友们怎么说?

  一、茶有哪些坑?简单列举几例。1.农药、化肥、激素。农药、化肥、激素问题,一直是中国茶挥之不去的梦魇,历年来的调查、采样检测都问题不断,大品牌、小茶商等等极少幸免。茶叶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之地,容易遭受虫害,有些茶农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还有些茶叶过度采摘,一年甚至采摘四五次之多,为催生产量,需要使用化肥、甚至激素。尤其在早春茶中,很多人都知道明前茶、雨前茶口感好,并且早春时天气较为凉爽、病虫害少,使用农药较少,但有些茶农为了增加早春茶产量,而大量使用激素。前些年,有一个著名的茶品种,因为农药、化肥、激素问题而坏了名声,甚至种茶的人、买茶的人都不喝。这些年,很多茶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有所收敛,并注意源头原料。但同时,因为涉及各方利益,很难完全控制,甚至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2.以次充好。一是,我们都知道,天然食品讲究产地、环境。比如,大米一般都是北方的口感更好,像黑龙江五常大米;真正的有机蔬菜,口感要比大棚蔬菜好吃。茶叶也是这样,茶叶尤其讲究山场、茶园。正山小种,只有在桐木关那几个地方才叫正山;大红袍,只有武夷山两涧三坑里的才是正宗;龙井茶,狮峰的最极品。很多茶商会把外地的茶叶,运进一些品种茶的核心产地进行加工,然后披上核心产地的包装来进行贩卖,比如满大街的西湖龙井、正山小种,甚至金骏眉;和南方的大米运到黑龙江,然后包装成黑龙江大米发往全国,是一样一样的。二是,降低生产标准。茶叶是讲究采摘标准的,比如早春茶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等。按照传统标准,很多茶叶都是要丢掉的。但是,有很多茶商(包括大品牌)以极低的价格,收购那些不够采摘标准的粗茶叶,然后炒制成茶。还有些茶,是把旧茶掺到新茶中混合起来。这些茶,在制作中也不太讲究工艺流程,毕竟是面对低端市场的。这些茶,成本极低,一般是用来走量、占市场的,但有时候在市场上也有可能包装极好、售价也不低。

  3.投消费者所好。有些人学了一点茶知识,觉得自己比较懂了。比如看叶底是否整齐、比如茶芽的品质更好一点等等。而实际上,对于同一棵茶树、同一片茶园来说,当然是茶芽的品质更高、口感更好一点;但是,问题在于,要不是同一片茶园,甚至不是同一个地方的茶呢??现实情况是,有些茶商为了投其所好,专门培育一些只用来采摘茶芽的茶树。那些芽看起来很嫩很饱满,实际上口感一点也不好。

  二、如何判断好茶?什么样的茶才算是好茶?如何判断好茶?这是一个标准问题。1.价格高的,就是好茶吗??说个真实的故事吧。我有个朋友是开茶店的,她店里有一款售价200多/斤的小种红茶,邻区的一个茶店到她这里采购了这个茶,然后换了一个豪华包装,直接卖到3000多一斤。是的,这两个数字的零,我没有写错。

  2.茶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干茶条索整齐等等标准就是好茶吗?上面已经说了一个专门培植茶芽的情况,这些茶芽还可以掺在其他的茶叶中等等。这里,讲个自己的经历。有一次回父母家去,我带了一些自以为不错的、条索整齐的小种红茶。不曾想,两位老人说,他们也在喝一款小种红茶,品质很好。我看了看,那款小种红茶的干茶挺碎的,但是口感很好,茶汤纯净,毫无杂味,水茶一体,回味香甜自然,隐隐然有种大自然阳光、云雾、花草的味道在齿颊间回旋。实际上,这款茶是老人的朋友从一个相熟的茶农那里直接买来的,4K多一斤。之所以干茶挺碎,是因为他当时就是买的剩下的碎茶,自己一样喝,但是价格便宜不少。

  3.茶汤甜、香气高的,就是好茶吗?要是骗刚学喝茶的人,也是挺容易的。有些茶加点蜜还是好的,有的会加糖精,有的用色素,有的加香料。这些都靠口感、靠经验。

  4.那经过鉴定的就是好茶吗?有的茶主打的卖点就是无农药,号称全部经过什么级别的、多少项检测。我不知道他们宣称的真与假,应该、可能是真的吧。但是,我基本不太关心这个。为什么呢?因为我专门到他们的店里去实地品尝过,从龙井、白茶、单丛、肉桂、普洱生熟、黑茶,一路尝了七八款,结论是口感不好、级别不高。可能的情况是,人家主要面对的目标客户,可能就是那些不太懂茶,又害怕买到农药茶的群体(只要保证没有农药就好)。

  5.那大品牌就是好茶吗?首先要说的是,大品牌里肯定有好茶、有高端茶,但是价格肯定很高,同时大品牌里更多的是中低端茶。由于大品牌有比较成熟的工艺流程,一些低采摘标准的茶叶,也能做的像模像样的。大品牌,要靠中低端茶、尤其低端茶来跑量、跑现金流。大品牌的营销策略主要是:开门店、区域代理、多级分销等方式。另外,有些老字号也不靠谱。

  最后推荐几款,我们的钱塘龙井和白茶。

标签: #口感 #茶叶 #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