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云南还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非常丰富,茶叶产制历史悠久,名茶种类多。
在云南,你可以看到古老的茶区,古老的茶树王,能听到古老的茶传说,走过四通八达的茶马古道,你还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可以说云南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茶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名茶种类繁多,据史料记载,云南的历史名茶有六个:
【普洱茶】
据《新寨云南通志》(1948年)载:“普洱茶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普茶之可贵,即在采自雨前,茶味量多,鞭质量少,回味苦凉,无收敛性,芳香清芬,自然不假,薰作是为他茶所不及耳。”
又据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醉,京师尤重之。”
普洱茶入贡清宫,深受青眯,究其原因,在于普洱茶味特浓,助消化之功效最强,并有疗疾、保健作用。宫中以饮普洱茶为习尚,于是普洱在京城名声大振。
《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有贾宝玉喝普洱茶、女儿茶以助消化的描写,说明清乾隆年间,普洱茶已融入当时的贵族生活了,自然名重天下。
【十里香茶】
据《昆明市志》记载:“近郊之十里堡地方,凤称产茶区域,所产品质亦佳。特无人讲求。听其自出自长,今已将绝种矣。”
又据明代《滇略》记载:“昆明之泰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
【感通茶】
《大理县志稿》(民国初)记载:“感通茶出太和感通寺,感通三塔皆有,但性劣,不及普茶。”又据明代《茶苑》记载:“感通茶:感通寺山岗产茶,甘芳纤白,为滇茶第一。”
此外还有萝峰茶、太平茶、宝洪茶等等。
云南的“滇红”始产于1939年,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或者说已经崩溃。中国唯一可以拿来出口换取抗日物资的红茶,也因为广大红茶产茶区不是沦陷就是在交战区,无法生产。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组织专家深入中国的大后方云南,去寻找适合制作红茶的原料,滇红由此诞生。
国民政府当时用红茶换取了大量的抗日物资,红茶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而又默默的贡献。红茶的这段历史几乎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殊为可惜。
滇红刚开始时品质低次,1952年经改进后,目前以其外形肥硕显毫,香味浓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普洱茶火之前,滇红的产量是远远高于普洱茶的。
明清两代,以普洱县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出五条茶马大道,这些大道上,风尘仆仆的攒行者和铃锋叮咚的大马都往来不绝。
第一条: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
这是五条茶马大道中最重要的一条。普洱贡茶就从这条路送到昆明。从长江下游来的“下江”客商,本省滇东、滇中的客商以及官员们的来往,都经过这条大道。
第二条:普洱至西藏的“茶马大道”。
这条路实际分为三段。从普洱弘去的茶叶经下关、丽江中转。直接把普洱茶从普洱驱运到西藏的,是藏胞的大马帮。
第三条:普洱至江城至越南莱州的茶道。
普洱茶运至越南,再到欧洲,这是一条近路,经江城动烈运到越南的茶叶,最多的年代曾达150吨,因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曾在这里设思茅海关动烈分关。
第四条:普洱至澜沧旱季茶马道。
它也是一条国际通道。从普洱运茶,经思茅,再经糯礼渡过澜沧江至澜沧,而后至孟连出缅甸。
第五条:普洱至景洪至打洛大道。
由普洱经思茅过景洪、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国至缅甸景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云南茶叶经过这五条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内地和世界各地。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云南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最古老的食茶、以茶当药、以茶当菜的习俗。在这些习俗中,你可以看到中国人最早利用茶叶的方式,堪称中国的茶文化化石。
茶俗中最富民族传统特色的有:
1、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
云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饮茶方式。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将茶取出,与其他佐料相拌后食用。
2、基诺族的凉拌茶。
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基诺山的基诺族,很早以前就食用凉拌茶,这一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将刚采收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生姜、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拌匀,便成为基诺族喜爱的“拉拨批皮”,即凉拌茶,当菜食用。
3、布朗族的酸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動海县的布朗族系“溪人”的后斋,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至今保留食酸茶的习惯。一般在每年五六月份,将采回的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这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礼物。
4、哈尼族的煎茶。
居住在動海县南糯山的哈尼族至今仍有将普洱茶份量加重煎服,用以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习惯。
5、彝族的隔年陈茶。
今彝族支系的土族、條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每到茶叶大发季节,他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即后发酵)的隔年陈茶能治病的传说。
此外,还有纳西族的龙虎斗、拉枯族的烧茶、烤茶和糟茶、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纳西族和怒族的盐巴茶、苗族的菜包茶、普米族的打油茶、景颇族的鲜竹筒茶等等。
古朴有趣的云南各民族饮茶习俗,色彩纷呈,简直是民族饮茶习俗的博览会。
清代,曾任云南禄劝县知县的植萃(安徽望江人)在《滇海虞衡志》一书中记载(成书于1799年):“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日收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地,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汉、唐以来,云南古茶区主要分布在勐腊的易武,景洪的收乐和勐海南糯山一带。
据原云南省茶业研究所蒋栓先生考证,过去对六大茶山地名各异,都是茶商们根据各人贩运茶叶的不同来源而任意宣扬出来的。六大茶山应为易武、倚邦(即拖板)、收乐、曼洒(即曼撒)、曼砖(即曼庄)和革登。
六大茶山位于澜沧江以东,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景洪县境,为西双版纳傣族古景龙金殿国在江内思茅、普腾、整董、勐乌、六大茶山和橄榄坝等六个版纳(行政区)中的一个行政单位。
据传,六大茶山每年都要向皇帝交贡茶5吨以上,皇帝指定,六茶山中的倚邦曼松茶叶为贡茶。
曼松茶叶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而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皇帝贡茶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因盗匪蜂起而停止。
云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地方。1950年以来,已先后在全省50多个县的原始森林中发现古茶树。
其中勐海县南糯山树龄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王、勐海县巴达树龄1700多年的野生古茶树王、澜沧县邦岚过渡型古茶树王,被誉为“云南三大茶树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茶树王,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这三棵古茶树,吸引了世界各国旅游者和国内外茶学工作者前往参观考察。
种类繁多的历史名茶,四通八达的茶马古道,古朴有趣的民间茶饮,以及古老的茶区,是它们构成了云南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