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今饮茶方式上看时间成本:唐人与宋人比今人更懂舍得2字

粤湘源 9 0



  在饮茶方式上,今人的选择要比古人来得多。

从古今饮茶方式上看时间成本:唐人与宋人比今人更懂舍得2字

  比如我们在泡(高档)绿茶时,可以选用玻璃杯或盖碗来冲泡。在泡低档绿茶时,我们则用紫砂壶来泡。除了泡茶这一种方式之外,我们还可煮茶。

  煮茶时一般选用老茶来煮,像老白茶、熟普洱、陈茶铁观音等都是比较适合的。因为这些是经过岁月洗礼的茶,比较耐高温且内物质丰富,所以煮出来的茶汤,口感很醇。

  泡茶与煮茶是传统的饮茶方式,同时这2种饮茶方式也是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的。

  煮茶

  而对于一些贪图方便与不喜欢啰嗦的人,他们往往喜欢“速泡”方式,钟情于袋泡茶或者速溶茶。

  袋泡茶是现代人的产物,最大特点就是使用便捷,节省时间。只要将袋泡茶投入杯,再往杯中加入沸水便可,不用你去计量投茶量与茶水比例,真的很省心省力。

  更有甚者,有人连冲袋泡茶的时间都不愿意支出,而是直接去商店买一瓶冰镇的茶类饮料喝。确实,买茶饮料挺便捷。因为你不需要烧水投茶也不要冲泡茶叶,且购买后就能瞬间获得快乐,最主要的是时间成本很低。

  可是茶饮料与茶已经不是一个类别了,茶饮料着重点在于“饮料”上而非“茶”上。喝茶的话,还得亲自喝一喝用茶叶泡出来的茶汤才行,半成品可不行。我们姑且把袋泡茶称为“冲茶之法”,而把喝茶饮料称为“直饮之法”,这些饮茶方式要比前面提到的“泡茶”、“煮茶”来得迅速,支出的时间很少。

  袋泡茶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前面提到的今人4种饮茶方式的时间成本,即是泡茶之法、煮茶之法、冲茶之法、直饮之法这4种饮茶方式需要支出多少时间?

  以我泡(煮)白茶(春寿眉)为例,看看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喝到茶?

  首先要提前准备好茶具、茶叶、水、电磁炉、烧水器等物品,此外我不将准备道具所花的时间计算进去,而是直接从烧水开始算时间。

  因为以我个人泡茶(煮茶、买茶饮料等)为例子,且茶类为白茶,所以所花的时间与大家泡茶(煮茶)时所花的时间难免会不同,有误差也是正常的,比如茶类不同,使用的盖碗、烧水壶等道具的规格不相同。

  1. 加水与烧水:3分05秒(半壶多)

  2. 取茶与投茶:30秒

  3. 洗茶与泡茶至出汤:1分05秒

  4. 饮茶:30秒

  总共花了:5分10秒

  冲泡春寿眉:自己拍摄的照片(原创图片)

  1. 加水:40秒(先烧水再投茶)

  2. 烧水:8分(我加的水比较多,大概有400毫升)

  3. 投茶与加热:1分30秒(可以用之前泡过的白茶来煮,先煮一分钟,然后熄火,让余热烧半分钟)

  4. 出汤饮用:50秒

  总共花了:11分钟

  煮春寿眉:自己拍摄的照片(原创图片)(其实煮秋寿眉、老白茶比较好)

  1. 拆开包装,将茶包投入杯中:15秒(这里默认用开水瓶中的热水,所以就没有计算烧水时间)

  2. 加热水与浸泡:3分钟10秒

  3. 饮用:30秒

  总共花了:3分55秒

  袋泡茶

  1. 取茶饮料到与老板结算:25秒(这里直接从进入商店开始算起)

  2. 饮用:12秒

  总共花了:37秒

  茶饮料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煮茶的时间(11分钟)>泡茶的时间(5分10秒)>泡袋泡茶的时间(3分55秒)>买茶饮料的时间(37秒)。

  从时间成本上来看,买茶饮料喝是最省时省力的,煮茶是最耗时间的,而泡茶与冲袋泡茶的时间大致相同。所以年轻人不喜欢喝茶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生活节奏快,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他们都是一群追梦人,容不得半点得闲,自然抽不出时间来喝茶,所以哪种饮茶方式的时间成本低,那么就选哪种。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今人来,好像古人更具有匠心精神,更舍得在饮茶上支出大量的时间。

  那么古代人在饮茶这件事花了多少时间成本?

  在回答问题前,我们先得了解一下古人的饮茶方式,众所周知,古人的饮茶之法与今人是有些不同。

  我国饮茶方式主要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煮茶、煎茶、点茶、泡茶。

  泡茶

  01

  唐代之前的古人,主要分两个时期,一个是先秦时期,另一个是汉魏南北朝时期。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古人(远古时代,如三皇五帝时代),饮茶方式很狂野,直接吃茶叶(鲜叶),吸茶汁,把茶叶当口香糖来嚼着吃。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道: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记载道:

  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此外《神农·食经》中也有记载: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以上种种记载都在说明,茶叶在远古时代(先秦)是被当作药的存在。而在秦朝之后的几个朝代(至唐朝中期前)的古人,他们则开始以茶当菜,煮作羹饮。

  神农

  (2)、汉魏南北朝时期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古人的饮茶方式就比较柔和多了,如果说先秦时期的古人看重茶的“药用价值”,而汉魏南北朝时期则看重茶的“食用价值”,毕竟民以食为天。

  关于茶叶的食物功能说法由来已久,“食物说”是很有道理的,它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他们的煮茶概念与今人不同,现代人用的是干茶(经过加工工艺制成的成品茶),而唐代之前的古人,是直接将鲜叶投入锅中熬煮,此外还会加入一些葱姜等调料品。

  在《广雅》记载道:

  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而在《晏子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

  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西晋文学家傅咸在《司隶教》记载:

  闻南方有以困蜀妪作茶粥卖。

  看来古人是真的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去研究怎么吃茶、喝茶。

  茶叶被煮成汤之后,还可以配饭。

  因为直接用鲜叶煮汤,所以茶汤味道可想而知,比较难以下咽,这也是古人在熬煮时会加入调料品的原因之一了。

  在隋唐时期,古人已经学会制茶,也就是“烤茶”。

  他们会将鲜叶蒸软、烤干,有的制成茶饼有的制成散茶、粗茶、米茶等。在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煮茶的道具,所以常用鼎或者釜。

  煮茶

  言归正传,我们来算算唐代之前的古人,煮一锅茶汤需要多少时间成本。

  先秦时期的吃茶就不多说了,重点来看看汉魏南北朝时期。

  我们现代人煲汤的话,一般要花上2到3个小时,如果煲的是鱼汤,可能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如果是猪肉、羊肉等,时间就要久些了,姑且算3个小时。

  现代人煲汤用的是煤气天然气,而古代人可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都是靠人工生火,靠柴火、炭火等,所以需要的时间会久些。但是煮茶毕竟不是煮肉,煮茶的话,只要烧开就行了,所以时间会少些。

  一般用煤气灶烧开一锅水,那么大概在5到10分钟。如果用柴火的话,大概在15到20分钟,如果锅比较小,那么时间会更短些。

  综上所述,煮茶可能会花上20到25分钟左右。

  煮茶

  02

  在唐朝代初期,古人还喜欢沿用之前煮茶加料的方式,可是陆羽却不以为然,他提出了自己新奇想法。陆羽觉得喝茶要淡雅,拒绝加葱姜盐。

  当时茶圣陆羽所在的唐代,主要有3种饮茶方式:

  1. 煎茶(陆羽推崇的煮茶之法)

  2. 痷茶之法(泡茶)

  3. 煮茶之法(加葱姜等调味料)

  那么什么是痷茶?

  原来所谓的痷茶与元明清的泡茶法有些相似。

  《茶经》中记载: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意思是说,唐朝当时有分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这4大类型的茶,有的人喜欢烤、捶、熬茶等,将茶放在瓦罐里面,然后加入开水冲泡,达到饮茶的目的。

  古人一般只用一些粗茶来痷茶,不会用好茶。

  而陆羽却认为这种痷茶方式是不好的,也是不正确的。前面也提到了,陆羽不喜欢唐朝初期的煮茶加料的喝法,他说这样的茶汤就如同臭水沟里的水。

  所以陆羽在《茶经》中写道: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

  那么陆羽提倡的煎茶之法是什么样的?

  陆羽在《茶经》中先是写了制茶饼的流程: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先是采摘鲜叶,然后通过蒸的方式让茶叶变软,再将茶叶捣碎,接着烘干,等烤干后将茶串起包封住,这样茶饼就制成了。想要喝茶时,就撬下些许饼块,并磨成茶粉拿来煎茶。

  唐朝人是比较在意饮茶的技艺,不仅要求煎茶的手法要老练,而且煎出来的茶汤要美味。此外,《茶经》中还详细记载了煎茶的步骤以及一些细节。

  茶圣陆羽

  比如在烤茶时,陆羽认为:

  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

  意思是说,在烤茶饼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要在风大时候去烤饼,或者在残余的火堆里烤茶,因为在这2种状况中,火力不足,火焰飘忽不定,所以烤出来的茶就会冷热不均匀。

  比如这取水时,陆羽认为: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意思是说,在选择水源上,山崖中流出的泉水为上等,奔流不息的江中水为中等,经常有人喝的清凉井水为下等。

  比如在水开的细节上,陆羽提出了“三沸”的说法: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意思是说,在煮茶的时候,当水被煮到水面有像鱼眼睛一样的水泡浮出来时,这便是一沸。紧接着,若水泡像珠子一般在水中翻滚,那么为二沸。再接着烧,如果锅中水如海浪一样翻滚,那么这便是三沸,而三沸的汤水就老了。

  陆羽认为最佳为二沸: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

  如何煎茶?陆羽认为: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意思是说,在第二沸时,先舀出一些沸水,然后用筷子在锅中心快速搅动,形成一个漩涡,然后加入茶末,这样茶末就能快速沉下去。等茶汤再次烧开,将之前取出的“二沸之水”倒入,静等片刻后便大功告成,可以出汤饮用。

  茶经

  如何倒茶?陆羽认为:

  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

  意思是说,沫饽是茶汤精华所在,分给客人饮用时,茶碗上的沫饽也要均匀。

  此外,陆羽还很细心的提醒道: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也就是说,这一锅一升的茶汤,最多盛5碗,并且还得趁热喝最好。

  话说回来,那么这一套煎茶下来,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呢?我们来看看煎茶具体有几个流程?

  煎茶的主要流程有9个:

  1、准备茶饼,撬下些许来烤(陆羽认为,最好用木炭来烤,其次用硬柴火,烤茶的目的除了为了清洁,还为了激发茶叶的香气,也为了之后好碾碎)

  2、将烤好的茶磨成茶末(将茶饼磨成细茶末,还得筛下,将细粉取来)

  3、准备水(上中下三等水之说)

  4、生火(炭火为佳)

  5、烧开(有的人会加盐等调料品,再撇去浮在表面的“黑云母”的水膜)

  6、投茶(投茶后要经过“三沸”的说法,投茶后的第一沸时,不能出汤,煎煮不够,要在第二沸的时候出汤,且在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然后再投入些茶末。到了第三沸时,再加入在第二沸时舀出的汤水,让沸腾停止。这叫做救沸育华,这样煎茶就算完成了。)

  7、出汤(最好的是舀出的第一碗茶汤)

  8、分茶(前三碗最佳,后两碗的话,不渴就不喝了)

  9、饮茶(趁热连饮)

  10、清洁茶具

  如果从备茶开始算起的话,那么煎茶的时间一定会比我们现代人煮茶来得多。

  一来生火麻烦,二来煎茶时细节太多,比如“碾茶”“三沸”“投茶”“出汤”这4点都大有讲究,且耗时间。

  煎茶之法比煮茶、痷茶等来得更详细,所以花的时间要更多。但考虑到唐朝人煮茶不会用煮饭的大锅,所以时间会短些。

  若不把准备茶与水源的时间算在内,而从生火开始,到饮用结束。那么时间成本大概在1个小时左右。

  煎茶

  03

  点茶盛于宋,它并非是宋代独有,在唐代也是比较流行。点茶是当时宋代的时尚运动,也是宋代文人高雅的艺术追求。

  而将点茶这一饮茶方式推向最高峰的人便是宋徽宗,从他的著作《大观茶论》就可知一二。

  宋徽宗虽是一位不称职的皇帝,但却是一位少见的文艺大咖。如果他不生在帝王家,或许能放开手脚,在艺术这一条路上登上最高峰。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一个尊文的朝代,对文人很友善。而文人大多是喜欢追求文化和艺术的,所以在宋代,茶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可以说,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代。

  宋代上下,不管是大官还是百姓,都喜欢喝茶。

  “点茶”这一茶道运动后来得到广泛开展,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对日本、韩国等国的茶道影响甚大。点茶有一套固定的表演流程,还有一套的点茶道具,比如宋代点茶使用的是团饼茶,有专门的点茶器,比如为茶筅,还有点茶服侍与茶礼。

  点茶

  那么点茶具体怎么做?

  1、先烧水,不过宋代人喜欢用用釜烧水,然后装入汤瓶中,备用(点茶的水不宜过热,要凉一下先)

  2、先是将团饼茶碾成茶末,然后把碾好的茶末放在茶碗里面(先洗茶具、温杯,此外用的是颜色比较深的茶盏,因为点茶的茶汤是比较亮的,用暗色的茶盏更能承托茶汤的美)

  3、再注入一些沸水,将茶末调成糊状或者膏状(投一点茶末先,搅拌成膏状)

  4、然后再加入沸水,并用茶筅搅拌(第二次多加一点水,用茶筅快速搅拌,搅拌是点茶的重头戏,手速要快且稳,手法以击打为主,水面出现蟹眼(小气泡),第三次加水搅拌,要搅拌出白色汤花。前面5次加水,以击打为主,第6次及以后以轻抚为主,第7次以周旋为主。(点茶七汤法))

  5、搅拌的目的就是让茶末开始上浮,搅拌成一碗“粥”(茶盏里泡沫越多越好,可在汤面上以膏作画)

  茶筅

  宋代的点茶是一项高雅的艺术,品茶味并不是唯一目的,除了要品好茶汤,欣赏点茶的过程也是一大追求。

  点茶的要领是“静”,是镇定自如,也是胸有成竹,更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它是宋代文人的艺术与精神追求。

  总之,点茶快不了。

  其实不管是煎茶还是点茶,碾茶成粉末最耗时间。

  煎茶要在第二沸时下茶末,之后煮开还得加一下凉水,细节满满。此外像点茶中的搅拌,要打出汤花是很耗时间。

  煎茶与点茶不同,煎茶需要先烤茶饼然后磨成末,而点茶直接将茶饼磨成末。煎茶要用风炉、扇子与鼎釜,点茶要用汤瓶与茶筅。

  唐朝的煎茶之法比较严谨,细节比较多,而点茶注重在意境与气势。

  宋代人也有喜欢煎茶的,但点茶是当时的主流,煎茶竞争不过,而后来随着南宋的灭亡,煎茶也沉入时间的深海中。

  点茶的要点就是要茶筅击打出汤花,出现满满的细嫩泡沫才行,很考验你的腕力。

  点茶的步骤很多,光是加水搅拌就有七次,很费精力,所以它的时间成本也不低,比煎茶来得久,大概在1小时到1个小时30分钟,如果是新手的话,估计时间会更久。

  茶末

  04

  泡茶之法最开始起源于隋唐,像唐代的痷茶之法与泡茶有些类似,不过痷茶用的大多数是粗茶,这种方式不算是当时唐代文人喝茶的主要方式。而到了宋代,点茶抢了泡茶的风头,虽然点茶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也算泡茶的一种。

  而明清则对泡茶之法多有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下过这样的诏令:

  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

  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却让当时茶界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

  他是草根皇帝,知道老百姓的难处,因为制作精致的团茶需要劳民伤财,所以他就停止进贡团茶,选择直接进贡芽茶,这样就省事多了。

  从之前的团饼茶变为散茶。

  茶的类型发生改变,使得泡茶方式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而明清比较流行的泡茶方式为撮泡法。

  茶盏

  撮泡法如何操作?

  陈师的《茶考》记: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其中茶瓯便是茶碗、茶杯的意思,撮泡法就是直接茶叶置于瓯、盏之中,再用沸水进行冲泡。

  撮泡法在步骤上比煎茶、点茶来得简单,但你别看撮泡法很简单,里面的门道还是有很多,泡茶的茶具也蛮多的。

  比如要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除了撮泡法之外,还有壶泡法。

  在《茶录》、《茶疏》等茶书中皆有记载:

  壶泡法主要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这些步骤。

  还有一种工夫茶的泡法

  清代工夫茶很流行,广东、福建等地比较喜欢用小茶壶泡乌龙茶。工夫茶的泡法的主要流程有:

  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

  总的来说,泡茶确实步骤不多,主要有:

  1、准备茶器(汤壶、茶壶、茶盏)

  2、选择水源

  3、生火(掌握火候)

  4、烧水(烧出好水,与“三沸”相似)

  5、泡茶(壶泡、撮泡、工夫茶泡法即小茶壶泡法)

  明清时期的撮泡法与现代的泡茶差不多,所以时间上也差不太多,最多差在生火上。

  如果用柴火烧一锅水,大概要15到20分钟。也就是说,明清泡茶的话,时间成本大概在20到25分钟左右。

  茶

  我们来归纳一下古今饮茶方式的时间成本

  古人:

  1、唐之前的煮茶法,用时20到25分钟左右。

  2、唐代的煎茶法,用时1个小时左右。

  3、宋代的点茶法,用时1小时到1个小时30分钟左右。

  4、明清的泡茶法,用时20到25分钟左右。

  今人:

  1、泡茶用时5分10秒

  2、煮茶用时11分钟

  3、冲茶用时3分55秒

  4、买茶饮料用时37秒

  由此可见,今人饮茶的时间成本是最少的,最长也才用了11分钟。

  而古人4种饮茶方式,时间成本最少也有20到25分钟左右,最久达到了一个小时半。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古人为何舍得下时间成本?

  先不谈现代拥有先进的饮茶道具,节省了大量时间,而是我们光是看古人泡茶步骤的繁复性就知道,他们是有匠心精神的,他们对茶是极度热爱的。

  因为喜欢喝茶,唐人与宋人是舍得花时间。

  好像他们这些古人比我们这些今人更懂得舍得2字。

  茶

  其实舍得是一种哲学,也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好像万事万物皆在这2字当中,有舍才有得。

  古人舍得为茶而花时间,所以收获了快乐。而反观如今许多年轻人,好像变得“吝啬”了。

  舍不得在饮茶上花时间,其实并不是没有时间,只不过不愿意花在茶身上,不舍得的原因就是觉得喝茶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

  但喝茶真的是浪费时间?

  其实不然,茶为国饮,茶是最健康的饮料。喝茶有益健康,不必多说,大家也是知道的。茶叶种类丰富,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点,相信大家都能找到一款合适自己口味的茶。

  喝茶自然不是浪费时间,喝茶能陶冶情操。

  因为古人看到并明白茶是多么美好的东西,所以愿意舍得花时间在茶身上。而如今一些年轻人却看不到茶的优点,所以就舍不得了花时间。

  舍得是一种态度,也是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与理解。

  若人们觉得它的价值比时间(花些时间的价值)低,那么就不舍得为它花时间,如果觉得它的价值很大,那就舍得为它花时间。

  为何古人比今人更懂得舍得2字?

  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懂茶。

  文|小詹茶肆(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更多精彩白茶知识,欢迎关注【小詹茶肆】

标签: #时间 #方式 #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