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会拂对方的面子吗?

粤湘源 75 0



  马上迎来新春走亲访友季,聚会喝酒自然少不了了。然,酒多自然伤身。不想喝太多?那么,可能时,不妨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会拂对方的面子吗?

  以茶代酒,由来已久,而最早的文字记载,则出自《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至于宠衰,更见逼强,则以为罪。”

  这段记载在陆羽《茶经·七之事》中亦有提及。这便是目前“以茶代酒”最早的文字记载。

  韦曜是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东吴四朝重臣,后因与孙皓生隙,为孙皓所害。他著有《吴书》(合著)、《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其有“韦曜笃学好古,博见群籍,有记述之才”之评,而《三国志》多取材其《吴书》。

  孙皓则为三国时吴国(222-280年)的第四代国君,也是最后一代国君,嗜好饮酒。每次设宴,必是一整天,规定每人必须喝完七升酒,众人都尽兴大醉方休。而韦曜可谓孙皓的宠臣,孙皓对其饮酒则“常为裁减”、或者悄悄的“赐茶荈以当酒”。如今,我们在这段文字中也可推知,在三国时至少上层社会已有饮茶之风,而“以茶代酒”在那时已经出现了。

  在三国和两晋时,饮茶之风日盛,茶从士族逐步发展到平民阶层待客之物。三国时魏朝,已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如三国魏朝(公元220-263年)魏明帝的张揖在《广雅》中对采摘鲜叶压饼的制茶方式,和煮饮方法做了记述:“荆巴间采荼作饼,饮醒酒,令人不眠。”三国时期,大批北方人南渡,避乱江东,也加速了江南茶叶的开发,三国时孙权的吴地(江南和浙江沿海的东部地区),自然成为茶业传播的主要区域,茶叶的饮用和生产也逐渐传播开来。以茶代酒的典故就是证据之一。

  文中提到的“率以七升为限”估计有点令人惊诧——如果以现代的“升”,那可是多大的量!不过,古代和现在的度量衡是不同的。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度量衡的转换公式:

  三国时期: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

  现代转换: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所以,上述记载的三国时期的7升,相当于现在的1.4升——现在常见的大瓶可乐就是1.5升。

  另外,文中提到的酒,也很可能是低度酒。蒸馏酒虽然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但三国时期饮用的则是多为浓度不高的发酵酒。东汉建安(公元196—219)年间,曹操曾将家乡(今安徽)亳州所产的“九酝春酒”进献给汉献帝刘协,并上表说明九酝春酒的制法。曹操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二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酿……三日一酿,满九斜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而根据贾思勰《齐民要术》的记载,这种酒的米的用量是“九斛”。根据当时和现在的度量衡转换,大体可以得知这种酒的曲与水的比例约为1:30,米与水的比例低于1:1,酒精度不会太高,大概在三到五度之间——和现在的啤酒的酒精含量差不多。九酝酒是当时一种比较典型的酒,从此我们也可以大体推断三国时所常饮用的酒品的酒精浓度。

标签: #时期 #茶叶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