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河南省著名特产,由信阳茶农创制于民国初年。主要产地在信阳市和新县,商城县及境内大别山一带。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营养价值。信阳毛尖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
茶圣陆羽编写的《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
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近些年,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目前,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1℃,3月下旬开始,日均温达10℃,可持续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积温达4864℃,80%的年份为4683℃。4-11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7℃,最热的7月份均温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为1.6℃。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时数为1592.5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3%),太阳辐射量为89.25千卡/cm2,有效辐射量为43.74千卡/cm2。山区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
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800米的高山区种茶。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相对湿度75%以上)。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尤其是信阳处于北纬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
信阳毛尖产地来源的界定: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北纬31°23′-32°24′,东经113°45′-115°55′。驰名产地有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五座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灵山寺)。
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
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视为珍品。特级毛尖一芽一叶初展的比例占85%以上;一级毛尖以一芽一叶为主,正常芽叶占80%以上;二三级毛尖以一芽二叶为主,正常芽叶占70%左右;四五级毛尖以一芽三叶及对夹叶为主,正常芽叶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鲜叶。80年代后期,新开展的特优珍品茶,采摘更是讲究,只采芽苞。
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荫凉的室内摊放2-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颜色鲜润,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醇香。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冲后汤色明澈、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优质信阳毛尖清香扑鼻,劣质信阳毛尖混浊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