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千万记录,位列普洱茶王丨百年福元昌

粤湘源 12 0



  2013年,七片20世纪初生产的福元昌圆茶,在北京嘉德拍卖行成功拍出1035万元的天价,刷新了当时号级茶类拍品中最高纪录!

创下千万记录,位列普洱茶王丨百年福元昌

  而百年福元昌圆茶的生产者,在历史中也是享有盛誉,不仅是当年的四大名茶庄之一,更见证了易武正山在贡茶时代的百年兴衰。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带茶友们了解,福元昌茶庄背后的传奇与历史。

  从贡茶时代诞生

  福元昌的传奇,要从贡茶时代说起。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朝贡茶的负责权由户部转为礼部,管理更加严谨,上供区域也从中部五省增加到全疆域十三个省份,其中就有云南省。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650年),云南开化总兵阎光纬“进普洱茶肆十圆,孔雀翅十副,女儿茶捌篓“,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

  此后,贡茶事宜成为了普洱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保证顺利采办,不仅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每年春茶季还都要拨出“例银”采购加工。

  清朝贡茶的出现,对于普洱茶来说是一件上行下效的大事,不仅直接促进了版纳地区的茶业发展,还使得六片产茶地区逐渐兴盛,成为了今天所称的古六大茶山。

  嘉庆四年( 1799),檀萃《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在众多茶山中,易武崛起最晚,后来的势头却最盛,这种大器晚成,要归功于当年背井离乡,到易武开荒种茶的云南石屏人。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实行移民殖边,不仅在此地驻兵屯田,还大力倡导移民政策,稳定边疆,由此,石屏等地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技术进入易武。

  易武所产的茶青品质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倚邦,因为一场大火化为废墟,云南普洱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由倚邦茶区转向易武正山。

  鼎盛时期的易武,“入山作茶者十万人”,老茶庄鳞次栉比,行帮马蹄铮铮,客商川流不止,一派繁荣景象。

  而这一时期最早的易武茶代表作,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福元昌圆茶。

  随着易武崛起兴盛

  光绪初年,“元昌号”茶庄创立于倚邦茶区,凭借茶叶的优良品质,很快成为倚邦最大的茶庄之一,巅峰时期年产普洱茶近500担,主要销往蜀地和北方。

  光绪中期,随着易武茶山的进一步兴起,元昌号为了扩大市场,提高实力,也在易武大街上开办了分行,即“福元昌号”茶庄。

  依托总号的资金优势,福元昌茶庄从一开始就严格把关茶青品质,只采用易武正山的优质大叶种普洱茶菁,茶品与倚邦小叶种茶的口感迥异,很快打响了名气。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云南南部兵荒马乱,盗匪蜂起,普洱贡茶也被迫中断,再加上瘟疫四起,民不聊生,福元昌号茶庄歇业停产。

  民国11年,随着政局的稳定,易武的经商环境逐渐改善,福元昌号茶庄也恢复了生产,竞争对手减少,考究的制茶工艺,复产的福元昌号很快就站稳了市场。

  到了1929年,福元昌号圆茶的年产量就高达近600担,超越了总号的规模,与当时另外两家豪强茶庄同庆号、宋聘号,共称为“易武三大茶庄”。

  福元昌号的盛景,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末年,由于勐海的强势崛起,普洱茶加工、交易中心也开始从古六大茶山转移,福元昌号也随着易武的衰落一并消逝。

  好在,当年生产的福元昌号园茶,在百年之后还留有于世,通过这些珍贵的“活化石”,我们还能再次领略到“普洱茶王”的风采。

  与岁月长河共存

  从2013年嘉德拍卖行时留下的图像资料来看,20世纪初期的福元昌圆茶,整筒以竹心篾包裹,篾上的字迹已经被岁月掩盖,不过从蓝色内飞上仍可获取信息。

  内飞上四四方方,围饰回纹,写明:“本号在易武山大街开张福元昌号……以图为记,...”,共88字。还手工加盖有朱砂红印,或能起到防伪作用。

  据资料记载,福元昌内飞有蓝、紫、白三色,其中紫内飞表示茶性刚烈,白内飞代表茶性阴柔,蓝内飞则集两种之长,称为阴柔性。

  观察茶饼,条索宽扁,叶片厚大,应是采用了相对粗老的4级及以上的原料,这说明号级茶时代的制茶理念,与之后的印级茶乃至现代普洱茶都是有一定差异的。

  著名散文家余秋雨,是普洱茶的忠实拥护者,也是普洱老茶的品鉴专家。他曾在《品鉴普洱茶》一书中这样形容福元昌:

  “福元昌磅礴雄厚,同庆号幽雅内敛,一阳一阴,一皇一后,构成终端对比。”在他对经典号级茶的排序中,福元昌更是位列榜眼,仅次于宋聘号。

  时至今日,作为研究近代云南普洱茶工艺演变和制茶理念的重要物质遗留,福元昌圆茶已经成为号级茶时代的旗帜之一,未来也将继续引流普洱茶行业前行。

标签: #易武 #普洱茶 #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