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叫傩。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周礼·夏官》说,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及大队“ 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 子等角色,出现了由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
傩戏经历了各个朝代,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流传至今,成为重要的信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