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夏至,骄阳似火,蝉声四起,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开始了。
我们的度夏三件宝:空调、wifi、冰西瓜。
古人的大概是煮茶、躺平、摇蒲扇,实际上大热天喝热茶是件很爽的事情,不信你可以试试。
王安石有诗云:“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只要以平常心对待,四时皆有其美,古人更是如此。
倪瓒《凉亭消夏图》
在炎热的夏天,调停笔墨,铺陈丹青,写就一幅消夏图,在书画之中寄托自己的林泉之心,使心随物游,如沐清风,也是一种不错的消夏方式。
古人夏天都怎么玩呢?
游山
对古人来说,不管是出门见人还是招待访客,都必须做到衣冠符合礼仪,这可为夏日生活增加了不少负担。
王羲之就曾写信给朋友:“今日甚热,足下各匆匆,吾至乏惙力不具。”表示烈日之下就不互相干扰了。
这种夏日不见客的现象还体现在了龚贤的《浓荫消夏图》中:山林葱郁,却不见一人,唯有一紧闭房门的小屋。这留给观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这间小屋的主人在家吗?他们在家如何消暑呢?
清 · 王翚 《桐荫消夏图》
△王翚传世品中最为精彩的力作之一。画中的山石主要以墨笔画成。点画离披,郁茂沉古,笔法松秀,墨色滋润,乾净明洁。
画面的远山,布置得非常贴妥自然,设色亦极其见功力。他把青绿重色设得浑厚而典雅,是王翚山水中的一幅成功之作。
明 · 仇英《竹梧消夏图》
△画中远山连绵,近处山势逶迤,亭台池塘,一片青绿。疏竹之间,两位穿宽袖长袍的古人相对而坐,气定神闲、举止洒脱,颇有杜诗“竹深留客住,荷净纳凉时”的意境。
此画紧紧围绕“消夏”这一主题展开,构图沉稳、景物清晰,色泽明丽,技法精巧。山形线条勾勒方折与圆劲并用,和谐统一,实为明中期古典艺术风格的佳作。
明 · 石涛《江村消夏图》
△画面前部有杂树数株,间出以山石,一隐士高人坐卧其上,仰眺瞻望,似为作者本人高怀之写照。山后又有渔村茅屋数间,淡墨勾勒,隐约山水之间。这一切正如作品上的石涛题诗:“水郭江村首夏凉,绿荫深处旧茅堂,新茶嫩笋消闲日,更爱荼靡落雪香。”
玩水
古时南方人最亲水。宋朝从建国以来,受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威胁,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记载,时临安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宋 · 季友直《荷塘纳凉图》
△古人纳凉往往还与优雅的赏荷结合在一起,“大暑赏荷”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宋 · 苏汉臣 《荷塘消夏图》
△该画作画风工丽,笔墨柔润,两位仕女凭栏相望,塘中荷叶田田,岸边烟树迷离,清幽静谧,景色宜人,表现出湖边柳岸幽居的情趣。
佚名《采莲消夏图》
△图中的主人公手持团扇,乘船游于荷花莲叶间,好不逍遥自在。设想在夏日傍晚,搭上游船,在暗香涌动中感受湖面清风,岂不是夏日中一大乐事?
清 ·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写唐杜甫五律《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一的诗意。
原诗句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两联句,图中景物与诗意相结合。
此画笔墨工细,人物动态幽闲自在,衣褶用浓墨勾勒,略似折芦描法,起伏转折,回肠荡气,笔势流畅。其布景简洁,设色雅淡,山石似用小斧劈皴,锋棱多姿,墨色富有层次,别具一格。
躺平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唐·白居易《消暑》
古人没有空调,电扇,虽有类似于凉房、冰鉴、冰井等纳凉设备,避暑只能敞襟露怀,或小院纳凉亭台摇扇……这种心静自然凉的竟也很风雅。
元 · 刘贯道《消夏图》
△画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
此画的线描确实承袭了两宋传统,运用得恰到好处,画面严谨工整。以铁线描、钉头鼠尾描以及兰叶描多种描法参合运用,转折之处停顿点提,细节处虚化过渡,将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元 · 刘贯道《梦蝶图卷》
△取“周庄梦蝶”的典故,描绘了炎夏里庄周和侍童都在树荫下入睡的场景。
图中庄周仰卧在榻上,神色轻松,嘴角似有微笑——或许在这个夏日美梦中,他早已变成蝴蝶穿越千里,探寻了大千世界。浮生若梦,漫长夏日也终究如奇幻梦境一场。
《槐荫消夏图》
△在盛夏的绿槐浓阴下,一高士袒胸跣足而卧,闭目养神,怡然自得,榻侧置雪景寒林图屏风,条案上罗列香炉、蜡台及书卷什物。
此画行笔飘逸柔美、气韵清新优雅,人物和背景勾勒细致,烘染细腻,体现了画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绘画功底。
品茗
饮茶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中国人四季都与茶为伴。
“茶圣”陆羽《茶经》中阐述了饮茶的功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佚名《草堂消夏图》
△林间草堂一间,二人相坐,交谈甚欢;屋四周翠竹劲挺,杂树丛生,山石奇特,或吟诗作赋,亦或是品茗对弈,于山水田园间的悠然自得,盛夏于此处清凉饮茶畅谈,不失为消暑圣地。
赵原《陆羽烹茶图》
△此画远山绵延起伏,近山巍峨,山水清幽,布局重山复水,水势承“之”字形环绕,营造出百转千回的气势。
近处广水,有茅草屋临水而筑,四面草木繁盛,曲径通幽处一条小道延伸出画面,仿佛此处隐秘于山林间。
阁内一人,扶膝踞坐于榻上,应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跽于一侧,可见茶圣陆羽在山水间烹茶闲居的悠然生活。
唐寅《琴士图》
△画作中,一琴士坐松林泉石间,轻抚琴弦,溪水淙淙,似与琴韵相和,四周摆设文玩鼎彝。山石双松之间,数位童仆正忙于烹茗煮茶,小几上与地上并且散列着书籍笔砚和鼎彝古玩,似乎是把风雅文人的书斋搬到了户外。
画中绘人物衣纹流畅而秩序井然,画山石的用笔则简率随意,和早期精谨工致的风格有所不同。清新淡雅的设色,更为这应该是描绘夏日一景的画面,平添一股清凉气息。岩头细瀑前,一高士拂琴茗饮,神思飘逸,似已融趣于水声琴音之中。
金廷标《品泉图》
△图绘月下林泉,一文士坐于靠溪的垂曲树干上啜茗,状至悠闲,一童蹲踞溪石汲水,一童竹炉燃炭,三人的汲水、备茶、啜茗动作,恰恰自然的构成了一幅汲水品茶的连环图画。
画上的烹茶道具有竹炉、茶壶、四层提篮、水罐、水勺、茗碗等等,斑竹茶炉四边皆绑提带,四层提篮内可容烹茶需要诸品,如茶叶、炭火等等。
本幅山水人物浅设色,笔墨精炼,人物清秀,圆短脸形的文人造型极富特色,衣袖襟襬皱折转折猷劲,皆与记载中的折芦描相近。
“回顾古人如何度过夏天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方法中有不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并且充满了审美和生活趣味,值得今日同样处于酷暑中的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