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饮中国: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茶文化通论)

粤湘源 11 0



  茶,自中国西南古巴蜀原始森林诞生,经七八千万年的岁月历练,据说因为被距今约5000年的炎帝部族领袖神农首次发现,开始了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历史。公元8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唐朝,陆羽以一部七千余字的《茶经》确立茶文化地位。《茶经》开门见山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此处之"茶",既可理解为生长在中国南方的一种木本植物,亦可诠释为人文语境中君子般的风范嘉物。"茶圣"的提纲挈领,将茶物质与精神水乳交融的复合形态一语点透,真可谓"一叶双菩提"。

品饮中国: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茶文化通论)

  不辨门径,何窥堂奥?本著论述的是茶文化的内在精神,而所谓茶文化,一定是有系统的茶之文化体系的。站在馨香袭人的茶文化露院,我们须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讨论茶文化,首先必须从"什么是文化"开始。20世纪初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角度来界定"文化"概念,不同的定义竟有两百多个。西方文化学背景下的"文化",被解释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中国人理解的"文化",初始本是"人文教化"的简称。中国的群经之首《易经》首次解读"文化"一词∶"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将人类各种音。止、外表体态、分寸进退称为"人文",将春风化雨而滋润天下的"人文"理为"文化"。可见"文化"一词在传统的中国学者视野中,是讨论人类社会的属语。故传统中国人的文化概念,可以定义为"人在造化中协助天地所进行的总和"。

  《茶文化通论》中的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统,有着鲜明的德化功能。恰是出于这样的文化初衷,我们在吸纳了西方对"化"概念基本定义的基础上,从中国人对文化的认识出发,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文精神的全部形态。

  明确了"文化"的概念之后,"茶文化"亦是我们必须清晰的重要概念,它将决定我们在怎样的学科背景下设定学术坐标。现当代诸多茶文化论著,对其有过很多诠释,总体上可以将定义归纳为两大类别∶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茶之物质及人文精神的全部形态,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茶之人文精神的全部形态。笔者对茶学科领域经过长期思考,得出以下框架建构认识∶茶的学科定位首先必须建立在"大茶学"这样的一级学科位置上,再设立以自然学科为主体的二级学科"茶学"以及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的二级学科"茶文化学"。同时,笔者认同当下茶文化界学者的这一观点:将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茶之人文精神的全部形态"。同时,因其学科的综合特征,茶文化必然与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茶学、农学、林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互相联系、渗透,以茶文化学为核心,构成跨学科的茶文化复合形态。

  那么,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呢?建立在茶之人文精神全部形态坐标下的茶文化,其研究的对象当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有关茶的社会与精神方面的一切文化事象。而茶,恰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须臾不曾离开的精神饮品。没有什么植物比茶更能够象征中国了——它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华夏义明的诸多基因和密码就浸彻在一盏茶中,品饮华茶便是品饮中国。故我们将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框定在以下四个文化层面上。

  一是茶习俗。它建立在人类日常生活基础的行为文化层面,其内容为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茶文化习俗,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作为关键词。它包括了各国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我们往往可以从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传统中医学等研究角度去观察其行为模式。

  二是茶制度。它建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制度文化层面,内容包括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涉及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制度和经济制度,包括茶政、茶税、茶贡、茶马交易,以及现代茶业经济的一系列国策、制度、规范,包括国际国内的茶贸易制度,由此引发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等。我们多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学科角度去着手研究这一层面的内容。

  三是茶美学。它建立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审美文化层面,我们往往以"琴棋书画诗酒茶"来概括其内容。茶美学着眼于茶的品饮艺术,强调茶的审美实践与品味,内容涵盖茶文学、茶艺术、茶空间、茶器物、茶品牌、茶技艺、茶非遗,尤其是在此审美历程中诞生的"中国茶语",即关于中国茶的话语体系。它包括茶自身的物性表达、与茶相关的人类记忆解读、涉茶物质形态的文化诠释等。我们多从美学、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等领域出发,去学习和实践这一文化层面的内容。

  四是茶哲识。它建立在人类精神活动孕育出的思维方式文化层面,是茶文化的核心、最高的文化尖端,是人类对茶"形而上"的价值观念的终极思考。其内容包括了茶与人类信仰、茶哲学观、茶科学观、茶历史、茶教育传习等我们多从哲学、宗教学、历史学、教育学、自然科学史等诸多学科视角出发去研究这一层面。

  以上四大茶文化层面,构成了茶文化的金字塔模式——以茶习俗为文化地基、以茶制度为文化框架、以茶美学为文化呈现、以茶哲识为文化灵魂的茶文化知识体系。

  本著体例的安排建立在茶文化通论的教学目标上,是对茶文化知识体系进行系统、规律、有内在联系、全面而又扼要的论述。这亦是《茶文化通论》形成上、下卷体系的原因。上卷编年,以历史进程为主干,纵向叙述茶文化产生、发展、成熟和前瞻的风貌,并着重抓住每一重要历史时期的茶文化特点加以闻述;下卷纪事,对茶文化事象中具有重大和普遍意义的内容,进行专章叙述。上、下卷互相呼应,点面兼顾,内容安排合理。

  最后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设立茶文化通论这门课程的意义。

  首先,它是有关茶学和茶文化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无论你选择的是自然学科类的茶学专业,还是人文学科类的茶文化专业,茶的文化属性和自然属性都相互融合,就像一片叶子的两面。可以说,忽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等于忽视对大茶学专业的全部基础学习。

  其次,这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之学。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基本精神胎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助于品味其中原汁原味的精华部分,亦可为以后的文化研究和实践砌出坚实的基石。

  最后,这是一门关于"爱与和谐"的价值观课程。茶从大地生长,博大精深,没有爱之心灵,是无法真正走向茶的。诚如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指出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和谐理念,这正是全人类选择的生活哲学,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喝茶,他们便可以是和谐哲学的实践者。故这门课程强调茶文化学习的特点,强调学习者自"爱茶"伊始,从体悟与感知入门,引导和帮助人们进入茶与人类互动的情理教化通道,起着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和平衡社会及个人的作用。

  茶是中国人的良心,它崇尚善良、自尊、独立和宽容它内蕴神秘、自然、灵动和智慧。茶里凝固着中国人的基本人性,是来自中国幽深历史中的中庸含蓄、温绵和柔韧,它把中华文明集于一叶、溶于一杯,青枝绿叶,行遍全球,奉献人类。这正是本书被冠以极富人文气韵的副标题"品饮中国"的缘由。 (本文为《品饮中国——茶文化通论》的序言,作者王旭烽。)

  点击上图小程序购书及查阅详情

  书名:《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

  作者:王旭烽 著

  《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以茶文化专业研究为学术背景,以历史脉络为坐标,构建以茶习俗为文化地基,以茶制度为文化框架,以茶美学为文化呈现,以茶意识为文化灵魂的茶文化知识体系。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编年,以历史进程为主干,纵向叙述茶文化产生、发展、成熟和前瞻的风貌,并着重抓住每一重要历史时期的茶文化特点加以阐述;下卷纪事,对茶文化事象中具有重大和普遍意义的内容,进行专章叙述。上、下卷互相呼应,点面兼顾,纵横捭阖,叙述宏大。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华夏远古的神赐——从自然进入人文的深远境况 / 3

  第二章 滋润心灵的初吻——春秋至秦汉的浅啜 / 14

  第三章 轻身换骨的灵丹——魏晋南北朝的茶事品相 / 21

  第四章 法相初具的唐煮——鼎盛年华的茶文化兴起 / 34

  第五章 形神俱备的宋点——横看宋、辽、金、西夏的时代茶岭 / 45

  第六章 精彩纷呈的冲湖——元、明、清的世俗茶风 / 56

  第七章 憧憬海外的绿舟——近代的环球茶叶远航 /65

  第八章 低谷下的薪尽火传——晚清民国华茶的艰辛跋涉 / 80

  第九章 继往开来的国饮——1949年之后的茶之风貌 / 91

  第十章 21世纪的饮品——世界茶叶地图 /102

  下卷

  第十一章 茶之道——从一盏茶中品味的人

  第十二章 茶之政——那副打理茶业的算盘/

  第十三章 事茶者——终生沉醉茶境中/145

  第十四章 茶之医——何须魏帝一丸药 /164

  第十五章 茶技艺——事茶的精道与品茶的浪漫/

  第十六章 茶习俗——柴米油盐酱醋茶 /194

  第十七章 茶文艺——琴棋书画诗酒茶/215

  第十八章 茶之具——器为茶之父 /247

  第十九章 茶传习——薪尽火传的绵延/

  第二十章 茶旅游——绿香满路永日忘归/

  参考文献

  后 记/287

标签: #文化 #人类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