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许晖教你读《茶经》”系列之“二之具”) 注译者简介: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个人著作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辑)、《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辑)、《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等。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注释】
籝(yíng):竹编的箱、筐或笼一类的盛物器。
筥(jǔ):竹编的盛物器,方形的称“筐”,圆形的称“筥”。
【译文】
籝,一名“篮”,一名“笼”,一名“筥”。用竹子编制而成,可容五升,也有可容一斗、二斗、三斗的,茶农背着采茶所用。
《茶经》
灶,无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注释】
突:烟囱。
釜(fǔ):就是项羽“破釜沉舟”所打破的炊具。圆底无足,放在灶上,上面再放上蒸笼。
【译文】
用土砌成的灶,不要使用烟囱,以便火力集中在锅底。
蒸茶的锅,要用锅口边缘向外翻出、状如口唇的,便于锅和蒸笼密封时往里面注水。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箄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注释】
甑(zèng):底部有许多透蒸汽小孔的炊具,类似于今天的蒸笼。
匪:通“篚”,竹编的圆形盛物器。
箄:通“箅(bì)”,蒸锅中起间隔作用的箅子,竹制。
谷木:又名构树、楮(chǔ)树,落叶乔木,树皮韧性好,是造纸的高级原料。
亚:通“桠”,枝杈。
【译文】
蒸茶的甑,要用木制或瓦制的,形状是像“篚”一样的圆筒形,在腰部涂上泥,这是为了保持热量。甑的里面,放进篮子形状而不是平板式的箅子,这是为了方便取出茶叶。然后将箅子用竹篾系紧。开始蒸茶的时候,将装满芽叶的箅子放进甑的里面;等到蒸熟的时候,再把箅子取出来。下面烧水的锅干了之后,从锅的唇口处往甑中注水,甑的下面有孔,可以流进锅里。还要用有三个枝杈的谷木树枝制成小棍,将正在蒸的芽、叶翻动散热,避免芽、叶中的精华流失。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注释】
杵臼(chǔjiù):“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用来舂捣的棒槌和石臼。
碓(duì):脚踏驱动的石锤,落下时砸在石臼中,用来去掉稻谷的壳。机械化后使用水轮,称作水碓。
【译文】
杵臼,一名“碓”,以经常使用的为最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注释】
棬(quān):用曲木制成的圆形饮器,这里指铁制的圆形模具。
【译文】
用来规范饼茶形状的工具“规”,一名“模”,就是模具,一名“棬”,也是模具。用铁制成,或为圆形,或为方形,或为花形。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注释】
承:本义为托举,这里指放置模具的平台。
砧(zhēn):本指捣衣石和切东西的砧板,这里指垫在模具下面的砧墩。
【译文】
放置模具的“承”,一名“台”,就是平台,一名“砧”,就是砧墩,用石头做成。如果没有用石头做的,也可以把槐木或桑木埋进土中,露出半截,使它不要晃动即可。
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注释】
檐:通“襜(chān)”,本指系在身前的围裙,这里指垫在模具和砧墩之间的布,防止模具滑动,同时也起清洁作用。
油绢:也叫“油丝绢”,指细薄光滑的丝织品。
败:破旧。
【译文】
垫在模具和砧墩之间的“檐”,一名“衣”,就是衣服。用旧的油绢或雨衫、单衣所做。把“檐”垫在“承”这种砧墩上面,再把“规”这种模具放在“檐”的上面,用来压制茶饼。茶饼压制完成后,拿开,再换一张新的“檐”。
芘莉,一曰籝子,一曰篣筤。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注释】
芘莉:“芘(pí)”和“莉”都是草的名称,这里指用草编成、摊晾茶饼的工具。
篣筤:“篣(páng)”和“筤(láng)”都是竹子的名称,这里指盛放茶叶的竹器。
赤:通“尺”。
圃人:种植蔬菜果树的农人。
土罗:即“土箩”,指筛东西的筛箩。
【译文】
摊晾茶饼的工具“芘莉”,一名“籝子”,一名“篣筤”。用两根长三尺的小竹子,留出二尺五寸的躯干部分,其余五寸作为柄。在两根小竹子之间,用竹篾织成方眼形的筛子,就像园丁使用的筛箩一样,宽为二尺,用来放置茶饼。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注释】
棨(qǐ):本为一种木制的戟,持着这种兵器作为军队的前驱。这里指穿透茶饼的工具。
【译文】
“棨”,一名“锥刀”。用坚硬的木料做成柄,用来在茶饼上穿孔。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注释】
扑:软性的竹条。
解(jiè):解送,运送。
【译文】
“扑”,一名“鞭”。用竹条编成,用来把茶饼穿起来,以便运送。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注释】
焙(bèi):本义为用微火烘烤,这里指烘干灶。
【译文】
制作烘干灶,在地面挖出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坑上砌短墙,高二尺,涂上泥。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注释】
贯:用来穿茶的工具。
【译文】
穿茶所用的工具“贯”,用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用来将茶饼穿起来烘干。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注释】
栈(zhàn):放置东西的棚子或架子。竖编的称“栈”或“栅”,横编的称“棚”。
【译文】
放置茶饼的“棚”,一名“栈”。用木料制作,搭建在烘干灶“焙”的上面,分为两层,高一尺,用来烘烤茶饼。半干的茶饼放在下层烘烤,全干的移到上层。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注释】
穿(chuàn):用绳索一类的东西制成的茶饼的计数工具,要求坚韧耐用。
江东: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淮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
巴川峡山:川东、鄂西一带地区。
纫(rèn):搓绳。
峡中:长江三峡一带。
平声:相当于今天普通话的第一、第二声。
去声:相当于今天普通话的第四声。
【译文】
茶饼计数所用的工具“穿”,江东、淮南一带是剖开竹子制成,巴川峡山地区是搓捻谷木的树皮制成。江东把一斤重的“穿”称作上穿,半斤重的称作中穿,四两、五两重的称作小穿。峡中地区把一百二十斤重的称作上穿,八十斤重的称作中穿,五十斤重的称作小穿。“穿”字过去写作钗钏的“钏”字,或者写作贯串的“串”字。如今则不然,像磨、扇、弹、钻、缝这五个字,书写字形时还是按照作动词、读平声的字形,字义则要按照作名词的去声来读。因此这个字就用“穿”为名。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注释】
育:本义为育养,这里指饼茶的封藏设备。
煻煨(táng wēi):热灰。
煴(yūn):微火,没有火焰的火。
【译文】
封藏饼茶的工具“育”,用木料做成框架,用竹篾编织外墙,外面用纸裱糊起来。中有间隔,上面有盖,下面有托架,旁边开有一门,门有两扇,要掩上一扇。“育”的中间放置一个可以盛火的容器,里面储存有热灰,使它有微弱的火。江南梅雨季节,天气潮湿,要生起明火。
【评述】
此节,陆羽罗列了唐代的十八种采茶、制茶的工具,并详细描述了各种工具的形制和用途。
按照用途来分,计有:
采茶工具一种:籝。
蒸茶工具五种:灶,釜,甑,箅,谷木枝。
成型工具四种:杵臼,规,承,檐。
干燥工具六种:芘莉,棨,扑,焙,贯,棚。
计数工具一种:穿。
封藏工具一种:育。
以上十八种采茶、制茶工具又分别对应着陆羽第一次规范化的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在结束本节之时,让我们欣赏一下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十首《茶中杂咏》诗与采茶、制茶工具有关的三首美丽诗篇:
《茶籝》:“筤篣晓携去,蓦过山桑坞。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茶灶》:“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水煮石发气,薪燃杉脂香。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茶焙》:“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注译:许晖
编辑: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