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高杆古树茶”的,基本上都是不懂茶的

粤湘源 12 0



  “高杆”有风险,品饮须谨慎!前几天,勐腊县天门山一场野火,照亮了隐身幽暗森林中的“高杆古树茶”,也令这一在玩家群体中蠢动多时的奇特品类再度进入茶友视线。

喝“高杆古树茶”的,基本上都是不懂茶的

  个别“有奶便是娘、花钱就给上”的茶媒体所鼓吹的“高杆古树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高杆古树茶”,重点在“高杆”二字。商家定义的“高杆”,树型为乔木型,从基部到冠部有明显主干,树高可达十米以上。仅从外观来看,“高杆”与常见的小(半)乔木型、灌木型茶树都有显著区别,“野生、树高、树围”是商家最乐意标榜的卖点。

  溜直的树干已足够引起外行们的视觉震撼,“高杆”就是高价的最好注脚——近两年,勐腊县一些山头的“高杆”毛茶原料每公斤售价直追数千元至上万元。

  “高杆”呈现高大的乔木型外观

  至于“高杆古树茶”的口感,并不像一些商家所宣称的“细腻”、“甜感”,而是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曾喝过一款外地朋友带来的“高杆古树茶”,汤感寡薄,香弱,苦底较重,开汤表现甚至不及同一区域的小树茶,但标价却要高出数倍之多。

  所谓“高杆古树茶”,作为茶的真实价值何在?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主编的《中国古茶树》一书中,将茶树演化的类型划分为野生型茶树、栽培型茶树两大类。野生型茶树亦称原始型茶树,树型为乔木或小乔木;栽培型茶树亦称进化型茶树,树型为灌木、小乔木。

  虞富莲《中国古茶树》对野生型茶树的解读

  显然,树干溜直、高大,呈现乔木树型的“高杆”,就是典型的野生型茶树。

  与栽培型茶树相比,野生型茶树各种生物指标尚处于“未开化”阶段。《中国古茶树》明确指出,“野生型与栽培型茶树平均值除水浸出物两者较接近外,其他成分全是栽培型高于野生型……这是茶树系统进化和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是栽培型茶树总体品质优于野生型茶树的生化基础……野生型茶树茶多酚最低含量为9.73%、儿茶素最低含量为2.98%、氨基酸最低含量为0.51%,咖啡碱含量为1.25%,都显著低于常规值,反映野生型茶树系统进化上的原始性(《中国古茶树》第55页)。”

  正因为如此,野生型茶树制作的成品茶“多数香气低沉,滋味淡薄,缺乏鲜爽感(《中国古茶树》第16页)。”这是茶中所含各项有效物质欠缺的直接表现。

  有商家宣称,“高杆”属于数百年前人工栽培,后续未有“人工干预”(野放)的情况下,而长成了今天的乔木型模样。这种说法纯属信口开河,毫无科学依据。

  按学术界的分类,尽管野生型茶树、长期无人管理的栽培型茶树(野放)都可以归入“野生茶树”之列,但“高杆”只能对应于“野生茶树”大类中的“野生型茶树(原始型)”,与栽培型茶树有本质区别。

  虞富莲认为,“茶树性状演化是不可逆转的,如灌木中小叶茶树即使生长在热带雨林条件下,也不会出现乔木大叶茶树的特征特性(《中国古茶树》第15页)。”同理,人工栽培型的小乔木、灌木茶树,即使“野放”多年,也不可能长出“高杆”的乔木外观。这一点,只需到贺开、景迈山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实地走走就可以一清二楚——无数号称树龄百年、数百年的古茶树,尽管植株可达十余米高,但仍为小乔木树型,树姿普遍呈开张、半开张型,与“高杆”的直立型树姿完全不同。

  这进一步印证了“高杆”的原始型茶树属性。

  号称数百年树龄的老班章“茶皇后”并无明显的主干,仍呈现小乔木形态

  由于野生型茶树未经人工驯化,多存在基因变异,有的还具有微毒性,品饮这类成品茶易导致腹胀、腹泻、胃痛等危害。虞富莲特别强调,对“野生茶的利用更要加强鉴定和选择。”

  通俗来讲,“高杆”就是一种品饮价值既不高、且存在安全隐患的茶类植物,无法与栽培型茶树相提并论。片面地追求“高杆”树有多高、多粗,生态环境如何优良,对于品饮者来说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

  市面上追逐“高杆古树茶”的,基本上都是不懂茶的。而大肆开发、制作、宣传这类茶的,是何居心就很难说了。而“高杆古树茶”的市场流通,也应该引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充分重视。

  茶友需要明白,野生茶树包括但不等于“野生型茶树”。“高杆”有风险,品饮须谨慎!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2019.5.18

标签: #高杆 #茶树 #野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