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生普还是熟普?不用纠结,我来告诉你答案

粤湘源 11 0



  我的观点是:熟普最能代表普洱茶!

喝生普还是熟普?不用纠结,我来告诉你答案

  可能很多人是不会赞同我这个观点的,毕竟目前大众热议,并且大量收藏的,多是生茶,而且生茶稳定清晰的多,更具性价比和未来。

  因为他们拥有着源源不断的话题,和逐渐被挖掘出来的山头寨子,有着不同季节的差异,纯料和拼配的识别,树种和树林的神秘,稀缺的资源,经典的配方,超值的功效,升值的潜力,巨大的利益,香浓美味的口感等等,反正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出茶的因神秘而美丽的特征。

  另一些老茶呢,因为岁月的孕育和眷顾,成为了标榜身份的工具和彰显资深茶人的底蕴。

  然而,熟茶却只有极少数的经典,更多代表的是平民化的饮品。但奇怪的是,很多几十年的老茶,价格数10倍甚至数百倍于普通熟茶,可是口感呢,接近熟茶,甚至还不如熟茶呢,如果再算上卫生安全这一项,那是严重弱于熟茶的性价比的。

  如何理解他们这种追求呢?不是嘲讽一句得瑟,或者钱多烧的,就可以说明的。

  推动生茶热的,是一种潮流,,是一种可怕的“人云亦云,身不由己”。或者也包含有商业目的,从迷惑到跟从,到相信,到确定,到享受,再到鄙视他人,这有点像是进入传销的过程。最后发展成,看到别人不像他这么想这么做的,那就是不懂的,是外行的,简直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了,普洱茶兴盛的十年当中,他们冥顽不化的走在这条路上。

  20世纪90年代,台湾兴起普洱茶。因其消食解腻,汤色美丽,价格低廉,产自原始丛林,里带着神秘,加上本土茶叶有些喝腻了,于是开始好奇的体会熟普完全不同于台湾茶的那种新感受,先是去香港各大商行库房去找,去码头货柜掏仓库。随着两岸互通,进军云南,直奔产地收购,这中间发现很多老茶和熟茶的口感接近,并且很有趣儿,很便宜,于是,连带着买回来,逐渐的老茶开始兴起。但是,这个时候最火的仍然是熟茶。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因为各种原因吧,比如钢模压砖过时,大众不喜欢,销往西北地区,因为掺进了古树料,当地人喝坏了肚子等等诸多杂乱的原因,退货回来的熟茶,就部分流落到了香港地区,而香港天气潮湿闷热,许多陈茶发霉变质,形成了许多怪异的气味,但是却被台湾人如获至宝,倍加珍爱。

  这或许是无知,也或许是宽容和理解吧,总之熟茶在台湾热了起来,这期间,台湾人相继写了许多关于普洱茶的书籍,市场上也出现了生茶,传奇的88青饼也是这个时间登陆台湾,只是很难卖。

  从台湾到香港,从香港到广东,越来越多人发现一个新的商机出现了,台湾人占了先机,收走了大量的积压陈茶,广东人去晚了,收不到什么东西,干脆就地落户,设厂生产,趁着云南的普通民众,还不清楚普洱茶是什么的情况下,走马圈地,收购当地的老茶庄老商号,开启了普洱茶,产在云南山上,操作在广东人手里的时代,并且延续至今……

  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了转机,生茶逐渐开始走向舞台中心了。

  而这一时期的生茶没有经过几年以上的陈放,仍然不被重视。在当时茶人的心中,当年出的生茶,只算是半成品,得放上三年以上,才勉强能喝。

  熟茶是从1973年到2007年间,仍然是普洱茶的主角,就在这一年,市场出现了拐弯,2007年到2008年的普洱茶灾使得大量囤积熟茶的人赔了个底儿朝天,之后的几年复苏当中,茶商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卖生茶的,卖陈茶的,卖固定产地茶的,赔的少。有些收购价格低的,甚至没有受灾,这些非主流的经营商们,他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在检讨和学习借鉴之后,大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生茶和陈茶上,开始定点专项的经营普洱茶了。

  2009年开始,有的茶企,以近似承包的方式和某些山头寨子农户签订产销合同,集中资金开始炒作。

  比如,班章地区就获得了成功,极大的刺激了各路茶企业纷纷跑马圈地,这段曲折的历史,已经快被遗忘了,当然也有很多茶人士,选择性的遗忘。

  熟普洱比生普洱更能代表这一茶类,熟茶在主流上代表着普洱的面目。我一直是这一观点。

  现实中发现,大多数人热衷于探讨议论生普洱,可是,实际上的市场营销中,据统计,北方地区来说,熟普洱和生普洱是4:1的销量。

  生普洱变化多端,价格差异,涉及数十个山头寨,产地。还有树木到底长了多少年?料头放哪里了?纯料和拼配等等,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很适合分辨议论,这辩论的人大多是理直气壮,胸有成竹,但多数人是心虚的,搞不清真相到底是咋样的。

  重要的是,黑茶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温暖肠胃,去油腻,降三高,减肥等功效。而这些年来,国内外的检测报告里,认定具有减肥,将脂等保健因素的基本上都是以熟普洱茶做检验标样来证明功效的。整体来,生普的面目模糊不清,又因涉及到存储,老茶等因素,难有标准。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点赞收藏和转发,欢迎关注。

标签: #普洱茶 #生茶 #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