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是否能够让安溪铁观音实现二次腾飞?

粤湘源 11 0



  铁观音的鲜叶采摘,须在嫩梢形成驻芽、顶叶刚展开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两至三叶,最标准的是一枝三叶型,并做到不折断叶片,不碰碎叶尖,不带余叶和老梗。通常,把在谷雨至立夏后5天内采制的茶,称为春茶;把夏至前后到小暑期间采制的茶叶,称为夏茶;把立秋前后至处暑前采制的茶叶,称为暑茶;而把秋分至寒露后5天内采制的茶叶,称为秋茶。市场上,多把寒露前后几天内采制的茶,称为正秋茶。安溪春季多雨,很难制作出高品质的茶。秋季雨少,天朗气清,做出的茶香气高扬,但茶汤细腻度较春茶稍粗,这就是所谓的“春水秋香” 。无论是春茶和秋茶,都还是以颗粒紧结重实、掷地有声,香气清雅悠长,内质丰厚者为佳。

回归传统,是否能够让安溪铁观音实现二次腾飞?

  传统工艺的茶青,以4~10年树龄的老丛最佳,其工艺主要包括: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文火烘干等工序。铁观音的晒青,一般从下午4~5点,阳光转弱时开始,晒至鲜叶柔软,光泽消失,略有清香。当春茶的茶青减重率约为7% ~10%时,移入室内晾青、摊放。晾青时,叶内的水分重新分布,待晒青叶“还阳”后,即可进入摇青阶段。铁观音的老丛,叶厚脆韧,不易发酵,做青时宜重摇。铁观音的摇青,一般在下午的6点前后开始,待续到次日上午的8点左右,通常会历时13-16个小时。正常情况下,摇青4次即可,第一次摇青,2~3分钟;第二次摇青,5~6分钟,中间各静置2~3个小时。第三次摇青,是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需至茶青还阳硬挺、青气浓烈,方为适度。然后,再间隔4、5个小时,待青气退尽,花香初显,叶内水分明显减少,叶缘转黄红后,进行第四次摇青。第四吹摇青,可灵活掌握,摇青后,需要厚摊,促使内含物质充分转化,待花香浓郁,红边显现,叶缘被卷,叶色黄绿时,即可转入固定做青品质的炒青阶段。

  铁观音的揉烘,实际上包含了“三揉三”六道工序,依靠包揉,使茶坯条索紧结,弯曲成螺,直到塑制成型。然后通过文火慢烘,提高茶香的清纯度,把毛茶的含水率降低到6%左右。经过挑拣,去梗精制后的成品茶,颗粒紧结沉重,青蒂、绿腹、蜻蜓头,色泽鲜润,油亮砂绿,叶表泛白霜,汤色金黄,滋味醇厚甘鲜,香气兰香带蜜韵,耐泡且回甘好。 “铁色皱皮带志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清代诗人刘秉忠,诗中描写的就是传统铁观音的特征。

  一款好的传统铁观音,其外观,外形紧结拳手弯;色泽,铁色蛙皮带白霜;汤色,蜜黄澄清近琥珀;香气,却是幽兰浓郁舌根甘。在市场上,为什么很少能喝到诗中所描绘的传统铁观音呢?主要在于很多人,误解或刻意去误导了传统铁观音的制作工艺。有的茶商,把上年卖不出去的茶叶电焙一下,使茶的外观变黑,茶质焦炭化,重焙出类似焦糖的香气,就假托是传统铁观音或是老茶,这是极其错误的。

  在很多的爱茶人开始逐渐远离铁观音时,它未来的唯一出路,就是改变茶园生态,发展有机茶,恢复传统工艺,让铁观音重新变得像乌龙茶。但是,传统工艺的恢复,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比如幼嫩的新丛走水容易,却耐不住摇青和焙火,而老茶园的涵养,可能需要数十年的养护,又有谁能等得起呢?另外,还有做青技术的学习与传承,做茶人的体力和耐力,焙茶技术的把握与提高等等因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曾经的铁观音,清水高峰,出云吐雾,饱山岚之气,得烟霞之霭,令其他茶的清香之味难及,我为此也沉迷数年。那种味道,读读清末连横的诗,或许还能找到。“安溪竞说铁观音,露叶疑传紫竹林。一种清芬忘不得,参禅同证木樨心。”

标签: #铁观音 #香气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