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美里养心,在人事上磨心,走入“格物心学”共修之路(上篇)

粤湘源 11 0



  心为生命之魂,怎么养,怎么磨,怎么既养又磨,是个大学问。借茶和类茶之物,借所遇的人和事修炼,是一种可选的路径。

在茶美里养心,在人事上磨心,走入“格物心学”共修之路(上篇)

  ——养心是一个体系

  古人早就知道,琴棋书画诗花茶,皆为雅物,能带人走向内心丰富细腻之美,能建立心与外在世界、外在自然对话和连接的通道。茶是其一,以茶为介的一切,俗称茶事。通过茶事这样的窗口,多样的心气会被养活。

  一、敬气

  能敛,而如履薄冰。

  原总想喝茶,最重要的是个静字。现在随着茶龄的增多,发现敬还更重要。人一旦真正感悟了大自然的真实气韵,体验了茶世界的悠久博大,感受到极致之茶所包含的自然的钟灵毓秀、鬼斧神工和最终合于茶上的茶韵合一,真会感到人生百年的短暂和自身感知、能力的渺小,也会更加珍惜、更加敬重每次境遇里的所有遇见,遇见的茶、遇见的人、遇见的事,也便自觉地,更加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自己、敬畏所能遇见的人和事。

  带着珍惜、带着感恩,当然,若能深悟,并懂得带着美、带着爱过好匆匆百年,更好。

  或许十几、二十来岁,大家都还血气方刚,不知道天高地厚,然而人到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后,应该更能懂得敬字内涵,对自然的威力、承载力,对自己的私念、贪欲和身体承载力,对社会的内在规则力和承载力,对别人的私人空间边界、人性的边界、承载力,都会有更多、更丰富、更深、更体系性的认知,也能在行动中,更多接纳、收敛、兼容、包容,并有序统筹运行。

  《道德经》里,对古之善为士者,也有这样描述的: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大致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懂敬畏,如履薄冰,懂谨慎、慎独,不随意惊扰、惊动四方,不胡来,不瞎折腾;懂谦恭,守客者之心。这敬字的内涵,如果你看完,仍没有太多感觉,也不碍事,只是时候未到,总有一天,会懂的。

  茶路里坚持修炼,一定会感知,并把敬的精神融入自身的血液和思想中的。懂得敬字,就懂得一种度的把握。有敬畏了,心就有了收敛的边界,有了生命的某种情愫和仪式感。

  二、静气

  能收,而随时入定。

  喝茶,能养静气。从茶里的物质层面功效看,其会产生抑制、镇定、安定等作用,在身体层面对人入静之境更有帮助;而从文化层面功效看,茶从历史以来,与儒释道,与琴棋书画诗花等雅物粘性都很强,吸附着静雅的文化内涵,对心起安宁静雅的作用还是蛮强的。

  这些作用,与一个具体的个体,如何起作用呢?

  没有他法,唯有自我赋能。个人认为,赋能便是要给自己赋上一个个的体系性认识和能力。

  品茶,肯定是一门技艺、一门学问。就如我们学开车、学骑车、学游泳一样。茶的品种、内质、生长环境、制作、存储、冲泡技法、品鉴技法、空间布设、文化哲理等,都是一门门的科学,都是一个个丰富的体系性知识和技能,只有深谙熟知,方能从有意识过程,变成无意识过程。唯有专注深入地沉浸下去,才能把其中的细腻变化和深含的奥妙层层拆解出来。

  当你行茶、品茶中,能专注于茶,专注于一念之中,专注于自己形成的体系性认知和技能之中,在自觉自在中与自然、与茶、与自己、与整个布设的空间进行对话交流,那才是真正的静。

  前些日子,与几个非常爱茶的茶人坐席交谈,自己边行茶,边眼神与大家互动。明显能感知行茶中,自己在自己的行茶体系中运心运力,在无意识中,完成冲泡过程。心不为外界所动,也时时让外界融合于整个茶席的气场之中。大家的评价是:茶汤很稳,很有层次感。

  所以,按着自己稳定的心路行茶,很重要。在无意识状态下,按着自己理解的体系进行沏茶。那便是真正的静,真正的专注,真正的流动。行云流水,如舞剑、舞蹈。

  那天,席上,大家一起讨论了,喝茶到底要不要讲究的问题。得出的一致观点是,讲究就是为了不讲究。我想确是此理。经过日常的讲究的修炼,最后,便能有随时入定、随时专注的不讲究。这种随时的出离、随时的入定,才是心里真正的大静之境。

  三、净气

  能纯,而出淤不染。

  干净,对一泡茶而言,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现实里却又是很难的要求。一泡干净的茶,要么要求山场土壤比较干净、用料比较纯、工艺上走水走得透焙火焙得比较好、存储比较好,要么就是拼配时比例和内质能较恰当,并能在后续加工中兼容得很好,所以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少偶然因素,茶做到真正的净字,是不容易的。

  要么出现因一味求净而导致味淡味少,要么是因杂而出现不协调,导致味浓粗糙粗涩,比如,料很杂,火很乱,水没走透,杂气很重的茶,肯定不会让人很舒服的。

  日常里,制、喝干净之茶,可以是一种目标,一种追求。然,就作用来说,喝茶,直接养出身体的净气,还是一个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对内心的作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修为的作用。也就是说,更主要的是,通过深知茶之净的道理和实际体验,起到以物知理悟道的作用,能以茶净之理,去修达内心的净字涵养。

  《大学》里,便有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所谓致其知在格物者,心有所贪欲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痴奢而性荡焉,心有所爱妄而性迁焉。”“所谓诚其意在致其知者。故心物未发谓中和,良知性也。心物既发谓动机,纷乘意也。是以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动机,以复其良知,而臻于至理矣。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内圣功也。圣足而后,则意不诚而诚矣,心不正而正矣。”

  借物净之理,逐步修正自己的内心,澄明心性,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私欲贪念和痴心妄想,让本心、真心、道心呈现得更多点,也即,让真、美、善、爱心体现和占据得更多些,并能形成富有个性特质的系统性的兼容体系,达到某种程度的圆融。我想,已是匆匆百年人生修行的完满。

  四、灵气

  能透,而雅然入道

  对敬、静、净三者的综合,一种很超然的悟性,这样的心气,便可以说是茶带来的灵气。通过敬、静、净三者的修养,去掉些东西,再综合出点可贵的东西。好似《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

  我想这是一个茶人值得前往的地方。

  诚如,《道德经》云: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灵气,便源自于一种知敬畏、能慎独、静中有动、大智若愚、浊里自清、虚怀若谷、时时能生发新生活力的中正合和之灵魂。如此,人如茶,恰到好处,中正圆融,淡而有味灵魂生香。此般境界,应该是一个茶者需向往和不断修养修达的。

  懂得敬畏与出离,在不着有各诸相的前提下,能生起有茶情趣、茶灵气的正心、善心、真心,在茶美中养心,在茶美中修行,不正是生命中特别值得的美事吗?我想,这也正是一个借茶或借类茶之物修行的人,可以前往的路径。

  在人事上磨心

  ——磨心也是一个体系

  (待续)

标签: #自然 #作用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