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與宗師 紫砂大師汪寅仙談恩師朱可心

粤湘源 67 0



  今年是宜兴紫砂一代宗师朱可心先生辞世卅周年,为了缅怀这位备受尊崇的紫砂老艺人,笔者特地规划了三集特别报导,以飨读者。

大師與宗師  紫砂大師汪寅仙談恩師朱可心

  1973年,左起:汪寅仙、高丽君、朱可心、潘春芳、许成权

  上一篇由朱老的得意门生,南京艺术学院潘春芳教授于千禧年编修的朱可心年表,述及1954年朱可心曾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学习五个月,聆听著名美术家黄宾虹、潘天寿、邓白等人讲授美术理论。有人认为1954年时黄宾虹巳经八十多岁,不可能上课了,经向在加拿大颐养天年的潘春芳教授求证,回复如下:

  「有人认为1954年时黄宾虹巳经八十多岁,不可能上课了,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上课"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几周天天都去教室,也可以是一个讲座讲几句话。我在朱辅导身边学艺时,曾听师傅亲口说过在杭州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学习的情况,并欣赏了黄宾虹题款送他的一幅山水画。」

  朱可心1954年于杭州西湖花港观鱼

  朱可心参加会议的部分证件与纪念章

  本系列文稿,主要引用自2011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出版的《紫砂意象—紫砂艺术学术研讨会》与《紫砂意象—朱可心师生作品集》、《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

  是次研讨会与展出十分成功,该活动的缘起正是为了志记1954年朱可心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学习,相关活动照片随文刊出。

  汪寅仙大师发表论文

  黄怡嘉发表论文

  黄健亮(笔者)发表论文

  《铭记恩师朱可心 紫砂艺术永攀登》

  文 ∕ 汪寅仙

  吾师朱可心,原名开长(凯长)(1904.10-1986.3),生于江苏宜兴蜀山北厂大街背河一贫民家庭,父亲朱伯荣以编织芦席为生,他七岁求学,由于家庭贫困,读书不多,因此14岁就拜汪生义为师,学习紫砂陶制作,在紫砂艺园里勤奋耕耘近七十年。由于虚心好学,悟性较高,20岁壶艺初露锋芒,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刻意求新求变,不拘一格地翻制新样,作品构思脱俗,富有想象,远超他师辈之上。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学习研究,我潜心收集师父生前的作品及资料,从早、中、晚期的许多作品分析,看到他对紫砂陶艺的执着追求。早年他为养家糊口而努力拼搏,中年是他步入创作高峰期。1932年,他已在江苏省宜兴职业陶瓷学校工作,他创作的“云龙鼎”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荣获了“特级优奖”,为紫砂争得了世界级最高的荣誉,并在陶校晋升为技师。

  后来,他相继创制的“竹节鼎”在上海蓬莱市场(今豫园商场)展出时,被宋庆龄女士一眼看中,立即定购了这件作品。这两件紫砂大事,在业内影响很大。

  1950年,他设计的“云龙壶”,现珍藏南京博物院,近期又发现了他创作的“凤和瓶”,以上这些作品气势非凡,他以大胆夸张的捏塑手法,出神入化,精致入微。他擅长紫砂花货,尤其喜爱自然界中的植物形象。他利用松、竹、梅、柏、桃、葡萄等形象作为他的创作素材,成功地将大自然中的美融入他的壶艺之中,如,他创作的园松竹梅岁寒三友壶,构思完美,制作精细,捏塑自然,形式新颖,这把壶现珍藏在南京博物院。

  他的上竹段壶,端庄秀丽,壶嘴、壶把曲线生动,竹枝潇洒、飘逸,体现大家风范,这是他利用紫砂泥巴以工具在写生,这些作品给人以一种召唤的震撼力。

  1959年下半年,由紫砂厂薛如友厂长带队,车间主任张纯奇,朱可心先生和我等七、八个人前往南京博物院参观,在其地下室展厅里看到国家一级文物“项圣思桃杯”,大家非常振奋,没想到薛厂长提出来向博物院要把“桃杯”借回厂仿制,那时博物院院长姓曾,通过好几道严格审批手续后,终于借回工厂,厂里决定让朱可心先生仿制,我也有幸被选为跟在朱可心师父身边学仿,这个任务交给朱可心先生后,朱老十分高兴。

  当年冬天比较冷,这工作不能放在大的工场里做,为保护好作品原件,故而在他宿舍里做,由于家庭条件差,没有一点取暖设备,他身穿棉袄,外面再披上一件旧棉大衣,用一条长围巾双层搭在颈肩上,起早带晚忘我地工作,特别到了深夜,又冷又疲劳时,用一块豆腐干,过一小盅白酒暖暖身,提提神,接着再做,常常是做到12点左右,有时还做到鸡叫才肯放手,这让我非常感动敬佩。

  汪寅仙仿制的圣思桃杯

  就这样做了四个月才完成复制,我们俩边做、边品赏,边讨论,推敲着如何仿得像,做得好,师父对原件赞叹不绝。从这里,我也悟到他的工作精神,是对“圣思桃杯”的崇拜,反映出他那种好学和不断攀登的意志,永远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师父早年,因抗战等多种原因,困难重重,靠做紫砂度日非常艰难,那时他上有老、下有小,但他从未放弃紫砂,一直勤奋拼搏。新中国成立后,给他带来了新的生机,他积极投入合作社生产,并动员紫砂艺人进入合作社,组建汤渡陶业社紫砂工场(紫砂工艺厂前身),任副主任,负责生产技术,入社后,他团结大家积极工作。1955年到1956年,紫砂厂接连招收二批学员,他和顾景舟、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蒋蓉七位老艺人担任技术辅导员。

  他热心教育事业,全身心的毫不保留地培养年青人,他的第一批学生是潘春芳、许成权、李碧芳、李芹仙、曹婉芬、高丽君、王小龙、史志鹏、鲍新元、吴庆安等。195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工厂连续招生一千多学员来扩大教育培养。紫砂厂工会为快出人才,搞拜师学艺签合同,我和师兄范洪泉作为重点拜师学艺对象,与朱可心师父签订拜师合同,这事也激励了学艺新高潮,那时朱老班上的学生有四十多名,包含有一、二、三个年级学员,他们是史玉琴、谢曼伦、倪顺生、朱金华、李有仙、王月仙、吕盘仙、俞梅仙、吕梅芬、华全松、邵荷君、薛宜平、陈玉妹、蒋祖良、王桂英等等,到了六十年代,他还培养出不少人,如张红芬、吴良平、王祥妹等多批人才,大部分成为当时生产中的技术骨干,有的已成为大师、名人、高工、技师等人才,这些成就是师父吃辛吃苦、毫不保留地培养的结果,应归功于师父,永志不忘。

  1963年初,由中央直接到工厂定制高档的礼品赠送一些开国元勋六十大寿纪念的祝寿礼,如徐海东、谭震林、陈锡联等首长,厂里把这一光荣任务交给朱可心先生,他非常高兴,于是就精心设计,认真制作,他运用唐代的瓷罐形式为壶身,壶嘴以卷曲成三弯的梅枝干,壶把是一枝桃枝枝干,梅枝缠攀,梅花盛开,桃梗生机勃发,枝叶茂盛,盖面桃花果实成对,充分体现祝福之意,而梅花的冰肌铁骨之势,暗示着对这些革命家具有傲霜斗雪精神的赞扬,这把壶形体大,极具气势,做好后,他起名为“万寿壶”,这是他怀有崇敬之心的倾情之作。

  这事工厂非常重视,当时选了一位小款功夫刻得最好的篆刻名家谈尧坤先生分别刻录毛主席的长征诗和沁园春等语录,圆满地完成了这光荣任务,受到大家的称赞和敬佩。在这之后,朱可心先生又将这一壶艺形式缩小,分别创作了以同样壶身装饰松、竹、梅、柏、桃,作了一系列的中型报春壶式和小型报春系列壶式,这些系列之作为七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都成为工厂出口热销的产品,为紫砂厂出口创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工厂产品的升级换代起到积极作用,因为出口量大,需要较多的人来完成出口任务,为此,也培养了一批能做高档茶壶的技艺人员。

  在五十年代后期,由他出样的大型竹提壶组,园松鼠葡萄壶组、上松段壶、三友壶、竹段壶、梅段壶、碗梅壶、碗竹壶、鱼化龙壶、都成为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这对增加出口、发展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1958年他参加中央十大建筑讨论会,同时还为国庆10周年赶制人民大会堂国家用瓷大型竹节咖啡杯具等。

  由于他思想纯朴,工作积极,技艺高超,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1957年他和著名老艺人任淦庭、顾景舟三位一起参加全国民间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等中央首长们的接见。1954年,他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杭州的中国美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学习五个月,聆听著名美术家黄宾虹、潘天寿等艺术大师讲授的美术理论。1977年他出席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六次党代会大会,还是主席团成员。1978年作为科技代表参加江苏省镇江地区科技大会,1979年出席全国工艺美术创作人员代表大会。

  紫砂花货是朱可心先生的特长,但是他的光货功夫同样非常扎实。他的易新壶、线园壶、仿古壶、鱼罩壶、洋桶壶等作品中看到他光货作品的严谨、周整、圆润的功力,同时,他也成功地创作了很多光货作品,如形式新颖的12头高峰咖啡茶具、迎宾酒具、金钟壶、奖杯壶、春色壶,其中可心梨式壶还被选作国礼,为周总理访日时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的云肩如意壶、合菱壶、柿子壶也都有他的独到之处。60年代中期,他还成功仿制陈鸣远的包袱壶。

  1973年3月,朱老和我同时进入紫砂厂研究室,他年已古稀,但还继续创作,他以简洁端庄的壶身,壶嘴以一正一反两张葡萄叶卷曲而成,纹理清晰,壶把是葡萄老藤圈成,手法老辣,色彩有老嫩,极具趣味,盖摘手是一只彩蝶栖息在花蕊之中,为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见到此壶,会引起许多联想,这把彩蝶壶广受大家喜爱,也成为经典之作。

  由于年青时过度操劳,年老体弱多病,但他只要有一点精神,还要做一些小品,如梅枝笔架、奇怪石景及板栗等来陶冶自己,有时还常到工厂车间或研究室转转,关心生产,关心下一代,因此,我深深的感到师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他德艺双馨、桃李芬芳,堪称宜兴紫砂的一代宗师、花匠巨匠,他在紫砂艺术上的成果辉煌,后人永享,从而也激励着我们去传承发扬,鞭策着我们自强不息,去勇攀紫砂艺术的高峰。

标签: #紫砂 #朱可心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