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茶叶是什么茶(大方茶来历外观与品质特征)

粤湘源 13 0



  歙州大方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唐。《旧五代史•梁史》记载:“乾化五年十二月,两浙进大方茶二万斤。” “后晋天福七年冬十月,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遣使进贡大方茶、脑源茶二万四千斤。” 当时,歙州归属浙西道。

大方茶叶是什么茶(大方茶来历外观与品质特征)

  晚唐是中国饼茶改散茶的初始期,所以,散茶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比较简易;而大方茶就是一例。其时,大方茶以上万斤的数量进贡,主要原因是茶叶已成为当时宫廷生活的必需品,朝廷要用茶叶作为立功将士的奖品。另外,当时是饼茶一统天下,而作为散茶的大方茶自然就是稀罕物。

  大方茶有许多好听的名称。因大方茶在初制时有“拷扁”的工艺操作,所以称它为“拷方”;也因大方茶色似铸铁,形如竹叶,故又称“铁色大方”或“竹叶大方”;又因大方茶产自歙县老竹铺,所以又名“老竹大方”;还因大方茶吸香性好,窨制成花茶后颇有特色,故被戏称为“花大方”。然名符其实的名称是“顶谷大方”。缘由是茶产于山之顶、谷之巅,又是大方和尚所创制;为了突出茶的产地、特征和品质,也为了感谢大方和尚制茶,教茶之恩,就有了“顶谷大方”这个大气的名称……。以至于有人称赞说“作为一种绿茶,顶谷大方这名字听起来着实透着一股大气,如同《爨宝子碑》里闲闲一记中锋运笔,老到、精纯,却又大朴大拙,天真厚重……”。

  其实,大方茶还有一个儒雅的名称:“素茶”。为何称素茶?是缘自大方茶在炒制时要使用豆油或菜油(也有的称素油),所以大方茶也称“素茶”。然和尚的回答似乎更妙:这茶生长深山老林庵寺外,老茶树仅几十株,每年自采自炒,招待善男信女。炒茶时所用是素油,制茶时以一般素心对待,故名“素茶”。想来,有了传说的茶,总是能给人一种神秘、美好的感觉……。大方茶还有中国“扁形茶鼻祖”之誉。因为大方茶长扁成片,似竹叶,有锋尖,色铁黑,有油润,含有熟粟之香气;其内质味浓香烈,汤色绿黄明亮,叶底黄绿匀称……。所以,关于大方茶还有一个大胆的说法:其产地、制作方法及茶形、茶香等均与龙井茶极为相似,应该是同源同宗。而更大胆的设想是:龙井茶的前身应该就是久存于民间的大方茶……。或许大方茶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或许大方茶还有不为人知的传奇。只是,当传说在经过多少年的口口相传之后,早已不是原来的面目了。

  “今人吟茶只吟味,谁识歙州大方片”?这虽是清代吴嘉纪《茶歌》中的诗句,然时今,还有多少人认识大方茶?从古徽州遗失的东西太多太多,也许人们重新寻找并急于延续的,并不仅仅是这种古老的名叫“大方”的茶……。

  大方茶资料

  据《歙县志》(1995)记载:“五代十国,大方茶已产两浙(浙东和浙西,唐朝歙州属浙西),并作贡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浙江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曾任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胡坪等专家在《龙井茶的历史》和《龙井茶的起源》中阐述:“大方茶产于安徽省歙县及浙江淳安、临安等地,原产歙县老竹岭半山中,传说因系大方和尚创制而得名。龙井茶很可能是在明未清初产生的,距今约有三百至四百年历史,很可能龙井茶是在吸取大方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由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1999)、李大椿主编《西湖龙井》(1992)也记载:“扁形龙井茶很可能是吸取大方茶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现时西湖龙井远比大方茶名声大,为中国名茶之佼佼者,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徽州府志》记载:明朝隆庆年间,黄山云谷寺大方和尚赴杭州灵隐寺拜会师兄,路经徽州歙南清凉峰脚下的老竹岭时,这里山势险峻,云雾萦绕,涧水溪流,清澈见底,盛世仙境使大方和尚在老竹岭下的古庙中居住了下来。他把云谷寺采收的茶树种子在这里种植,为了招待烧香拜佛的客人,他自制茶叶供来人饮用,大方茶因此而得名。因大方茶系云谷寺大方和尚创制于歙县老竹岭,亦称云谷大方、老竹大方。195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茶,198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1988年于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质奖。2012年云谷大方茶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并发布。

  云谷大方茶主产于天目山山脉西侧清凉峰(主峰高1787米)歙县所辖的三阳乡、杞梓里镇、金川乡等重点产茶乡镇高山峡谷中,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年平均温度16℃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多,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来源:东方小瑞士三阳镇)

标签: #和尚 #历史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