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近50年技艺 借他之手再度复活

粤湘源 12 0



  借他手从失传到再现

失传近50年技艺 借他之手再度复活

  用泥巴在紫砂壶上画画,你绝对想象不到,艺术还可以这样操作。青山绿水,古道长廊,栩栩如生。

  只专注泥绘研究的他与别人不同。他,以泥为墨,在紫砂壶体创作出3D书画艺术,在这一领域,张志清老师被毫无争议的称为“泥绘第一人”。

  紫砂泥绘起源于明末清初,从民间兴起,后进入宫廷。历代著名的有杨季初、杨季元,他们的泥绘尤为逼真,因成品精巧绝伦,常被宫廷御用。抗日战争爆发后,泥绘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消失,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渐渐有泥绘老壶在市场出现。1987年,张志清老师偶然发现一款泥绘老壶,他视若珍宝,出高价将此壶淘入,并开始了对壶上面的泥绘艺术研究。

  他发现老壶上的泥绘大多会因为触碰、摩擦开裂,为了研究出合适的泥浆做出成品,他开始学习炼泥。古代炼泥多采用沉淀法,泥浆分层不均匀。于是,他在古人的基础上对泥浆进行过滤,分类。这样炼出的泥浆,既不会开裂,又饱含颗粒感。观之,更像是天然融为整体,而不是刻意添加。

  在使用工具上又进行改良,古代泥绘大多只在局部使用工具,其余都靠匠人用手按压,自然受力不均匀。总结出古人的不足之处,他便不断实验,摸索,探索出泥绘应该全程使用工具,均匀有力按压,晕抹才能克服脱落、掉落的问题。

  还原泥绘多彩真容

  在反复的研究后,他开创了现代泥绘的全新技艺,成为当时蜀山脚下的“第一位泥绘艺人”。一开始,他每三天就会雕坏一把壶,后来慢慢练习,技艺更加娴熟,研究出了适用于不同泥料的加法泥绘和减法泥绘,加法泥绘略为自由,减法泥绘因只适用于朱泥而略为局限。

  虽然紫砂泥有五色土之称,但在古代,受开采技术影响,泥绘的颜色还是比较单调,彩色泥绘很少。但在张志清老师的研究下,现在泥绘色彩丰富,风格多样。就像画画,他将色彩融入自己的创作中,用画家的视角和手法,将艺术表现于壶上。从写实到画画,只有打好画作基础,才能绘出写意的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最高的技艺以工代笔将泥绘做到身临其境,他成功了。

  在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和创作后,这一新颖的创作受到市场的追捧。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他门下拜师学艺,其收徒甚严,教导有方,徒弟均能得其真传。如今张志清老师擅长泥绘、彩绘、墨绘、缕刻雕琢等多种技艺,画技超群,将书画和自然的美表现在壶体上,独具个人代表性。

  父女共艺,坚守本心

  女儿张烨大学毕业后,也是随其学艺,亦师亦父,她的作品独具个人风格,很多题材还是源于生活。她喜欢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虽然父亲是紫砂泥绘大家,但她更愿意自主探索,求新立异。

  张烨作品

  她仿杨季初的笔筒绘画,借用父亲的技法做有自我风格的作品。经常在看电视剧时也会萌生灵感,记录下来,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因而她的作品风格更加接近于现代人的喜好和审美。

  张志清老师新作《黄河颂》

  他是第一位把大型写意画《黄河颂》创作于壶上的匠人,黄河咆哮,水流汹涌,寓意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不可抗拒的力量。以往的作品多是以宋画为主的工笔描绘,疏密有度的绘画表现,树木、房屋、栈道、山石线条纹路清晰可见。与以往的泥绘作品不同,这次创新则更注重写意,呈现画面的真实性,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

  在采访现场,我们被张志清老师的一款墨绘花盆深深的吸引,墨迹效果强烈,构图意境深远,气质高雅,可谓是装饰一绝。他早期创作的花盆更多出口到国外,深受国外艺术家的喜爱。

  从艺35年,他毫无保留,为中国陶瓷艺术装饰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在紫砂界已经桃李满天下,但对于真正爱好艺术创作的他来说,坚持就是他的追求。今天,他仍能静下心来,专注于情怀,这就是泥绘第一人——张志清。

标签: #作品 #张志清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