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内心的茶美体系

粤湘源 11 0



  近期知遇了许多好茶的朋友,有主持诸多与茶有关国家级课题的专家、资深的制茶师、爱茶的禅师、茶培训机构的老师、一起学茶的同学以及散于民间的许多好茶爱茶并且爱存茶的朋友。

建立内心的茶美体系

  与大家聊聊各大茶类中常规品种的审评标准,论论茶修与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正商、智商、情商、悟商、毅商和道商”等素养,说说制茶中走水与留香保质、焙火里既保证干度又保叶底鲜度的两难与辩证,证证以茶、文、书、画等载体修达宁静自由内心状态与从小乘自我解脱到大乘菩提超我的迁跃。虽是闲谈,却也总有不少的收获与欢喜。

  当然,更有趣的是茶友们愿意分享的各类好茶,特别是各种年份久远的茶。冰岛的古树生普、麻粟的老丛野生红茶、恩施的龙井、西坪的传统工艺铁观音、慧苑古井或吴三地高山百年老丛、牛栏坑或鬼洞的肉桂、乌岽的高山老丛宋种、潘溪或管阳的野生老树白毫银针,皆为茶中佳品。岩茶的岩骨花香与岩韵;铁观音的清雅与音韵;凤凰单丛的高香与回甘收敛;陈年生普的浓郁陈香与醇厚回甘;白茶的清爽与毫韵;绿茶的鲜爽;等等,皆可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见识多了,想法也就多了。有时候想如果能因茶,给自己一个美丽世界,也能因茶,还世界一个美丽,此生,应该是十分完满;有时候会想每泡茶,都是一个世界,都可能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解读,而每个人,更是一个世界,也可能是我们打开世界的又一个窗口。更加知道,对茶对人均不可敷衍,都需认真对待。不过,想的最多的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品饮和学习,可以建立一种体系。

  当然,这种体系,一定不是顺手拈来的,要科学,也要文学,更要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学。如题目所示,其形成涉及不少要素:一是建立,那一定是需在实践学习和体验中建立;二是自己的,那一定是自己去建立,别人替代不了,是基于自己的身体和各种综合因素的;三是茶,那一定是以遵从茶的历史、科学和文学的知识为基础的;四是美,那一定是要有以美的形式展现的茶样、茶文化,特别是基于自己感受和体验基础上的好的茶的标准样和好的茶文化的各类形式及载体;五是体系,那一定是有层次的有内容的一整套的认知与感悟。

  怎么形成这样的体系呢?是兴趣吗?始终不敢正面给出回答。直到近段听了一本《好奇心》的书评,才稍微有了点头绪。书中提到,好奇心有两种,一种是消遣好奇心,另一种是认识性好奇心。如果一定要给这个体系的建立方式提供一种答案的话,那就是,可能更多的人,是在攻克无聊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消遣好奇逐步走入认识性好奇,在多种机缘巧合里,慢慢走向体系建立之路。

  好奇推动不断品饮,而有好奇心在内的不断品饮,训练了感官与内心的敏感度,也凝练出对当下更多觉知的能力。当具有越来越高敏感度的觉知被呈现后,或许对某类茶某个产区一个品种一个品种的实践标准样以及形成对该品种的审评认定体系,就被逐步建立。

  在这过程中,有时候是把理论的文字、把看似深奥的标准认定变成现实的感受;有时候是把包含高中低的茶叶实践标准样体系进行了完善;有时候是某泡茶带来最高点最丰富的标准体感。诸多的有时候,诸多的小确幸。当这种实践标准样被逐步建立,又被逐步超越后,带来的一定是莫大的欢喜。每一个这样的机缘,真正都得心存感恩。不过,茶大抵也就是那样,到终极点,其内质的共性,也就是汤色清澈光亮,滋味鲜醇、回甘收敛性好,香气清晰饱满长久,叶底遇水复活、柔软亮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历证罢了。

  真正的历茶之路总有诸多不易,也要不少的机缘。不过,一旦经历了某类茶实践标准样体系的建立,或者说整个茶美体系的建立,按理说,肯定会带给个体更多的安宁感和包容心。因为生活或许大抵便是如此,一旦你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里,欣然于自己感受体悟的美好世界里,人就变得相对淡定率性从容。

  会更珍惜一泡茶的来之不易,更尊重别人的口感,尊重芸芸众生对茶的理解及所处的某一认知阶段,也尊重大千世界里的那片茶叶的表征状态。或许我们会很明晰地觉知,在某一特定的时空,茶与人都尽力了,或者一切已都是最好的安排,唯一要做的,就是更多的接纳、包容和欣赏就够了。

  会更加的率性洒脱。可以根据不同的心情选择不同的环境、席面、盖碗和杯具;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偏好、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的品饮段位、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段,选择更合适的茶。看似复杂精细,却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会更明了该怎样接受渺小及只有短暂生命、又希望追寻自身存在与永恒的自己,怎样融入和面对包含无常、复杂的多变世界。其实,倘若内心真已真实感知觉知并建立了一个茶美世界,用何种方式融入纷杂的尘世,已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你已自己可以感受到美,以及内心的富足。

  至于这样体系的建立,能否出现溢出效应。能过渡到慈悲,过渡到无我、大我,就因人而异了。那得有更多的因缘,更强的悟性。

标签: #体系 #标准 #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