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粤湘源 14 0



  编者语:提升觉知力的最简单方法,是安静。在看似寻常的“静”中,心智恢复原初的敏锐,如是欣赏到世界所展现出的另一番“美”。这种在静中对万物之美的直接领略,就是所谓“觉知、频率”提升了的一种朴素自然的表现。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朱子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古诗,作者姓名佚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陶渊明《时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稽叔夜《送秀才从军》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摩诘《赠斐迪》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作者简介

  朱光潜

  字孟实(1897年-1986),今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标签: #趣味 #一般人 #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