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读懂中国茶的文化,就看这篇文

粤湘源 12 0



  大家有没有遇见过这种情景,一个老先生在茶台上大讲茶道文化、知识,说得很好,在座的人都听得入神了。有人泡好了茶,给大家都倒上了一杯,这老先生喝完就夸这个茶怎样好,但你知道这只是一款非常一般的茶。这时老先生前面建立的光辉形象在你眼中开始转变成了大忽悠......但事实上这位老先生讲的知识点是没有问题的。

想要读懂中国茶的文化,就看这篇文

  有时去茶馆,会遇见一些穿着打扮非常优雅漂亮的小姐姐,好像前几天还看见她在一个展会中表演过。坐下来喝茶时却发现她泡的茶好难喝,关于茶的知识也是一问三不知。

  我也有见过一些教茶学专业的老师,对茶叶里的物质成分,理化原理等非常清楚,但他基本不怎么喝茶,泡茶的手法很是生疏。

  我认为茶的学问是一种集知识、技能、体验为一体的学问,或者说在茶学这方面要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明白它。

  我遇见不少想学习茶和正在学习的人,怎么学习、自己在学的是什么,他们是完全懵圈的。还有一些懵了很多年,但有一直在坚持的人,突然有一天他们像开窍了一样,很多东西都明白了。

  因为他们终于积累到了足够的知识面,把所学的东西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他们的学习过程很辛苦,也是值得钦佩的,没有人为他们梳理那些知识点的系统,他们只能是囫囵吞枣一样反复去吸收各种知识,再慢慢进行消化。

  很多人会在这个过程中放弃,或者走偏了。

  养成每天喝茶的习惯将近二十年了,有些期间是随意翻书了解一下茶的知识,跟着老师傅们喝、听他们评茶。也段时间是非常痴迷,上山自己采摘、制作,每天要自己泡几十款茶来试,看那个更好。

  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学习的困惑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学茶不易、学偏极易,学懂不难、学精极难。慢慢的积累才使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茶的相关知识分为4点,知、识、技、艺。

  这是一个大的体系分类,理解后就能很快的为自己形成一个世界观框架,在后面的学习中遇见困难或迷惑时,能更快的走出困境、找对方向。

  知指的是知识面,除了所有直接与茶叶相关知识,还有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生物化学等等。茶涉及的知识面太广了,是一辈子都学不学不完的,这也正是玩茶的乐趣,一样永远能让你获得新鲜感的事物。

  这方面懂得越多,修为自然也会更高,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面,明白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而后才能对茶有一个清晰的世界观,懂得如何去思考,慢慢懂得去识别优劣,所学的东西才不会只是浮于表面。

  第一:要知道茶是什么、茶里面有什么物质、茶是怎么分类的、形成茶汤味道的基本原理等等。

  第二:知道茶树的生长规律和特性。

  第三:知道各种茶的制作工艺,不同工艺、存储条件对茶的影响。

  在知道前面三点后去了解和解读前辈和古人的经验,这些是我们中国茶文化的瑰宝,是让我们在茶的理解层次上领先于国外的基础。

  在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古人只是总结经验结果,只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经验知道原因了,有些还没有得出结论,但这些经验都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因为不知道原因而否认。

  可是在没有前三点的基础下去解读很容易陷入陷阱与走偏。有些人懂点茶叶的相关知识,就喜欢给别人讲各种神奇的知识点,被不识趣的人点破时,那尴尬......所以懂得越多的人越不会随便给别人讲茶。

  茶的其他各方面知识,那就看自己个人喜好和自己想去获得什么了。但在“知”的方面,上面说的4点是根基,懂得了才能真正的去“识”茶。

  识指的是见识、辨识能力,这点是所有人在学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相信很多人在影视剧里看到这种环节,有些人喝了口红酒,就能说出是什么酒、那个酒庄的、哪年的,等一堆信息。周边的人全被震惊到了,用着崇拜的眼神看他,好像整个人在闪闪发光。

  茶有时候也是可以做到这样的,但这种辨识能力是只有你亲身体验过才能获得的,而且是巨量的体验!也就是俗话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见多了才能识广。不像很多知识性的东西,你看书,听老师讲课,回去自己认真思考就可以学到。

  这种体验式的学习,不仅要喝过巨量的茶,而且在这个喝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每一次的品尝,需要清楚茶品的质量和工艺,有人提醒你去感受各种味道,告诉你各种味道是什么原因。

  每一次的学习,你还会因为当天的身体状况变化,影响到味觉的感受等等原因。所以往往学茶这个东西,一开始能跟到一位有很多茶样给你品尝的老师,学起来会变得非常舒服。

  这种老师非常难找,也会很容易找错老师而被带偏,但把知的基础学好了是可以辨别的。这种鉴别能力最强的人大都在一些茶企里,茶企为了收各种原料制茶,会很有针对性、很系统的去培养相关的人才。

  没有老师带,自己要怎样训练这种辨识能力呢?那要懂得给自己定一个品鉴系统,进行一定时间的大量品饮,也是能够训练出一定水平的,只是所花的时间成本会高很多。

  根据个人的经验,尽量是认准一两个品类的茶,找它的横向和纵向产品做反复的品饮对比。好茶的特点是有共同性的,你能清楚的辨认出一个品类的茶好坏后,再去学其他的茶是轻而易举的事。

  用正常的冲泡方式品饮就好,但要尽量泡浓一些,才好凸显出其优缺点。我们平时自己生活中学习的话,就没有必要特意用审评的闷泡方式了,没有老师带会容易懵的。那种闷泡方式就是为了泡出茶的缺点,审评时都是用于漱口,不会喝下去的,这样就没办法有身体的感受,也无法去锻炼我们的泡茶技艺。

  技指的是泡茶和制茶的技能、技术,对器的了解与运用。不是做茶叶这行的,就没有必要太深入了解制茶的技术了,所以我们主要说泡茶的技术。

  学茶第一步要先学泡茶,有形方可安神,而后行之。泡茶看起来很简单,不外乎注水、倒水、分汤几个动作吧?但往往这么简单的几个动作,到自己去做时,泡出来的茶却不好喝,有的人就会觉得泡茶是一种很玄,很神秘的事情。

  这几个看似很简单的泡茶动作,其中却包含着无数的细节。茶师需要眼观、鼻嗅以判茶质,心思择器、用水,端坐定气,把控好所有的小细节才能充分的激发出茶的滋味,修饰缺陷,完成好茶的最后一道工艺。

  一个能把所有茶都泡好喝的茶师需要懂得各种茶的制作工艺、了解茶的生长、清楚存放的变化、灵敏的味觉、丰富的冲泡经验。

  投茶的多少、粗细把握、器皿的不同、注水的方式,这些别人注意不到的所有细节都对茶汤的滋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泡茶是一件需要有一定知识量、有辨识能力、能观察入微、有高度专注力去把控好细节的事情,这些技能是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获得的。

  也会有些人对于茶的知识了解得很少,但他长期只反复冲泡一款茶,虽然这一款茶他会泡得好喝,但总使人感觉缺了些灵性,环境稍微出现些变化就不稳定了。把技能灵活运用好的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量。

  艺是一种创造美、演绎美的技艺,把茶的美与生活连接在一起,有人文上的,还可以有心境上的吧。可能很多人因为茶艺表演的原因,会觉得那是一个很虚,很没意义的东西,开始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在茶艺师的技能一书中有写到“作为茶艺师,如果是女士,首先要有一双纤细、柔嫩的手.......”这种教学性质的书,导致很多不了解茶的小姑娘就敢称之为茶艺师,台上的表演动作夸张而又毫无意义,闲得无比的轻佻与低俗。

  艺不应该是那样的,进行演绎的人应该对茶有充分的了解,否则怎么能把文化的内涵演绎出来呢?我们来看看日本的茶道,那就是一种演绎他们文化与美的技艺。在这段演绎中,态度是严谨的,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也是他们真实的喝茶方式。

  在表达了最高级的待客礼仪之时,在这其中还融入了他们的历史典故与美学,还强调通过践行茶道的精神态度来做修行。

  要演绎文化,必须要有点文化,理解这个文化,还需要具备相关的技能,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文化的内涵演绎出来。前些日子新认识了一位朋友,她是国家一级评茶师,已经不是有着纤细、柔嫩双手的少女,但看她泡茶感觉很舒服。

  她非常专注的为我们冲一泡茶,她眼神坚定而充满了自信,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有着她自己的节奏感,有着女性的柔美而又不失力量,看的人心情也跟着变得平静了。

  不需要那些刻意的表演动作,自身的修行到位了,只需要认真专注的冲上一泡茶,所演绎出来的东西更能深入人心。

  经常听到别人说茶道,偶尔也有人叫我教他茶道,但什么是茶道呢?

  说实话,我也搞不清楚茶道是什么。如果说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那是不是明明白白的学透茶的知识后,并用它有所作为,或者对它有所作为才能称之为道呢?

  认识一位老师,他专于制作一款有调理身体功效的茶,从茶树的管理、制作、存储、冲泡方式、设计器皿、教导别人如何健康饮茶,坚持了几十年。他带出了几个非遗大师级人物,但自己从不求名利,他说还要坚持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充分的理解茶,利用茶,默默的尽着自己的力量,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有能力、有道行的人不少,但有没有作为,在不在道中,各有各的理解吧。

  我喜欢喝茶,我喜欢去理解这其中的各种原理。我想让年轻人可以明明白白的去了解中国的茶,喜欢上喝茶,中国的功夫茶,不是那种调饮的奶茶。希望中国的茶走出去,茶早已走出了中国,但中国茶的文化没有与茶一起走出去。

  这是我想走的道,明明白白的喝到一杯健康。

标签: #知识 #经验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