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祖大典期间200多万人寻根认祖,让我们差点拿一个程序员祭天

粤湘源 9 0



  昨日上午,备受全球瞩目的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落下帷幕。正值全国、全球攻坚克难的关键时节,大典别开生面,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召唤炎黄子孙回家。

拜祖大典期间200多万人寻根认祖,让我们差点拿一个程序员祭天

  正如拜文所言,黄帝“教民耕牧,莳谷蚕桑。”黄帝带领民族走出蛮荒,筚路蓝缕、肇始文明。有人说中国人的特征,就是越艰难困苦越凸显血浓于水的同袍之情,而“血浓于水”的最好表达,就是姓氏。

  我们从哪里来?追根溯源,总会到一片土地、一个始祖:河南、黄帝。今年豫记联合各家单位首次制作了以姓氏为主题的H5页面,至今累计并发用户超过200万,后期这个平台还将存在,永远等你们回家。

  “程序员终于不被祭天了”

  3月23日晚上7点,“寻根祈福”H5页面内测上线。这个平台由黄帝故里管委会、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指导,根文创、华人头条、豫记、星脉投、鹰展文化共同发起,抓取了中国405个常用姓氏,以姓氏排名、助力为主要玩法,激发用户“寻根祈福”之情。

  “寻根祈福”H5页面内测上线

  流量呈指数级上升。25日,用户并发数超过了100万,此时后台服务器已经经历两次宕机,但用户还是反馈加载慢、打开一片空白。

  所有的怨气指向程序员,作为策划人员之一的刘伟鹏直接说“干脆拿一位程序员去祭天算了”,殊不知,由于巨大流量涌入,几台服务器早已超负荷运转。

  25日凌晨,服务器再次升级至500万用户并发量,26日拜祖当天,这个平台的累计用户触发量超过200万,打开、祈福一切顺利。

  看到数据后,星脉投董事长刘二伟松了一口气,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我们的程序员终于不用拿去祭天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情谊,能够让这些人快速集合,仅用了6个小时就想出一个传播量达200万的策划?这些人有着什么样的虔诚,像个永动机一样,常常凌晨三点还在活跃?

  各方团队在开策划会

  其实,这种同袍之情由来已久了。

  2019年年末,一场大考降临华夏。武汉、湖北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因为信阳、南阳临近湖北,春节前已有数十万河南籍老乡从湖北返回,一时间南阳、信阳成为河南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最紧张的时候,一些医护人员甚至用塑料袋代替防护服。

  疫情期间,豫记一直在观察河南、纪录河南:我们看到嵩县一村庄全村人手刨了三天10万斤大葱捐给武汉;我们看到河南本土名不见经传的“胖东来”商超捐了5000万;我们看到无数海外河南游子心系故乡…

  后来,我们注意到信阳、南阳告急,于是联合星脉投,仅用三天开发上线了“河南抗疫物资供需直通车”,疫情期间,通过这个平台对接的物资价值超过千万。

  正是因为大疫期间的这段并肩战斗的经历,当想为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做些什么的时候,直接想到了星脉投。

  其董事长刘二伟是土生土长的新郑人,是新郑80后的佼佼者,CEO史雅鲲曾在任36氪SVP 与刘二伟一起创立星脉投,也是河南人。他们一听到黄帝,说什么都要参与。

  于是,一场长达6小时的创意策划会,就在中华圣地黄帝故里新郑召开了,地址就在根文创会议室。

  是黄帝感召了这些人

  哪个中华儿女不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呢?

  如今,如果从1992年新郑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算起,新郑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延续了28年。再往前,“三月三、拜轩辕”的传统可追溯至春秋时代,黄帝以一种人文共祖的形象,经过千百年历史长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人文标识。

  黄帝生于新郑、建功立业于新郑。《史记》载黄帝的功德是“修德振兵、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成为天下共主后,黄帝对抗叛乱“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书上说,黄帝造舟车、教人耕种、治礼仪,一个文明就从这里肇始,无论是政治、文化、亦或是民族性格都从黄帝这里起源。一个华夏始祖的形象,就如一面旗帜,不断激励民族砥砺前行。

  具茨山脚下,正是黄帝故里。

  有了这个策划的念头后,豫记总编辑杨桐就给多年来致力于黄帝文化的守护人、传播人,也是根文创创始人刘涛打了一个电话,瞬时激起了这个植根黄帝故里、对黄帝老祖葆有虔诚执著的民营企业家的黄帝情怀。

  正因如此,根文创才成为豫记首个战略投资机构,杨桐也以执行合伙人的身份介入根文创。其实2018年战略合作以来,豫记和根文创围绕“黄帝”做了不少工作:

  和台湾神话言团队共同开发黄帝文化IP,首批数十件套文创产品已量产;策划“黄帝故里百姓拜祖文化周研讨会”:省内外数十位知名专家共同商讨拜祖如何常态化、民间化,这场会议直接促成2019年“黄帝故里百姓拜祖非遗文化周”的落地执行。

  以姓氏为主题的文创

  打完电话的第二天,根文创会议室就聚集了超豪华阵容:

  著名黄帝文化专家刘如江;放弃部委和央企高管回豫创业的豫满全球董事长刘向阳;根文创总裁、拥有私人博物馆的黄海涛;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策划推广者、老家莫沟的主要策划推动人、鹰展文化创始人陈举;还有来自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一肚子新郑历史”的刘伟鹏,他同时是著名网络作家,笔名“阴阳眼”。

  策划会议从下午4点一直到晚上9点,在这之前,作为庚子年拜祖大典的配套,“郑州发布”就推出“长江黄河共战役,轩辕黄帝佑中华”为主题的官方网上拜祖平台,集线上祈福、拜祖、敬香、献花篮等为一体,还融合了换装、VR等新玩法,创意很好、完成度很高。

  最终,经过几个小时的唇枪舌剑和头脑风暴,尘埃落定。

  作为官方拜祖平台的有益补充,我们策划的着眼点就是:我们从哪里来。

  每个中华儿女会问:我从哪里来?

  实际上我们总会思考三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而解答这些问题的钥匙,就是姓氏。

  应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那么注重姓氏。见面首先会问“您贵姓”,如果是同姓,则生出相见恨晚之意,连说本家,甚至下一步就要攀亲了。

  姓氏的背后,本质上是一种对血缘、宗族关系的认同,这也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我国大部分地方,人们在祠堂放置祖先牌位,以追思怀念。

  祠堂是同姓宗族议事、道德宣讲的场所,有新人进入宗族,在此告慰列祖列宗;有人犯了族规在此受罚,最耻辱的惩罚莫过于被逐出宗族,连获取姓氏的资格都没有了,人的价值也不复存在。

  典型的中国祠堂

  而在国外,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宗亲会,他们是一个区域同姓宗族聚会的地方,是最有情感凝聚力的组织。有学者说要对比中国、印度、美国的民族特色很简单,那就是宗族、种姓、俱乐部,这不是没有道理。

  但所有姓氏的起源,都不得不溯源至黄帝。

  至今还有雕塑伫立在黄帝故里拜祖广场,它脉络鲜明,体现出黄帝这一主干是如何延展成为茂盛的中华姓氏之树。

  相传黄帝25个儿子,得姓14人,一共有12个姓,如“姬、酉、祁、己、滕、箴”等,就是这12个姓发展成为101个属国,又衍生出432个姓氏。

  数据显示,中国90%的姓氏都能在黄帝那找到渊源,发源于新郑的姓氏就有300余个,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不就体现在每个人、每个家族的姓氏上吗?

  黄帝故里姓氏广场的姓氏树

  由此,以姓氏为主题的H51.0版本就发布了,我们低估了流量,低估了全球炎黄子孙对寻根祈福的念想,才有了开头“服务器宕机,要杀程序员祭天”的一幕。

  这个简单但充满趣味的H5平台受到了广泛关注:朋友圈刷屏、亲友社群、海外社群里转发、PK。这个平台还吸引了专家学者的目光。

  24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考古所所长、著名的谱牒专家张新斌使用后,专门提出张姓的诠释可能有误,建议重新审核,并把1万多字的考据资料提供给我们。

  大典告一段落,为这场全球网络行动不眠不休的人终于可以歇会了。

  但谁都可以看到:“寻根祈福”平台一定是庚子年拜祖大典的亮点和有益补充。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有的主导力量,都来自民间:这个民间寻根创意把黄帝拜祖又推向民间。

  我时常在想,这群人究竟为了什么?能为毫无利益的事商讨至深夜,凌晨3点还在关注服务器运行情况。

  后来我知道了,这是一群生于斯、长于斯的80、90后,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苦难与饥荒,但和前辈们一样都热爱这片土地,他们认同黄帝,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骄傲,为生于河南而自豪。这就是中华根、民族魂的感召。

  每年三月三,他们如数万新郑市民一样,兴奋地迎接全球炎黄子孙“回家”,在那一刻,刻在骨子、流在血液里的情感得以共振与相融。

  或许值此大疫,我们才能更深刻体会:什么叫血浓于水。然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大典总会落幕,当礼炮鸣完、颂歌唱毕,炎黄儿女下次“回家”就不知何年、何月。

  为此,这个平台将会保留下来,并不断迭代升级。为了真正把黄帝文化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豫记联合根文创、星脉投等各家单位,将为平台接入更权威的姓氏数据,并围绕姓氏做系列的策划活动。

  我想,这场百万炎黄子孙参与的民间“狂欢”远没有结束,可能,仅仅是个开始,仿佛耳畔传来回声:“是的,全民拜祖、常态拜祖会成为全球华夏儿女全天候的心灵祈盼。”

  希望你们能像回家一样,常回来看看。

  (来源:豫记,有删减)

标签: #黄帝 #文化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