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初的夜晚,7个盗墓贼悄悄潜入漳浦县盘陀镇汤坑村的一个小山坡上,盗墓贼带上炸药炸开了其中一座墓葬,由于动静太大,惊动了村里的狗。
一只狗叫,整个村子的狗都叫起来,村民也在睡梦中感觉到了震动,村长认为有人在盗墓,因为前几天总是有不少陌生人在村外的山坡上鬼鬼祟祟的,他们盯上了那里的古墓。
于是村长带上几个强壮的村民赶紧爬上那山坡,果然发现那边有盗墓贼在挖土,“站住!别跑!”村长的吼叫吓坏了盗墓贼,等他们反应过来时被村民控制住了,第二天,村长通知了县里的文物局,不一会儿考古队赶紧过来了。
可惜的是到现场后考古人员发现,被炸开的一座墓中女棺已被村民私自打开,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墓不被破坏,考古队决定立刻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时考古队中很多人都是实习的学生,听说要挖墓后都非常兴奋。
可开始挖掘之后,考古队员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没炸开的这个古墓是用糯米浆浇筑而成,非常坚固,请来的民工用镐头凿了半天,结果都没能成功。当时正好是炎热的夏天,每一位考古队员都被晒得晕头转向,为了尽快将古墓打开,有人大喊:用炸药将墓顶炸开,直接进入。发掘的负责人眼看天色已晚,担心夜晚工作不方便,也就同意了用炸药将墓炸开。
炸开古墓后,考古队顺利进入墓室,首先看到了墓志铭,这个墓志铭很有意思,它是两块石头合上的,打开后就发现文字藏在里头,考古队员读了后,心中狂喜:墓主人是明朝户部、工部侍郎卢维祯,正二品官员,古墓里面肯定有不少珍贵文物!
卢维祯
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卢维祯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后沟巷。
卢维祯从小聪明伶俐,五岁就开始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8岁出口成章,被时人称赞为“神童”。嘉靖四十年(1561年),年仅18岁的卢维祯参加科举考试,高中举人,正当他跃跃欲试,准备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家中母亲因病去世,他只好在家守孝三年。
七年之后,卢维祯入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被册封为太常寺博士,从此走上仕途。为官之后的卢维祯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深得隆庆、万历两位皇帝的宠爱,历任吏部司主事、司员外郎、司郎中,工部、户部侍郎等职。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维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在老家福建漳浦县去世,享年67岁。消息传到京城之后,万历皇帝下旨追封其为户部尚书,并赐祭葬。
这里再说回考古现场的事。
正当考古人员进一步清理墓室时,一个临时工叫停他们:“你们快看看这是什么东西?”
考古人员顺着方向看到在污泥里有一个破布包。上前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件保存得很好的紫砂壶。
考古人员拿着紫砂壶,小心翼翼翻转,仔细端详,当看到壶底时,顿时激动不已。众人感到疑惑,纷纷走上前一看。
原来,小小的茶壶本不值钱,可壶底竟然刻有4个字“时大彬制”,这可就价值千金了。
史料记载,卢维祯辞官后,不问政事,每天约上三五知己,游山玩水。他特意在山中建一座水竹居,约上好友,品茶论道,以文会友。
这把紫砂壶制作精美,栗色,造型古朴。盖身结合处,有轻度磨损。可以看出,卢维祯经常用,也很喜欢把玩。考古专家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时大彬的名气实在太大了。
时大彬
时大彬出生紫砂世家,父亲是明末紫砂四大家之一:时鹏。
时大彬小小年纪就掌握作壶技巧。长大后,更是凭借高超的技艺,大胆创新,开创调砂的装饰手法。《杨州画舫录》中记载大彬铺砂的技法:“其制法,陶土之内杂以䃃砂。尝毁旧甓以杵春之,使还为土,范为壶,燑以熠火,审侯出之。”
他的名字曾经响彻大江南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争先抢购,常常会一壶难求。时大彬更是从制大壶改成制小壶,从文化艺术上看,小壶更有韵味。
明代冯可宾在《茶笺》中说:“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有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到了清朝,乾隆皇视其为珍宝,收藏在深宫,“时大彬制”的茶壶更加价值万贯。不知道卢维祯、时大彬两个奇才有没有交集,如果有,他们会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吗?
现在,传下来的时大彬壶只有数10件,大部分都被藏在各大博物馆。每次拍卖会,大家都不惜出高价争抢。2010年,西泠的秋拍会上,时大彬圈钮壶的成交价是:1344万元。如今,漳浦发现的这把紫砂壶已经价值过亿了。
再有北京保利2019年春拍“紫泥载道——紫砂壶专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总共202件精品上拍,其中吴大澄、吴湖帆祖孙递藏的明朝人时大彬制菱瓣圆壶、扁圆壶以咨询价形式上拍,1350万元起拍,190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2185万元成交。
而卢维祯墓出土的这件鼎足盖圆壶高9.2厘米,盖高3.4厘米,通高11.0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1.0厘米,底径7.5厘米,壶通体呈粟红色,略带黄,布满梨皮状白斑点,丰肩,鼓腹,曲流,流口高于口约0.1厘米,流中圆孔,柄体圆,上始于肩部,高过口约0.1厘米,下终于腹部,口盖与口沿等大,盖顶弧而略平,四周弧收,上倒一鼎形足,足方扁,外呈弧直外撇,内呈两个连弧,足厚0.35厘米,高2.5厘米,器底刻“时大彬制”四个楷书款识,单行竖排,为单刀阴刻,该壶在出土时,壶内装满茶叶,盖沿内侧已有轻度磨损,当为墓主生前使用过的。
从造型上看,该壶体态丰盈,造型规则,其中腹径与通高,底径与口径均相等,而在一个倒置的鼎足,则使静止的,稍嫌呆板的壶身,显出了生动,露出了灵气,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质地上看,陶质较粗,杂有浅黄色颗粒,表面虽经打磨,还现出石榴皮状,从工艺上看,采用手制、捶片、包身筒成形、流,执采用钻孔塞泥法连接,题款系在胎土将干未干时用竹刀单刀刻出,起笔轻,落笔重,书法采用楷书,内容简洁,不加年号、印章、堂名、诗词之类。
漳浦出土的这件“时大彬制”款复鼎足盖圆壶的入葬年代最早,是迄今发现的具有作者刻款和明确纪年的第三件明代著名工匠的作品,而且入葬年代最早,又是由文化部门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来的,资料丰富,墓主官至户、工二部侍郎,身份最高,尤为可信。
当时漳浦出土的这件“时大彬制”款复鼎足盖圆壶轰动了国内外古陶瓷界,特别是紫砂陶瓷专家耿宝昌、梁白泉、汪庆正、张浦生等中国最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都先后对该壶的价值给予高度的评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著名的博物馆学家、紫砂陶史家、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宋伯胤先生考证:“时大彬约生于明嘉靖初年,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 )谢世,而卢维祯于万历二十年前购得此壶时,时大彬尚在世,极可能正是时氏创作的高峰时期。
现在,这把时大彬制鼎足盖圆壶,珍藏在福建漳浦县博物馆,已经是镇馆之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