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炒作之风不除,造假仍会不时露头

粤湘源 10 0



  普洱茶B货层出不穷,根本原因在于炒作之风盛行。造假者不是傻子,当然不会去仿冒那些靠零售根本卖不掉的茶。茶行业的制假、售假现象由来已久。继去年“芳村亿元假茶案”之后,近日上海警方又破获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3亿元的制售假冒普洱茶案,一举端掉该团伙位于勐海、昆明的假茶窝点4处,“现场查获大量知名品牌假冒贴标、内扉等3万余张,各类散装普洱茶叶共计40余吨。”

普洱茶炒作之风不除,造假仍会不时露头

  动辄就是过亿元的犯罪标的,屡屡刷新茶行业造假记录。要知道,勐海许多老实经营的茶厂,全年的产值还不到这个零头。如此“超额利润”驱动之下,也难怪制假者敢于前赴后继,不惜以身试法了。

  上海警方查获的普洱茶制假窝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桩亿元级别的普洱茶造假案,主要仿冒对象均为大益、中茶等“大厂品牌”,以远低于正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从而牟取不法收益。

  造“大厂品牌”的假,原因在于假货比正品更具价格优势,流通性强,出手容易。该案中,一款假冒的标重100克“九二方砖”,对外仅售十多元,而正品的市场价已达到9000多元。

  屏幕截图

  既然是造假,原料成本可以毫无节操地压到最低限度,通过超低价格冲击被仿冒对象的市场,令这些“大厂品牌”头痛不已。

  被查获的假冒“大厂品牌”,只能算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假货究竟去了哪里?业界熟知的A货、B货之说,就是对假冒“大厂品牌”的委婉称呼。尤其在普洱茶投资、收藏领域,B货泛滥成灾是个不争的事实。一贯的“不拆箱”流通模式,难辨真伪,炒茶成了“隔着布袋买猫”的游戏。一件货几经转手之后,已经很难说得清来路。接盘侠们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囤积多年的“宝贝”也许正是这些地下工厂的杰作。

  其次,一些热衷上网“捡漏”的品饮消费者,会因为贪图便宜而中招。无论电商平台、朋友圈还是实体店,“大厂品牌”往往是B货的重灾区,靠卖家的人格担保、拍胸脯发誓是没用的。

  上海警方查获的普洱茶制假窝点

  普洱茶B货层出不穷,根本原因在于炒作之风盛行。造假者不是傻子,当然不会去仿冒那些靠零售根本卖不掉的茶。正是由于部分“大厂品牌”产品所谓的流通性,造假者会有针对性地仿冒某个阶段的热点产品,趁机浑水摸鱼。很显然,从产到销,内部有着一套完善的分工体系。

  相对于“大厂品牌”造假,江湖上的“老茶”造假则高明得多,也更难被查获。频频拍出天价的各种“老茶”、“古董茶”,整个造假体系甚至都在境外。这类造假要么打着早已消亡的“老字号”旗号,要么纯属凭空臆造,反正一桩无头公案,除了造假者谁也说不清楚来路,更无被仿冒的苦主出面维权,所以绝对安全。

  总而言之,炒作正是滋生假货的土壤。相对于普洱茶巨量的成品库存,少得可怜的终端零售并不能消耗掉多少B货。行业的炒作之风不除,造假仍会不时露头。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2019.3.24

标签: #品牌 #普洱茶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