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紧压的重要性(普洱茶松压和紧压的区别)

粤湘源 15 0



  想喝普洱茶,撬茶总是绕不开的环节。徒手掰太累,而使用茶针撬茶,或者把茶撬碎,或者一不小心误伤自己,状况百出,茶还没喝上,光是撬茶就先把人累坏了。相信很多刚开始喝普洱茶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普洱茶紧压的重要性(普洱茶松压和紧压的区别)

  与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其他茶类不同,市面在售的普洱茶大多呈饼、砖和沱的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紧压茶。很多茶友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反正都是要喝的,非得把茶压那么紧干嘛?抛开普洱茶的制茶传统不谈,我想说的是,对于普洱茶来说,紧压这一环节,意义真的非同寻常。

  普洱茶为什么要“紧压”?

  首先,普洱茶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过的“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它最大的优点是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01

  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

  主要体现在普洱茶初制阶段,包括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晒青、分拣等。在这个阶段,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

  在这一阶段,普洱茶的“揉捻”显得尤为重要,基本采用“重力揉搓”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

  同时,多酚氧化酶在接触到茶叶的酚基底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完成普洱茶初级氧化阶段。即有氧发酵。

  02

  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

  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晒青毛茶),必须将其紧压成形,即团、饼、沱、砖。最初,我们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团、饼、沱、砖呢?而不是其他模式?很多资料解释是因为运输方便的考虑。

  云南自古对普洱茶的包装就存在“多层包装”的问题,以“饼”茶为例,古代一直沿袭两层包装的模式,即笋壳包饼,外用竹编笼大包装,清朝遗留的“老茶”可以作为代表,但在1943年之后,又在饼茶外加绵纸包装,外用的笋壳及竹编笼仍然沿用,形成三层包装。

  在其他茶类很少见到。至于团茶的运输,直到今天仍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不采取“过度包装”与精心呵护,其运输过程极易出现破损。二是在同等计量下,团、饼、沱要比砖这种形态占用更多的空间,带来运输成本的提高。

  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团、饼、沱的制成工艺本身要比“砖”来得复杂,尤其是“团”,因为是纯手工的原因,要想制作一款精美的产品,其工艺的复杂性更是常人难以想象。因此,普洱茶制作者不可能因为所谓的“运输方便”的原因,加大自身的制作成本。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陈年普洱茶,基本上是以团、饼、沱等紧压成形模式出现,极少见到散形茶。因为散形茶只存在有氧发酵的过程,缺少厌氧发酵的程序,必然造成散形茶后续的演变呈炭化的趋势。

  一般来说,散茶在存储过程中的逸散损失会大于紧压茶,相比同样原料同等年份的紧压茶,散茶的香气滋味都稍逊一筹。而普洱茶如果紧压度合适,茶品更易保存,陈化速度虽然相对较慢,但后期表现较好;若是紧压度过高则有可能无法陈化,紧压度较低茶品相对松散,则陈化速度较快,期间会有逸散,有可能导致后劲不足。

  普洱茶根据茶饼的不同紧压程度,也能挑选到不同表现的。再者,干净匀整的普洱茶饼(砖或沱),观之赏心悦目,印象分有了,后续自然更让人期待。

标签: #普洱茶 #阶段 #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