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普洱茶的风靡史

粤湘源 11 0



  普洱茶,其产于云南,行于西藏,藏在香港,兴于台湾,盛于大陆。

深扒普洱茶的风靡史

  在前几期的昆仑说茶中,我们已经详细的讲了西藏和香港的普洱茶史,那么普洱茶是怎么风靡起来的,这中间的历史又是怎么串联起来的呢?

  普洱茶其实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产物,传播路线图大致可归纳为:香港→台湾→广东→云南→北方

  以云南独有的大叶种茶加工制成的普洱茶,才称得上真正的普洱。当年乾隆皇帝一句“冬饮普洱,夏品龙井”,让普洱茶名声大振。

  尽管如此在1999年,普洱茶在云南地区,还是“销不动”的茶,普洱茶生产企业十分萧条,不过300多家而已,并且这些茶场经营状况惨惨淡淡,多通过销售其他茶品来弥补普洱茶的贮藏损失。

  早期喝普洱茶最多的地方是西藏。

  历史上的普洱茶主要有三条传播路线。

  第一条是边销藏区,解放后主要是下关茶厂承担边销的任务,因1973年销往西藏的茶叶加了大量的野生茶,藏民喝了发生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普洱茶大规模退出边销市场,直到1986年在班禅大师的亲自过问下,下关茶厂才生产“班禅紧茶”重新供应藏区。

  第二条是瑞贡京城,随着满清的覆灭,这条道路也就断绝了,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最后一条是港销,解放后,中国外汇奇缺,普洱茶作为能换取外汇的“特种茶”出口香港等地以换取宝贵的外汇。

  到上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的文化界、医学界、宗教界开始极力热捧普洱茶,尤其是老茶热。保健功能、文化含义,以及越久越值钱的品性,让普洱茶在台湾有了自上而下的普及和追捧。

  1984年中英签署香港回归协议,这在香港引起恐慌,许多对回归缺乏信心的民众纷纷处置财产离开香港,这其中就有许多珍藏多年的老茶,得以在市面上流通,其中的大部分被台湾人买走。

  从而于在台湾掀起了一场普洱茶热,这场热潮的最大成果无疑是催生了普洱茶文化,邓时海先生于1995年问世的普洱茶文化奠基之作《普洱茶》,第一次较系统地提出了普洱茶的鉴赏、品饮与收藏之价值体系,从而开启了普洱茶的文化与收藏时代。

  从90年代起,有心的港台炒家开始从内地进货,运至台湾,紧俏的内地进货渠道逐渐搅热了内地市场。

  普洱茶在台湾“炒糊”了以后,台湾茶商纷纷转战大陆,以广东为前进基地,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普洱茶北伐运动,继之云南奋力跟进并组织马帮进京,一直狂热到2007年6月普洱茶市场崩盘为止。

  这场原产地的寻根热终于在2003年猛烈地席卷了云南,并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普洱茶走出大山。在2002的广州“茶博会”上,云南的宫廷普洱拍卖出了100克16万元的“天价”,随后的各种博览会上,更高的“天价”不断问世。

  普洱茶由于粘上了“马帮文化”的印记,带有历史沧桑感,再加上被夸大的保健功能,炒普洱围绕以高端的“炒文化”、“炒健康”的市场运作,定下了高价位、高增值空间的姿态。

  一系列运作下,普洱茶也幻化成满足各种诉求的“神茶”。它原本被大家叫做老人茶,最突出的就是降血脂。后来被称作女人茶,因为能减肥,再后来,宣传的版本变为了,但凡现代都市人所担心的毛病,普洱茶必定能够茶到病除。

  2005年的“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活动,43个赶马人,带着120匹骡马,历经5个月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到达北京。

  这对于云南的茶商们是打广告的最好时机,他们出钱购买了马匹后,便可以让马匹带上自己的普洱茶。近年来普洱茶通过拍卖、评选,依托名人效应推动“价格神话”,成为普洱茶的拥趸。关于普洱茶相关书籍也层出不穷,不仅各报刊开辟普洱茶专栏,甚至普洱茶有了几本专属杂志。

  这时大家才发现,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陈越香,越陈越香是需要条件的;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有市场,真正有市场的是消费者能信赖的茶品。

  与此同时,行业资源向稀缺性资源迅速聚集,古树茶、名山茶的价值得以充分挖掘并广泛传播,从而在2009年古树茶、名山茶率先复苏,并通过2010年西南大旱助推茶价,加上普洱茶产量从2007年的10余万吨调整到一年四、五万吨的合理水平,以及国内货币流动性充裕,最终在2011年的春天带来了行业全面复苏:古树茶、名山茶的价格一飞冲天,台地茶的价格也大幅度上扬。

  一时间,一些极具想象力的行为艺术活动也让普洱茶迅速名闻全国。热烈的关注,带来了更多的钞票,从一饼几十元到一饼上万元,普洱茶身价倍增,在这个基础上,普洱茶逐渐演化为投资符号,形成投资及投机风潮蔓延全国。

  当南方囤积了大量的茶叶,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普洱茶的未来在于北方庞大的新兴市场,这也是古代马帮进京路线在当代社会的重现与复兴。

  现在的北方市场还待培育,离真正发力还需要时日。昆仑相信未来的普洱茶市场也将会慢慢走向正轨,让茶价与价值成正比。

标签: #普洱茶 #云南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