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年看到少数茶叶品牌已经推“新会陈皮普洱”、“柑普”...某些品牌貌似还取得了好成绩。今年我们被小青柑简直刷爆了朋友圈,哎,没几个小青柑晒晒都不敢说自己是做普洱茶的。我这个迟钝麻木的云南小茶人,今天也来江门市新会区,一探究竟。
由于时间有限,我通过打听了解到,陈皮村是近年来新建的一个集新会陈皮文化介绍、成品批发、旅游的综合体,而且距离各大产区都很近,所以我先直奔这里。
展厅建筑装饰材料用了大量竹竿,别具一格。
展示厅中所介绍的新会陈皮的核心产区如下图,
不过我在之后了解到:
顶级产区是梅江、东甲,由于靠近市区,附近修铁路,土地被zf征收,柑园越来越少,目前产量很少。市面上好多成品陈皮都会打这俩产区的名字,就像市面上有好多“老班章”和“冰岛”古树茶。
核心产区还包括茶坑、三江、大泽、双水、古井等。有意思的是,此地梁启超的故居茶坑村有座凤山,凤山之巅立有一座宝塔,民间俗称熊(音“泥”)子塔,当地柑农相信,在种柑的地方抬头能看见宝塔,种出来的柑才会好。(就是下图的那座塔)
陈皮村还包含一个批发市场,我大概看了下陈皮的价格,不过我们的重点是柑普。
我在一家茶店坐下来,尝了他们家新做的柑普,经理又拿来几种工艺的样品,我静静听她介绍。
下图左边的未杀青;中间的一般;右边的烘干温度较高
今年非常流行小个的青柑普,一般7-8g,外形小巧,柑普直径与矿泉水瓶盖接近。
小青柑的优势在于它刚好可以整个放入常规盖碗中冲泡,以前的大柑需要先掰碎再依照比例取适量放入盖碗冲泡。
为了让柑普出汤顺畅,大家会先在柑底开个口、戳个洞或者直接捏爆。
这次我八月初出来,还在上海时就联系了戴哥,他们是去年开始在新会办厂做柑普。据几番了解,今年新会的柑普茶加工、订制非常火爆,现在八月底,订单已经排到九月底。一方面因为果子一天天在长大成熟,之前接的小青柑订单只能赶早做,晚了就变成二红柑了(果皮有红有绿);另一方面柑普去年已经初步打开市场,接受度比较好,今年就变成了茶商的必争之地,工厂自己的东西都来不及做。
袁厂长介绍,柑普成品早在2006年就出现了,当时的工艺和品质也还不成熟,没有推开市场。2013年有少数企业看到柑普的商机开始投产,但在茶叶市场上,它当时并没有吸引到我们的眼睛。2015年则迎来了柑普的春天,随着柑普制作工艺研究不断完善、机械化加工的进阶、普洱茶原料使用的提升、某些品牌的成功推广案例,已经充分证明柑普的初战告捷。于是2016年,我们的朋友圈被小青柑刷频。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常规的柑普制作:
今年的小青柑是从八月初开始做的,果子一天比一天大,所以做小青柑是人和时间赛跑的,拖一段时间就成二红柑(果皮有红有绿)了。
今天是8月28日,鲜果大概是我手里这般大(我的手比较小,还漏财)
对外加工的柑果 原料是按鲜果重量来算。最近的情况,约6kg鲜果可以做成1kg的柑普壳。
采来的青柑先过洗果机,洗干净。人工费贵,能用机器的地方大家都愿意试试机器。
洗干净后挖果肉,挖果是一道很废人工的工序,厂长介绍,一个阿姨一天挖40斤,机器一小时可以挖100斤,我对比了下挖果净度,其实很接近,呵呵。只不过挖果机发明不久,还不是很成熟,偶尔会出小毛病,时不时需要师傅来调试。好在机挖果的废果率并不高。
挖果机操作简单、安全。
青柑里挖出的果肉一般都遗弃掉,红柑里挖出的一部分被拿去做酵素...另一些也遗弃掉...谁想个办法来利用下。 想看机器挖果视频的朋友 可 以 加 小 胡 的 V 号 Joneycur。
挖完果的青柑。挖果这件事上,青柑不比红柑。红柑的果肉已经松开,可以整个取出,青柑还在生长初期,果肉与果皮紧紧相连,挖果非常费劲。如果挖不干净,成品柑普就会带有柑的苦味,回忆一下吃柑的时候吃到过的苦味。
接下来是杀青,青柑用蒸气蒸热,失去大部分活性,看起来变蔫了。也有少数人选择不杀青,但是当时的味道太青烈,不如杀过青的,他们认为不杀青更利于后期存放陈化,这次我还不能证实这种说法。
杀青后的柑就可以填装茶叶了。填装机器也发明出来了,但是尚不成熟,效率没有明显提升,且填装不够紧实,成品中的茶叶容易脱落。现在大多数还是人工填装,大多是来自当地的阿姨。目前填装量最大的茶是普洱熟茶,也有红茶、白茶等。
下图的普洱熟茶就是用来填装柑普的,据了解,用料比以前好了很多。我看着嫩度确实不错,但是茶料普遍都比较新。
填装以后就可以放入烘房。这一步就是“干燥”,有生晒、有半生晒、电热烘等做法...各有各的风味。
不同的工艺做出来的柑普,无论从外观还是滋味香气都会有明显差别,大家还在不断的做实验,去找到的“甜、滑、香、酸、形”中的新平衡。
下面是一个8月底偏大的鲜果重量,做成柑普以后,体积会收缩成下下图那么大。
干的果皮重量所剩不多,这还是装满茶叶的。
交 个 茶 友 可 以 加 小 胡 的 V 号 Joneycur。